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18110000000023

第23章 张景岳,诊病如神的望诊大医(2)

于是,吃了饼干以后,立刻就急不可待地醒了,一脸的无辜,可怜这位“大侠”还蒙在鼓里。

张景岳听了,哈哈大笑,心想,兄弟,你这还行走江湖呢,连一个小姑娘都能把你骗晕。

本来想把此事点破,但考虑到妓女也是人,也有人权和尊严,就给人家留点面子吧。于是就把真相留在了肚子里,只是随便问问为什么这样。

那位“大侠”回答说是因为争风吃醋搞的(看来这位仁兄很有魅力)。

张景岳笑了笑,心想,真是“江湖”险恶啊。

看来,和这帮朋友行走江湖,想搞点成绩出来是很难的啊,搞不好还有学坏的可能,于是张景岳就离开了榆林,前往山东。

在去往山东的路上,年轻的张景岳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在他的眼里,天高海阔,大地无边,未来是无比光明的,似乎有着无数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

到底,怎样才能建功立业呢?

出征,我要建功立业

从此,张景岳仗剑走天涯,去了很多地方。但是显然现实的情形和看武侠小说想象的不一样,不但他学的那些剑术用不上,就连他学的那些“万人敌”“鱼腹八阵”等统军的策略,也都用不上。

这让张景岳很是发愁,自己空有一腔抱负,何时才能得以施展呢?

反而是他学的那些医术,到处可以用到,行走之间,也救了一些人。

就在张景岳愁眉不展的时候,朝廷开始征兵了,准备赴朝鲜抗日。张景岳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激动得跳了起来,这,岂不就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吗!

于是他立刻报名参军,做了一个幕僚(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吧)。

然后,随着大部队,直接开赴凤城(在中朝边界处),这样就出现了我们开始时看到的一幕场景,随着进军号令的下达,千军万马渡过了鸭绿江,剑锋直指倭寇。

此时的张景岳豪情万丈。他知道,迎接他的,将是真正的金戈铁马、血流成河的战争生涯!

这是一场异常残酷的战争,明军的统领是名将李如松,主力部队是他手下的辽东铁骑和南方征调来的戚家军,这些人英勇善战,直杀得日本军队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李如松是一个兵法高手,你看这段战争的历史,就会发现他攻守得当,搞得日军叫苦不迭。

在战争中,张景岳得到了直接的锻炼,他对兵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如果你看过他写的中医巨著《景岳全书》,就会发现,里面的方剂全部是按照兵法来分类的,比如新方八阵、古方八阵,每八个阵里是按照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排列的。这种用药的方法是把疾病当做一个敌人,然后思考用药的对策,这是常见的思路,但是把方剂这么排列的,从古至今只有张景岳一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现在知道了,原来他曾经在战场上亲身感受过兵法的妙处。

张景岳后来做人很低调,对这段历史并没有怎么提,但是文献记载他“从戎幕府”、“渡鸭绿”,好多研究医史的学者以为他还是一个人,做着侠客的梦,游荡到凤城并渡过鸭绿江的呢,其实如果把历史书拿出来,看看那个时候在鸭绿江边发生了什么就知道了。那个时候是没有人能够去鸭绿江边逛逛的,那是个万马奔腾的地方啊,日光都会因为千万刀剑发出的寒光而失色,还游荡呢,根本就没下脚的地儿。

所以,研究医生的生平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否则你无法真正地理解他。后世很多人说张景岳好出奇,否则干吗把方剂按照兵法排列啊?其实,如果你把他放在历史背景中,看看在他身上发生过什么,你就知道了。

最后,战争打完了,日军除了个别的逃回了日本,大部分都被歼灭了。朝鲜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明朝军队也撤回到了国内。

但是张景岳建功立业的梦想却没有实现,负责这次战争的陈璘等领导只被提升了半级,明军的统领李如松还差点被言官们骂死,大家找出各种小问题来批评李如松,搞得他很狼狈。

所以当时的明朝官场很黑暗,各种歪风特多,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混的。

张景岳看到了这种情形,希望就开始破灭了。

在回国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让张景岳对当前的朝廷彻底失望了。

这件事情的版本很多,大抵是这样的:当时张景岳在撤回辽东的路上,就听到辽东田野里赶马的老百姓在唱歌,张景岳是精通音律的,他听到老百姓唱的歌以后大吃一惊,天啊,这是悲声啊!

于是,张景岳断定,辽东这块土地要出问题了。果然,许多年以后,在张景岳去世没多久,大明朝就被清军给灭了。

这个事情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以张景岳那么聪明的人,对当时的局势早就有所察觉了。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日子都把一心修道的嘉靖皇帝给超过了,您想想国家还好得了吗?而这次听歌事件的发生,彻底让张景岳放弃了建功立业的不切实的想法。

于是,他黯然解甲归田,“功名壮志,消磨殆尽”,从此不再提什么豪气的事情了。

家里的温暖

这个时候,张景岳已经36岁了,他牵着自己的战马,拎着早已破旧的宝剑,回到了北京。

北京,还是那么的繁华,但是眼中的一切又显得那么的陌生,似乎这个城市早已不属于自己了。

张景岳慢慢走回到自己家的胡同,只有到这里,只有望见了家门口的那棵枣树,他才感觉自己是回家了。

他心情复杂地走到家门前,推开院门,院落里静悄悄的,一个消瘦而又衰老的身影,正在院落的一角整理着柴火垛。

老人似乎听到有人进来了,吃力地转回身,慢慢望了过来。

张景岳怔在那里,一动不动,泪流满面,一时间竟无法言语。

这,就是自己的父亲啊!那位当年拉着少年张景岳的手,雄姿英发地闯荡北京的父亲啊,他的头发是什么时候白的?皱纹是什么时候刻进了他的脸庞?

自己号称是“闯荡江湖”,到底有多久没有回家看看了?到底有多久没有照顾自己的父亲了?

张景岳轻轻地说了声:“爹,我回来了。”

大滴的泪珠,从老人的眼眶中流出。

许多年以后,张景岳的外孙林日蔚追述了当时的情景,那是“亲益老,家益贫”。张景岳的父亲已经老了,家里也没有什么钱了,当年幻想的功名早就烟消云散了,父子两人的生活日渐窘迫。

张景岳面对着家庭的如此窘境,仰天长叹,唉,这个世道不好啊!想要用热血报国,结果却换来了如此凄凉的下场,我们还是用自己的技术,能帮助老百姓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

于是,他又拿出了医书,开始钻研医学(尽弃所学而肆力于轩岐)。

其实他的医术一直都没丢,相反,在外面闯荡的这些年,他的医术得到了锻炼,此时再看书,那进步可就不是一星半点儿了。

我们来看个例子吧。

这位患者是北京城里的驻军,姓吴,是个参军。这位吴参军有一天路过菜市场,看到有卖蘑菇的,那蘑菇“肥嫩可爱”,于是就让仆人买了些回去做汤。谁想到,当时的菜市场管理不严格,没有准入制度,这蘑菇也不知道打哪儿来的,这位吴参军吃了以后,上吐下泻,他一边痛骂销售伪劣食品的奸商,一边让下人快去请医生。结果先请来的是一些当地的普通医生,这些医生一看,蘑菇中毒?这得解毒啊!于是他们就马上用黄连、黑豆、桔梗、甘草、枳实等入药,结果吴参军服药后病得更重了,而且还出现了胸闷和腹胀,同时开始气喘,连水都喝不下去了。

您看看,这可要命了,本来这蘑菇毒就够厉害的,现在又增加了这么多的症状。

直把这吴参军难受的,那是痛不欲生啊。

突然,他想起了自己的战友张景岳,于是告诉仆人,赶快去把张景岳给我请来!

张景岳听说以后,也很着急,就急忙跑来了。

诊断以后,张景岳就开了方子,方子如下: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附子、茯苓等。

这位参军一看,差点没背过气去:老大!我是让你来解毒的,你开了这么多温阳的补药是干什么嘛!我现在腹胀、气急、口干,哪里还服得下这么多的温补之药呢(腹胀气急口干如此,安敢再服此药)!

张景岳知道劝也没有用,就回家了。

第二天,这位参军愣是挺了一天,结果病势更重了(而病愈剧,若朝露矣)。

没办法,又把张景岳给请来了,张景岳诊了脉,还是同样的病机啊,于是开的方子和昨天的一样。

这位吴参军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心里是既怀疑又害怕,可是怎么办呢?已经没有办法了,于是就走进里屋,和家人一一告别(这哪里是服药啊,简直和自杀的阵势差不多),还和老婆说:“如果必须服这个药,那么能够救活我的可能是这个药,杀死我的也可能是这个药(余之生死,在此一举矣)!”

然后冲着张景岳说:“老大,我的命就托付给你了!”

然后,“遂不得已含泪吞之”。感觉特壮烈。

张景岳简直是哭笑不得,这就跟要害死他一样啊,把我当什么人了!

结果,喝完了一服药以后,吐就止住了。嘿!有希望,这位吴参军的眼泪终于可以擦干了,于是他又喝了一服,结果腹胀也减轻了。

看到病人有好转,张景岳又在方子里加入了大分量的熟地黄(这位张景岳是使用熟地的专家,后来的外号叫“张熟地”,这个我们以后再聊),结果吴参军的情况是一天天见好,等到二十多服药以后,这个病就彻底地好了。

啊?这是怎么回事儿?吴参军也看过两天的医书,很是不理解,就问张景岳,说:“老大,你这个治病的路子我怎么琢磨不透啊,我中的是毒,他们用解毒的药反而重了,你不用解毒的药,用了温补之药,病却好了。你这也太匪夷所思了,给俺讲讲呗。”

张景岳说:“毒有不同,谁说黄连、甘草什么的就解毒啊?像你吃的这种蘑菇,肥白鲜嫩,一定是生长在深坑枯井里的,属于阴寒之毒,看你的症状也是一派寒证,此时热药就是解毒药,黄连等寒凉药就是助毒药。你整天听收音机里那些搞讲座的大夫说:‘我们门诊辨证论治’,搞得很神秘,其实一点都不神秘。这次的蘑菇中毒,辨证论治就是看你中毒的性质,你中的是热毒,我就用凉药,这凉药就是你的解毒药;你中的是寒毒,我用的就是温热的药,这温热药就是你的解毒药。这就是辨证施治啊,那些用一个思路治病的方法就不是辨证施治,明白了吗?”

吴参军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老大,简直太感谢了,如果不是这个辨证论治,我恐怕就要挂了啊!”

无独有偶,这里还有一个中毒的医案,和上面的大致相似。

这是北京的一户普通家庭,有天,父亲带着五岁的小女儿出去逛,正好路过一个药铺,药铺正好在晒晾巴豆,这个药铺也真是有毛病,您说这巴豆怎么能随便搁外边晒呢?这东西有毒啊。

但是如果不碰到这位父亲也没事儿,正巧赶上这位父亲也是一个好贪便宜的主儿,看见了巴豆,以为是松子仁儿呢,顺手摸了一粒,对小女儿说:“姑娘,来,张嘴,爹给你顺了一粒松仁。”您瞧瞧他这出息,还美呢。

这个小姑娘哪儿知道啊,一张嘴,就给嚼了,但立刻感到味道很辣。您别看才五岁,也知道这不是松仁,马上就吐了,结果还是有半粒给吞了下去。

没多大一会儿,就开始大泻,一共泻了十余次。您说这个小便宜贪的,给女儿带来多大的麻烦。等到第二天,肚子可就胀了起来,全身也肿了,已经无法吃下去东西了,这位父亲被他老婆暴打了若干顿,脑袋肿起了数个大包,痛定思痛之后,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请来张景岳。

张景岳来的时候,正有一大帮儿人在这儿出主意呢,什么主意都有,什么喝绿豆、黄连的,什么用五苓散、五皮饮泄水的,总之很乱。

张景岳在诊断过后,说:“现在大泻之后,脾胃之气已经虚了,还能用苦寒的黄连吗?泻出了那么多的水,还能再用泄水的药吗?这个时候应该补脾胃之气啊!”

于是,就开了独参汤和温胃饮(独参汤,一味人参叫做独参汤;温胃饮:张景岳创立的方子,成分为人参、白术、扁豆、陈皮、干姜、炙甘草、当归,用来治疗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等症),结果喝了几服,就彻底地痊愈了。

这就奇怪了,这巴豆不是热毒吗,怎么张景岳用的是温补脾胃的热药,还把病给治好了呢?

原来,小姑娘服用的只是很少的一点巴豆,热的力量并不大,但是泻的力量大。她这么一泻,就把脾胃的阳气给泻没了,结果出现的肿胀等都是阳气不足导致的水湿泛滥,所以张景岳给温补脾胃,反而就把这个病给治好了。

这也是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此时的体质来判断的,我们从这两个中毒的医案来看,人家随证而变,不同的情况分析不同的问题。所以这位张景岳的诊断水平,还真不是盖的。

爷儿俩都喜欢喝两盅

我一直觉得张景岳和他的父亲是一对很有趣的父子,两人有很多共同的爱好,比如都喜欢研究军事,都喜欢医药。张景岳的父亲显然对医学很是爱好,从他把张景岳十四岁就送去跟人家学医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除了这些,这对父子还都喜欢喝点儿小酒。

没事儿的时候,父子俩坐在院子里,望着北京湛蓝的天空(那会儿污染还不严重),心情舒畅地喝上二两,其乐融融啊!

但是,喝酒分别给他们带来了一些麻烦,这从张景岳的书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具体情况是,40岁以后,张景岳就跟他爹一样,身体出现了问题。

什么病呢?就是一喝酒,就闹肚子。

这个病现在可多了去了,现在很多同志以酒为浆,基本上是拿酒当水来解渴的,单位应酬、朋友交往,都少不了多喝点,所以经常有患者来看病,患的就是酒后泄泻。

像张景岳那样的名医,四十多岁的时候也被这个病给折腾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