书城教材教辅思想道德修养
18129700000007

第7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文往与人际共糸认知

思想道德修养是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的,首先接触的就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问题。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进入大学后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自身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和手段,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一环。

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交往使人类产生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交往使人们结成一定关系,共同从事物质生产与交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交往使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认识、理解与合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度过的。交往使人增长知识,掌握技能,成家立业;交往有利于人的个性形成和社会适应。

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探索人生、了解社会的发展时期。大学生活离不开与人的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也将有利于今后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从各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大众传播媒介也频频加以报道讨论。但是,人们常常发现,在他们的论述中,很多人并没有把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严格区分开来,两者往往是混为一谈的。因此,讨论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首先要对其内涵进行界定。

1.人际交往的定义

所谓人际交往,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现象。很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一。哲学家研究的是人为什么会交往,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社会学家通过人际交往引出的相关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来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心理学家则侧重研究人际交往的心理条件、交往的动机、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心理作用及交往的理想效果等。我们是以大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分析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

人际交往既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实践使人产生了自己的社会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的交往过程,是人们对在共同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的语言、文化以及各种符号的相互理解。因此,也可以说人们的交往行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经验、知识和感情的交流。

在人际交往中,交往的主体包括个人或群体,交往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等类别。人际交往的双方往往互为主客体,在双方互动的状态下形成和发展,彼此既影响对方,也接受对方的影响。

2.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通常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以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为基础的,显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联系。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各自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双方良好的情感。相反,如果双方追求的社会需求发生冲突,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损害另一方要求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不安,这时,双方的友好关系也就可能终止,或变化为较为疏远的关系,甚至是敌对关系。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的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接近,则彼此都越会感到心情舒畅。若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或冲突,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就会加大,双方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心情抑郁、孤独、忧伤,进而还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一个人的心理失常。

由此可见,人际关系说到底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也就是情感上的关系,表现为双方彼此间的好感或恶感,对他人的行为乐于接受或拒之不理、积极交往或自我封闭、心理上接纳或拒斥他人等。

3.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二者的关系

由以上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定义可见,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是一对相互关联的概念。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都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是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强调的是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人际关案建构的前提和手段,人际关系则又是人际交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人际交往,也就不会有人际关系的建构。

良好的人际交往促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不良的人际交往则促成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在这里,人际交往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因此,以下将重点对人际交往进行深入讨论。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和因素经常是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如果把任何一种现象和其他现象割裂开来,就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双方和条件不仅形式上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运动中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交往与社会,交往与个人都是如此。单纯讲交往对个人的影响或交往对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全面的,应从它们的相互作用中去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

1.人际交往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人际交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社会是在交往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在最初,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就依靠非语言的信号、符号来传递信息。他们在劳动中发出各种声音,协调动作,提示或命令别人。人类的语言产生以后,人们的语言交往便部分地代替了过去的非语言交往。人际交往的形式、内容和工具也因自身的发展得到了进步。

现代的人际交往具有了更复杂的内容和手段,因而它的社会功能也更加明显。现代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传播社会文化,促进国家和民族的演变与发展。人本身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人际交往必然造成社会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人际交往的参与者不断作出选择、接触、辨析与传播。这种选择的条件和结果依人的不同需要而显示差别。

人际交往常常借助于中间环节,其中最主要的中间环节就是生产和交换活动,这一点在人类文明史中是很容易找到证据的。

公元前400多年的雅典,活跃着一位严肃的历史学家西罗多德。他描述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一书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巨著。作者在一开始,讲了这样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以前住在红海(现在的波斯湾及附近水域)的腓尼基人,载运着埃及和亚述的货物,曾在许许多多的地方登陆,其中也在今天称为希腊的地方停留。他们来到希腊,便陈列出货物进行交易,当地许多妇女来选她们喜欢的东西。腓尼基人乘此机会抢走了希腊国王的女儿,从此便引发出希腊与波斯的战争。这个故事的真伪无关紧要,当时存在的贸易活动却是不容质疑的,而且是贸易使希腊和波斯人发生了交往。进一步说,战争本身也是一种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群体人际交往。

对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也表明,两千多年前中日之间开始交往也是首先从贸易开始的。在后来的交往中,贸易仍然是最频繁的交往内容,清朝时往来于日本的商船很多,每年少则三五艘、十几艘,多则达到几十艘,不少中国商人后来留居日本。

人类的交往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与此相关,政治往来、艺术交流也都是促进入际交往的中间因素。因为贸易的、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往来都是以生产为前提的,随着这些往来的发展,社会文化的传播也就在其中完成了。

其二,人际交往是社会现代化的催化剂。现代化的标准应该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相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加以归纳,可以概括为物质生产的现代化,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其中,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则是最难实现的,因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人的现代化。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代新人要十倍于改造自然环境的功夫,可见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困难。只有依靠人们的交流和交往,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才能不断提高人们思维现代化的步伐。物质的、管理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都需要人们接受新经验,并对各种问题提出新见解和新主张。这些见解和主张的传播,和谐人际关系环境的形成,科学思维方式的普及,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人际交际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既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也表现为价值观的影响作用。生产力水平较低,交往的范围比较窄,交往活动也比较少;生产力水平较高,社会流动加快,人的交往范围也随之加大。

2.人际交往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人际交往对个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得到的。

首先,对交往双方来说,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人总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和比较中认识自己的。心理学家把这叫做自我发现,即从交往对象身上发现自己。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就是说,只有把自己同众多的交往对象反复比较,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其次,人际交往有利于对外部世界的发现。人在交往中不仅能够认识自己,而且能够认识外部世界,并依照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从而使自己适应环境。此外,人际交往还是感情交流的渠道。人的感情交流和信息交流是不同的,信息交流既可以通过组织交往也可以通过人际交往,而感情交流则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往来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能只满足于社交、讲演、办刊物,这些方式只能沟通信息,除此之外还需要有经常性的个人接触,以便于感情沟通,情通才能理达,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

再次,人际交往促进入的再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人从生物人到社会人、不断适应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阶段在青年时期就告一段落。然而,人的社会化是一生的事情。青年期以后,人仍然存在继续学习的必要,这可以叫做人的再社会化。人际交往提供人再社会化的机会场所,使入学到适应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际交往也是人的再社会化的学校。

3.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人际交往具有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为、提高人际判断准确性的作用。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对交往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交往活动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人的社会化必须在社会交往中得以进行和实现。随着人的成长,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内容逐步深化,交往形式日趋多样。大学生的交往性质和交往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社会化的水平。

其次,交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参照对象,常常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以同龄人为参照系,吸取更多的信息,不断地调整确定自我形象。

再次,交往活动既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条件,也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式。人的个性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就会表现为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大学是人的个性定型时期,积极的社会交往有助于个性的发展和优化。此外,随着人际交往的时间延长和空间扩大,人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得到支持与帮助的机会就越多,就越能保持心理平衡;而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的情绪就低落,心理失衡得不到调整,就极易导致身心疾病。

最后,交往活动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保证因素。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交往,在为某一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交往,协调分工合作,也只有在交往中让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表现,从而获得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

在科技史上,玻尔和贝尔纳都是多才多艺的物理学家,玻尔领导了一个哥本哈根的玻尔研究所,而贝尔纳却领导不好一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实验室”;奥本海默和林德曼都是有名的科学政治家,奥本海默成功地领导了“曼哈顿工程”,而林德曼的“轰炸计划”却使丘吉尔在政治舞台上闹出笑话。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上第一次集体创作,尽管玻尔没有发表过一篇对量子力学有决定性影响的文章,但是玻尔作为量子物理学家,他比其他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更有资格被人称为量子物理的领袖人物。玻尔领导的研究所,在20世纪20年代的10年里,先后吸引了全世界63名物理学家,不仅创立了哥本哈根学派,而且也影响了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等不同观点的学者。费米也是一位领袖人物,不论是在罗马做“金鱼池实验”,还是在哥伦比亚操场上进行反应堆实验,在他的周围总是有一批强干的科学合作者。他们敬佩地称他为“教皇”,而他则在每一个关键的问题上,总是恰到好处地给出最漂亮的思想火花,来启迪和帮助他周围的人。他的学生中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如杨振宁、李政道等)。以上这一切都说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善于人际交往是何等的重要。

三、人际交往的方式及要素

对刚刚进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而言,学会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不仅可以使自己结交许多有益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观察人、分析人、理解人和团结人的能力,为将来成才、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学会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必须先了解人际交往的方式及要素。

1.人际交往的方式

人际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是指交往形式、交往内容与交往手段的总和。交往主体是交往活动的发动者,是全部交往活动的中心。交往主体的交往需求、交往目的以及交往过程所遵从的原则不同,不仅决定着交往对象和交往手段的选择,而且也决定着交往的结果,即人际关系的状况与性质。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人与个人的交往、个人与群体的交往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等等。交往的内容则主要是两个方面,即信息的传播和情感的交流。

严格说来,人际交往也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交往的方式通常带有明显的社会与时代特征。

构成人类社会棊本的交往方式,从根本上说,是由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交往方式,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着交往方式的发展变化。在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下,交往内容狭窄,人们的观念保守,往往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的状态。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的社会合作和交换高度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也相应变得频繁而信息量加大,交往的内容常常带有明显的商品交换的特征,交往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2.信息时代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

当前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广泛普及,信息化、网络化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在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呈现出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原始交往和工业社会交往的新特点。

首先,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现时代,知识和科学越来越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人们对知识的看法逐渐变化。由于知识群体在社会中作用的增加,人们更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人们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自觉学习和掌握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介人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其次,全社会形成开放的观念。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冲击,正常国际交往的条件具备,又由于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出现,整个地球形成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在这种大趋势下,作为社会的个体,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进而形成了一种开放观念。这种观念的确立在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变革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个个体都逐渐开始以开放的态度去保持与社会、与他人的接触,这就为人类社会交往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内容和越来越多的机会。

再次,创新意识成为时尚。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当代人的创新精神比以往更加突出。对于21世纪来说,发展和竞争的决定因素和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的能力。创新实际上是思想方法不断更新并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思想方法的创新过程要靠人际交往的激发,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互动过程。创新意识来自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创新意识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变革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由此可见,以上三种意识的确立和成熟为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观念支撑。

3.人际交往的要素

要学会与人交往,通过与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首先必须认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这就是交往活动、满足感、交往原则与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无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才能实现。同学之间的交往多发生在学习、娱乐、竞赛、聊天、旅游等活动场合;上下级之间的交往多发生在工作、会议、用餐、联欢等活动场合;朋友之间的交往则多出现在聚餐、聊天、旅游、娱乐等活动场合。没有活动,也就无所谓交往。因此,只有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交流,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但人际交往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活动的多少,而取决于人在交往活动中的满足感的强弱。信息和情感的对等交流,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彼此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往往会使交往双方缩小心理上的距离,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原则是人际交往过择中交往双方共同遵守的交往准则。人们在社会上的交往行为要受到法律等正式原则的制约;人们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如上下级交往则还要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约。除此之外,人际交往中还有许多非正式的原则,如传统礼节、风俗习惯等。这些原则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交往行为给予指导或限定。

人际交往也如同运动一样,既要遵守约定的规则,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人际交往机会的选择与把握、交往场合与周围环境的确定、交往信息的组织、表达及反应的快慢与方式都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人际交往的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掌握的。交往技巧对于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确保交往的成功是有很大帮助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的需求加大、交往的形式多样、交往的频率加快、交往的范围扩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交往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便利条件。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人际交往有了更为迅捷的渠道,网民之间在虚拟环境中交往已构成人际交往的一种新的形式,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但是,无论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人们之间的联系只能是日益加强,人际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是难以替代的。

第二节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影响大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因素对人际交往起增进推动作用;有些因素则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对人际交往起阻碍作用。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一、增进入际交往的因素

人际交往的增进,重要的表现是人际间的相互吸引。人际间相互吸引的程度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征。人际关系的差别主要反映出人和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强弱。人际间心理上的距离越小,彼此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人际间心理上的距离越大,则反映双方的吸引力越小。

增进入际交往的因素有很多,如邻近性、相似性,等等。但需要指出的是,对每一种因素都应作具体分析,其增进作用也是有条件的。

1.邻近性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表达了邻近性对于交往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彼此往往容易引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为突出。由于空间上的接近,双方接触的机会更多,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对方。在学校中,同班、同系或同一寝室的同学往往朝夕相处,相互接触交往的机会多,彼此的吸引力相对也要大一些。这一点,在新生刚入校后不久,表现得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在陌生人交往的早期阶段,邻近性因素对增进入际交往有显著作用。两个人离得越近,就越容易相互了解,也就越可能成为朋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增进作用将会逐渐消弱,尤其是当双方产生矛盾时,彼此空间距离越小,相互反映会更消极。

2.相似性

在个人所具有的特征方面,交往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间存在的相似性因素,则往往更容易构成相互间的吸引。双方的相似性越大,则相互吸引力也越大,彼此间的亲密感也就越强。如在年龄特征相近的人中,老年人更喜欢与老年人在一起,青年人更喜欢与青年人在一起。同样,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价值观念、职业或出生地等个人特性方面,相似性越强,人们也越容易产生相互吸引。

在相似性因素中,价值观念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在因素。相对于一起工作或学习的人而言,人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念相似的人。对某些社会问题看法更为一致的人,在感情上也更易融洽。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对人、对己或对事物的态度是正确的。他人发表与自己态度相近的观点,不仅是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而且也是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证实,从而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与自信心。这样,那些持有近似态度的人,也就自然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研究表明,人们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在相处后一段时期,相互吸引则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互补性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形成互补性关系时,彼此间就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一个能力强且喜欢指挥他人的人,与顺从型的人容易产生互补关系;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与依赖性强的人容易产生互补关系;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与脾气温和的人容易产生互补关系。互补性交往的双方各得其所,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正好适合对方的需要,从而使得双方的关系更为协调。

互补性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增进,多发生在感情较为深厚的朋友之间。对短期交往而言,推动相互吸引的动力,重在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交往的动力因素,则又重在互补性因素。

4.仪表

个人的容貌、穿着、仪态和风度等仪表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外表漂亮的人较之容貌平平的人在交往初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在第一印象中,仪表因素往往占据重要地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貌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甚至可以产生一种晕轮效应,即认为美貌的人也同时具有其他的良好品质,认为他(她)定会是热情的、和蔼的、风趣的和乐于助人的等等。而待双方有更深入的交往时,这种吸引的晕轮作用也会随之淡化。

另外,仪表的评价标准依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民族文化中认为是美貌的人,在另一个社会背景下则可能被认为是滑稽可笑的、甚至是丑陋的。

5.人格特征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仪表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小,人际吸引逐渐从外在的仪表转向人们内在的人格特征,即人的气质、性格及能力等,人格因素将对人际吸引产生持久的影响。

研究表明,开朗的性格是增进入际吸引的一个因素。一个待人热情的人,总比冷漠的人更有吸引力;个人的才智能力较为突出,与众不同,使他人产生钦佩感并欣赏其才能,这本身也是一个吸引力。总之,真诚坦率、热情友好的待人态度,对他人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虚伪奸诈、冷酷无情的人则很难令更多的人喜欢。事实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多愿意结交那些人品好、有才能的朋友。

二、阻碍人际交往的因素

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交往的双方都能理解作为媒介的语言和符号系统,包括双方的动作语言及表情等交流方式。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的交往条件,人际交往的进行将是十分困难的,有时还会引起很大的麻烦。除此之外,交往的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交往过程产生影响,如恶劣的气候、过强的噪音及不适当的人在场等,都会对交往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具体说来,阻碍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即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社会背景差异及交往外部条件不良。社会背景差异指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出身、经历、文化程度以及地区差异;外部条件不良指交往双方信息传递方式与交流场所、使用的交往工具和交往手段等不够理想。

2.主观因素

主观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人格因素等。认知因素影响人们对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状况。自我意识水平低的人常常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或他人,把一般同情当作爱情,把别人的讥讽看成是赞扬,从而产生让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构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最鲜明的特点,人际关系的远近主要是情感上的亲疏,情感不稳定的人由于对事对人过于敏感,喜怒无常,可能因一时的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而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

人格因素导致的交往障碍是常见的人际交往不良表现,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人格不健全的人容易造成与他人的冲突。因为人格不健全的人常常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放纵自己,苛求他人,不能容忍他人,内心常常充满矛盾,行为反复无常,难以与人相处,因而不能与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

三、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因素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位置,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符合他在这个位置上的规范,就像戏中的角色一样,要扮演得恰如其分。

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经常在多种位置间移动,所以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都不是单一的、永远不变的。例如,学生在学校扮演的角色就是学生,要遵守学生的校规,好好学习;如果他到校外做家庭教师,他就处于教师的地位,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他的行为表现要像个教师;如果他到商店购物,他的角色就是一个消费者。一个人身上存在的常常不是单一角色,而是一个复合的角色。

个人切记不可把自己不同的社会角色混合起来。一个厂长在工厂里是厂长,但回到了家就是孩子的父亲和妻子的丈夫,如果在家庭里仍以厂长的角色出现,必然会引起一些麻烦。

由此可见,人对自己社会角色的把握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社会化的程度愈高,应愈能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含意,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扮演各种角色。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改善

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学习人际交往的理论,锻炼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题。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主动积极地与人交往,尽快适应新的人际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认识人际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生整个求学的生涯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之中度过的,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独特之处。

第一,开展人际交往的迫切性。大学生由于环境的变化,知识的扩展,成人感的增强,急于了解他人和社会,同时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认。因此,对人际交往的展开抱有积极而良好的愿望。

第二,人际相处的平等性。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人,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关系,不像上下级之间、亲子之间那样服从和依赖。由于知识背景相似,生活环境的相同,往往追求一种平等条件下的交往。

第三,交往对象的易变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情绪不稳定,情绪容易冲动,加之生活领域不断拓宽,在选择交往对象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易变性,使得交往对象不稳定,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亲密交往伙伴。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大多比较协调。进入大学后,父母多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但也有部分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矛盾与冲突,一种矛盾是由于家长过分照顾,事事包办代替使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难以适应环境,从而使子女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不满,甚至把自己不适应的原因全部归结于父母,埋怨父母;另一种是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对父母不能满足其物质与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不满。与父母关系的不协调会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应该对父母有更加全面、客观、合理的认识和态度,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经常与父母保持联系,使亲子关系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成熟而更加协调。

大学的师生关系与中学不同。中学时期,教师对学生指导全面,要求严格,与学生朝夕相处,师生关系密切。而大学教师对学生重点指导,老师与学生上课见面而下课后缺乏交流机会,难以建立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事实上,只要大学老师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尊重老师,主动与老师交往,争取指导,同时锻炼自立能力,大学里同样可以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

大学同学之间的交往最普遍。班级内的同学交往以学习和班级活动为主;社团成员间的交往以共同的兴趣、目标为主;宿舍成员间的交往内容最广泛,涉及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形成了班级人际关系,社团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

一般说来,大学生同学间的交往表面上虽无明显冲突,但由于内心沟通不足,缺乏真诚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常常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叹。要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关键要从自己做起,要严以律己,加强自身修养;要宽以待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尊重别人的习惯与个性;要互相帮助,坦诚相待,助人为乐;要寻找机会主动交往,及时消除误会和解决矛盾。大学同学一起将度过几年的时间,生活学习中难免会发生意见分歧,产生摩擦,出现矛盾也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是及时解决矛盾,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掌握成功交往的原则与方法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要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掌握交往的主动权。为此,必须了解人际交往的某些原则以及成功交往的方法与艺术。

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使自己的交往行为引起交往对象良好的反应,引发积极的交往行为,在交往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真诚原则。以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与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那种“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交往信条,有碍健康的交往关系。

第二,尊重原则。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与价值,承认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第三,宽容原则。宽容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经历、文化、修养等差异的存在,因误会、不理解而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遵循宽容的原则,宽以待人,求同存异。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冲突。

第四,互助原则。互助表现在交往的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既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又促进了相互间的联系,深化了感情。

2.成功交往的方法与艺术

在社会交往中,仅有良好的交往愿望是不够的。不少大学生想与人交往,但又不知如何交往,有时事与愿违,这是因为没有找到通向交往成功之路的桥梁,即没有掌握交往艺术的缘故。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包括真诚互助、热情自信、谦虚谨慎、理解宽容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增加入际间的吸引力。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理解是基础,交往的双方能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就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确立正确的待人态度。这种换位体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第二,克服交往中的障碍心理。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羞怯心理、自卑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等。羞怯心理使人害怕与陌生人交往,即使交往也难以清楚、准确、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自卑心理使人在交往中首先怀疑自己交往的能力,交往中总是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我贬损。猜疑心理是交往的拦路虎,正常的交往因疑心作祟而产生裂痕,甚至发展为对立。嫉妒心理使人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交往关系难以维持。因此,要保持正常的交往,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

第三,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第一印象常常鲜明、强烈,影响深远,在以后的交往中起到心理定势的作用。如果给人留下诚恳、热情、大方的印象,交往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交往关系就能发展。相反,如果留下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就不愿意与之接近。当然第一印象不一定就准确,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由于第一印象的心理效应,利用第一印象使人的交往有一个良好开端的作用仍值得重视。要想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应该从仪表、言谈、举止做起,做到衣着整洁,仪表大方,语言不俗,举止得体。

第四,讲究交往的行为规范。正确的社会交往应该具有“四度”,即向度、广度、深度与适度。向度是指交往的方向性;广度是指交往的范围与交往对象;深度指交往的程度、情感状态;适度是指能把握交往的分寸,处理好社交与其他活动的关系。这“四度”是人们社交的一般行为规范。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交往情景,人际间的距离是不同的,所以讲究交往的行为规范还应包括礼节性行为与身体的姿态,如点头、鞠躬、握手等,运用得当,可增进交往的吸引力,收到良好的交往效果。

第五,正确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交往中起重要作用,讲究语言的艺术,是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内容。首先,应正确运用语言,学会用清楚、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养成对人用敬语,自己用谦语的习惯。其次,学会有效地聆听,耐心虚心倾听对方的讲话。再次,注意把握谈话技巧,能吸引和抓住对方。交往中的话题内容和形式应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经验,合乎对方的心理需要和兴趣;妥善运用赞扬和批评,使交往的氛围和谐友善;谈话要有幽默感等。同时还应注意讲话时的语气、表情,掌握好节奏。

人际交往是一种复杂的艺术,要想熟练掌握社交的艺术,就需要多参加社会交往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和提高。

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即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不仅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竞争与合作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又是统一的、相互伴随的。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强调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两者的关系。

1.竞争推动双方的发展

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对方展开的竞赛争胜。竞争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意义看,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激发个体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就社会发展而言,没有竞争,人类文明的发展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度;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会有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就人生而言,竞争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进取心、坚韧性和创新精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引人到生活的各种领域,同样也进入高等学校。大学生不仅在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充满竞争,求职择业也充满竞争,学习上的竞争能促进入的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准确,记忆状态良好,思维敏捷灵活;集体之间的竞争能够加强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增强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人才的竞争有利于破除“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旧观念,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开放的社会充满竞争,竞争的时代充满机会。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应该面对竞争,正确认识竞争的作用,积极参与竞争,把握机会,勇于进取。同时,也应看到,竞争是有规则的,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提倡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的竞争。竞争不能不择手段,不能通过破坏对方或贬损对方来达到目的。竞争中也要讲风格、讲道德、讲合作,竞争和合作不能截然分开。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害怕竞争,担心“枪打出头鸟”而甘居中游;有的学生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竞争中不择手段;有的学生由于竞争失败而产生嫉妒心理,贬损他人。这些不健康的心态应该有勇气克服。大学生应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竞争、追求真理,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成功更需彼此合作

合作是个人与他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具有极大的社会作用。在生产力低下、分工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生产力发达、分工精细的现代,合作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形式不断增多。在生产领域,合作促进了生产的现代化;在科研领域,合作能集思广益,集百家之长,汇众人之力,攻克科学的难关。事实证明,个人的作用和贡献总是局部的、有限的,真正的力量在于集体,任何人要施展才能都离不开合作。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合作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现在做起。如果一个大学生只知道学会掌握知识,而不懂得学习如何与人合作,那么即使掌握的知识再多,也无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效地应用。合作精神的培养还应从小事做起,同学之间思想、知识、经验应经常交流、讨论,讨论的过程不仅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同时自己也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把自己融人集体之中,可以学会与他人相处,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快乐,共享成功的喜悦。

3.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充满着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要正确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同时促进合作的发展,还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也有合作。竞争促进了合作的加强,合作保证了竞争的胜利。社会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第二,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集体的协作。集体的努力是每个人努力的综合表现,个人努力和集体合作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个人努力的集体是缺乏生机活力的集体;没有集体价值导向下的个人努力,是各行其是、步履艰难的个人努力。应当主张在服从集体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自觉地投入集体合作中。

第三,要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在集体合作中,根据各自专长和工作需要分工,有人负主要责任,有人起配合作用,处理好主配角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人优势,对在竞争中取胜至关重要。

第四,要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一般规律,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来自于对失败经验的总结和再继续的努力之中。应当强调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工作热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人人努力争先的社会主义竞赛局面。

第四节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什么特点?

2.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需要掌握哪些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3.怎样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