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8107100000021

第21章 爱和管教并行不悖——放开手,让孩子学会交往(1)

社交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改变自身命运,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所以,放开手,让孩子学会交往,就是在帮他们改变自身的命运。

小小婴儿的社交能力,小看不得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刚出生的婴儿有没有人际关系的发展呢?其实,孩子从零岁开始,已经有了人际互动的概念,在这个时期,给予他们正向的互动模式,非常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际发展。

笑笑不满周岁时,有一点害羞倾向,家里来了生人,他总是往我的怀里躲,也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多接触。我知道这个阶段是宝宝的认生期,为了不让这个幼小而敏感的心灵受到刺激,我没有对他的行为给予任何的批评指责,也没有为了顾及大人面子就对孩子讥笑谩骂,反倒是,经常带他出去玩,见世面,见生人,交朋友。尽管我和笑笑爸都不是那种性格外向的人,但是我们依然一致认为,经常带孩子到外面“见见世面”是极有必要的。为此,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有意为笑笑建立一个“社交圈”。

在我们所住的小区有很多与笑笑年龄不相上下的宝宝,平时有事没事的时候,我们就会跟这些宝宝的家长唠唠嗑,周末或是节假日,要么互相串串门,要么大家约好一起带孩子去哪里玩。

一开始,笑笑还有点扭扭捏捏,但是参与的机会多了,“小家伙”也逐渐大方起来,渐渐地,笑笑也有了自己固定的小伙伴,虽说不多,但是我认为对于这个年龄的宝宝而言,一开始,这种活动不需要很多宝宝参加,有两三个宝宝就足矣。做家长的,也不必着急让宝宝之间进行交流,更不要督促他们分享玩具、一起玩儿。

记得笑笑八个月大时,我们一家三口坐飞机去南方玩。在旅途中,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外国女孩,笑笑一上飞机就盯着这个女孩看,女孩当时戴了一副大墨镜,看着笑笑可爱的小脸,也很想逗他玩儿。

只见,女孩低了低头,让墨镜滑落到鼻子上,从墨镜上方看笑笑。笑笑看看女孩的眼睛,又看看墨镜,似乎在琢磨,“这两个东西有什么关系呢?”紧接着,女孩又把墨镜摘开,笑笑的目光又立刻跟着墨镜移动。就这样,女孩不断地把墨镜戴上,滑下又摘开,在这一过程中,笑笑始终全神贯注地跟随着墨镜的动静,直到玩累了才停下来。

整个过程中,虽说笑笑和这位外国女孩没有一句语言上的交流,但是在我看来,我们的笑笑却跟这个女孩进行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社交活动。在他俩兴致盎然的“交流”时,我和笑笑爸一直在旁边饶有兴致地看着笑笑跟一个陌生女孩进行的这次无声互动,自始自终都没有做出任何的干涉,后来,爱发感慨的我,更是不由得叹道:“我们的笑笑,这是碰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玩伴啊。”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第一个社交对象,父母对宝宝的精心照料,会让他们感觉到世界是可亲的,人是可靠的,这也使他们建立起对人的初步信任感。尽管处于这一阶段宝宝的人际智能发展,相较于其他智能发展而言,是比较晚的,而且也不会像其他智能(如身体运动智能)一样,能够通过单纯的刺激(某些动作训练)就可以得到提升。但是,生活中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微笑、再简单不过的动作,总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宝宝的人际智能。在我们家里,总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我们对笑笑笑,他也笑;我们对笑笑做鬼脸,他也会笑,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一点点地积攒着笑笑对世界和他人的印象,也进一步开展了他的社交活动。其实,我们人类本来就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伙伴,都需要社会交往。后来,随着宝宝的长大,开始注意他人,并且根据自己以往积攒的对世界和人的印象,开展他的社交活动。

为了更好地提升笑笑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个阶段,我总会和他玩这样一些小游戏:照镜子就是其中之一。游戏的时候,我会把笑笑抱在一面大镜子前,叫着他的名字,同时说:“宝宝在哪里?”然后,我又举起笑笑的一双手,边挥他的手边说:“宝宝在这里!”为了让游戏多些变化,我还会让笑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并一一地指着他的五官,让他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脸和五官,并做出不同的表情。

虽说这只是一些小游戏,但是我认为,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温和。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情绪氛围中,极易造成不安定的感觉。而且家长与孩子互动时,也要尽量保持一个耐心的心态。每个孩子都有其天生的气质,父母要针对孩子的气质做出正向的引导,与孩子的互动多了,自然会增进情感交流,孩子也会渐渐熟悉与他人的互动交往。

家长会放手,孩子社商高

笑笑一岁多的时候,我的一个好友带着他三岁的儿子来家里做客,当时刚好比笑笑大两岁的小表哥一凡也在,没一会儿工夫,一凡就和这个新朋友打成了一片。当好友看到笑笑自己玩自己的时候,就趴在我耳边,嘀咕了一句:“笑笑是不是有些胆小啊。”看得出,好友在为笑笑缺乏交往技能而担心了,她甚至就要采取措施让笑笑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

我向好友解释道: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会有这种倾向,对于15个月~2岁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不会展示太多的社交行为。看别人玩游戏就是他们最大的乐趣,而这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这种现象就会逐渐减少了。

看着好友疑惑不解的眼神,我又拉她到厨房,“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如果家长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过多地干预孩子,只会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勉强让笑笑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这种管教根本不是管教,还成了约束和限制,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使他不愿意交往,而且即便笑笑站在其他孩子中间了,也会因为不知所为而感到害羞,或是干脆胡乱闹一番,反倒惹得别的孩子不高兴,这样不是更令笑笑感到尴尬难堪,更打击他的自尊心吗?”

关于这一点,一位名叫洛瑞·贝尔德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就说过,如果宝宝只会单独玩的话,父母或许不应担心,因为一个幼儿要掌握与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技巧要花一定时间。这么看来,家长抛去不必要的担心与顾虑,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空间,任其自由自在地玩闹,孩子的成长才会变得一帆风顺。

好友听了我的这番解释,肯定地点了点头。有了这次经历,在之后的生活中,当我发现笑笑乖乖地观察别的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就会耐心地向他解释游戏的方法或规则,这样当笑笑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并且掌握了这种游戏技能时,自然就会高兴主动地参与了。

这么看来,我们做父母的,不能一看到别的孩子玩得开心,自己的孩子不想加入其中,就断然判断自己的孩子胆小或是缺乏交往技能,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父母自己在孩子身上施加了不必要的担心与顾虑。事实上,当家长真正放手了,让孩子跟小伙伴自由自在地交往了,他们才会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交体验和社交心得。

还记得一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到新西兰的一位亲戚家度假。相比北方的寒冷,那里正值盛夏,孩子们每天都在户外奔跑游玩。

一天早晨,我们全家来到一处儿童游乐场,笑笑和当地的一些孩子们都去玩一种叫做“飞狐”的器械。在那里,早已经聚集了五六个孩子,年龄从两三岁到四五岁都有。

那天,刚巧是其中一个孩子的生日,妈妈们带着蛋糕、小吃和饮料,举行一个小野餐。玩着玩着,这群孩子自发地组织起来,排队轮流登上“飞狐”飞驰下去,再荡回来。我看到每个孩子都耐心地自觉等待着,轮到自己时,再上去玩,玩过一次后又把“飞狐”拉回到起始点处,再交给下一个孩子。

看得出,这个器械的确很好玩,我也有点动心了,想加入他们。就在这时,我看到一名年纪小一些的孩子玩过一次之后,把住“飞狐”不交出去,看样子,他还要趁机再玩一次。

这时,孩子们一拥而上,有的抱住这个孩子,有的抓住“飞狐”手把,紧接着,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不能这样,我们需要轮流,否则对大家不公平,请你下来,待一会儿就轮到你了。”在小朋友的请求、说理和簇拥下,那个“犯规”的孩子乖乖地松了手,排到队伍的最后面。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发生这一幕时,这些孩子的家长们,远远地坐在不远处的长凳上,边喝咖啡边聊天,根本没有关注孩子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次异域之旅的经历,更坚定了我“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的信念。其实,对于儿童来说,自由地玩耍,从来都是一项具有社会交往意义的活动。在玩耍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永远和孩子的社交与文化背景紧密关联,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自发地建立规则,并且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便孩子在独自玩耍,他们也需要从社交经验中提取角色和象征符号,来进行接下来的活动。

如此说来,当孩子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家长就应该放手,鼓励、支持和帮助他,这样的管教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孩子在爱与自由的氛围中收获应有的成长体验。

孩子太谦让,家长怎么管

生活中,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总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地谦让,而他们的理由又是五花八门。比如,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你是大孩子,要让着弟弟妹妹,等等。然而,如此荒唐的理由只会严重误导孩子:是客人就要让,下次我到别人家做客,也要主人让着我;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只要我胡搅蛮缠,人家也应该让着我。看看,这些理由是多么地经不起推敲,将来有一天,当孩子不讲理或是不爱“出风头”时,家长又开始埋怨这抱怨那。殊不知,这其实都是家长自己暗示的结果。

记得有一次,小邻居斌斌和笑笑在小区长长的石凳上玩“开火车”的游戏,斌斌是司机,笑笑是乘客。就在两个“小家伙”玩得开心时,凯凯突然走了过来,撅着小嘴,说什么也要当司机,还故意爬上石凳想要挤开斌斌。

斌斌正玩得开心,哪里肯让出司机的位置。凯凯没抢到,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听到孩子们的哭声,斌斌妈也赶了过来,了解清楚情况后,她好心好意地劝斌斌,“你让弟弟玩一会儿吧,他还小。”斌斌听了,自然是一万个不乐意,坐在那儿闷不做声。就在斌斌妈又试图再劝的时候,我上前阻止了她。

我很和气地说道:“是斌斌先在这里当司机的,如果凯凯也想当司机,就得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和斌斌商量,看他是不是同意,而不是劝说斌斌让出这个位置。”

斌斌妈听了,一脸疑惑的表情,惊讶地说:“难道不要教孩子谦让吗?”

我笑了,对她说:“教孩子懂得谦让当然是应该的,但是这也得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

斌斌妈想了想,语气缓和了一些,又跟我讲:“你是不知道,在我们家,以前不管什么情况,我都会教育斌斌遇事要学会谦让,只要对方比他小、是女孩,还有对方哭了,我都会这么做。”

斌斌妈的心情和出发点我都很理解,但是,我又不得不向她讲明白这么做的后果,于是,我接着说:“如果看到对方哭了,我们就教育孩子要谦让,这不是暗示在他哭的时候可以得到谦让吗?下次遇到问题时,孩子反倒会以哭的方式来要挟大人,而且年龄小、对方是女孩这也不是谦让的理由。”看着斌斌妈若有所思地点着头,我又继续说:“如果我们大人不分青红皂白就让孩子表现出谦让的一面,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但不能帮助他们建立规则的意识,也不利于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孩子也会因不被尊重,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感到委屈和压抑。”

听了我的这番话,斌斌妈连声说了几句,“嗯,你说得挺在理的,我明白了。”“不过,我们做家长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争执起来,不叫他谦让吧,脸面上总觉得过意不过,会不好意思的。”

我说:“那你就得好好想一想了,是孩子明辨是非、遵守规则重要呢,还是你的面子重要呢?”

其实,话说到这里,相信任何一个有心教育好孩子的父母都能分得清孰是孰非了。后来,斌斌妈也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怪不得斌斌一不如意就总以哭闹来要挟,看来,我还真是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诚然,谦让、忍耐、宽容,这些都是善良的品质,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只会给孩子带来“委屈”和“不公”的感受。或许,在孩子第一次把机会让给别人时,赢得了别人的谢意和肯定,但是,当孩子把所有的机会都让给别人时,却只会得到别人的疏远与不屑。

更何况,现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让孩子从小学会竞争,学会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对其日后跨入社会、适应社会节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竞争还可以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努力地学习。由此看来,虽说谦让是美德,但也不能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