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8107100000020

第20章 与不乖的孩子“过过招”——不打不骂照样养出好习惯(3)

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家长,在时间紧迫的早晨,他们总会有很多事情要做,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独立一些,比如说,穿戴好、洗漱好、收拾一下被褥,少给自己添麻烦;为了使孩子早点起床,他们还会让他早点睡觉等等。可是,孩子毕竟还小,很多时候还是离不开大人的帮助。为了让孩子早点起床就让他早点睡觉,虽说可能会有一定作用,但是时间久了,终究会扰乱孩子的正常作息时间,这样反倒会导致其他一些问题的出现。这种时候,原本忙碌的爸妈就会从心里觉得麻烦,一旦控制不住情绪,就会对孩子唠唠叨叨,甚至大发脾气。在这种声色俱厉的管教下,孩子的心情当然不会舒畅,行动自然也就变磨蹭了。

在我看来,让孩子完全独立不如给他适当的帮助,适当地惯一惯孩子。也许,这些家长会反驳了,“不是说惯不好吗,为什么养孩子还要靠惯呢?”其实,此“惯”非彼“惯”,这个“惯”指的并不是娇惯,而是习惯,好习惯。家长每天改变一点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好习惯就会每天养成一点。

在这方面,我建议这类家长不妨多和孩子明确地谈谈这个问题,告诉他们早些起床能使你们的一天有一个更好的开端。如果您的孩子期望醒来能与您玩几分钟,或者享受一顿特别的早餐,那就尽可能地改变一下自己,让早晨变成对孩子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吧。只要家长乐于付出和改变,孩子一定会主动起早的。当然,每当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起床了,家长也一定要给予赞扬,以此来巩固孩子的行动,培养他的好习惯。

其实,改善孩子懒床习惯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只要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认真思考,耐心对待,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理想方法。

孩子为何总是“慢半拍”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做什么事都是“慢半拍”。穿袜子、系鞋带总得老半天,吃顿饭总是最后一个下桌,课堂上的作业完不成还得带回家……在这个“讲究效益”的年代,这些“慢半拍”的孩子常常让家长一筹莫展,情急之下,免不了就会对孩子督促几句,脾气急躁者更会对孩子严加斥责,但是往往收效甚微。为何孩子做事总是“慢半拍”?如何才能让孩子跟上节奏呢?

朋友阿蓉是个急性子的人,做事风风火火,从不拖泥带水,想到的事情如果没有完成就会坐卧不安,非得有个水落石出不可。但是,令阿蓉郁闷的是,她儿子的性格却一点也不像她,也不像孩子的爸爸。

一次聚会时,阿蓉跟我聊起这件事,说她的儿子凡事都是慢吞吞的:每天早上,看着他慢吞吞地起床穿衣、慢吞吞地洗漱、慢吞吞地上桌用餐,一股股焦虑的情绪就会在我的心头弥漫,就这样,折腾下来,起码要耗掉一个小时以上。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还比较有耐心,觉得孩子还小,身体也不是很强壮,平时都比较迁就他。但是,现在眼看已经上一年级了,儿子还是那副慢吞吞的模样,让我这个每天追着时间跑的妈妈感到很“抓狂”。

儿子做作业的磨蹭劲更是让人犯晕,由于刚开学没多久,所以每天儿子做作业的时候,我总是会守在他的身边,想督促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儿子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是这里涂涂,就是那里抹抹,不是摸摸这个,就是动动那个。

同是上小学一年级的小邻居宁宁,每天放学回家在晚饭前就能把作业做完,最迟也不会超过晚上8点,可是,我家的宝贝儿子作业却写得慢极了。每每看他写得慢了,我就忍不住对儿子嚷嚷,虽说发过脾气,他能利利索索地赶快做好。但是,过不了多久,他又会恢复原状。在我们家,我常常是等儿子整理完书包,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当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我难免会想,现在这个社会竞争那么激烈,我那做什么事都“慢半拍”的儿子,将来该怎么适应呢?

听了阿蓉的这番牢骚话,我不由感触地说,其实,孩子做事慢吞吞也是有缘由的。一是缺乏时间观念。孩子凡事拖拖拉拉,可见他的时间观念很淡薄,但这与家长平时没有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或是训练不足有关系。在我们家里,为了帮助笑笑树立时间观念,我会严格规定作息时间,设置作息时间表,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做的事情,并给予适当鼓励。

当然,一旦发生磨蹭问题,我则会采取后果自负的办法。记得有一次,笑笑起晚了,当他在床上磨蹭的时候,我和笑笑爸没有先着急,而是让孩子自己急。我们不是像很多家长那样,帮孩子穿衣、洗脸,而是站在一边说:“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我可不帮你。”类似的话不要反复唠叨,说一遍就可以。要知道,孩子一旦迟到了,老师肯定会问他原因。如果孩子说“妈妈没帮我穿衣服”,老师肯定会说“为什么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还要大人帮忙”。这样,孩子势必会挨批评,尝到耽误时间的后果,下次自然便会从中吸取教训,相比家长声色俱厉的说教,这样做的效果要明显有效。

二是家长的娇惯和溺爱。现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很多忙爸忙妈们而言,每天不仅要处理繁忙又劳累的工作,而且还要尽己所能地照顾好孩子,甚至还要照顾上了年纪的祖辈,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当这些父母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急躁心态的影响下,往往会希望自己一个指令,孩子马上便做出回应。就如朋友阿蓉一样,从早上一起床,就争分夺秒地催促儿子赶快完成“任务”。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孩子做事老是慢慢腾腾,而孩子越是慢吞吞,家长心里就会越抓狂。于是,操之过急的家长不是批评指责孩子,就是干脆大包大揽,在他们看来,这样倒也图个省事省心。结果呢?批评容易让孩子渐渐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最好是少做少错,做事自然慢吞吞了;大包大揽又容易让孩子变得更加依赖,扼杀孩子刚刚萌芽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做事情的动作变得更加迟缓。

为此,我认为做父母的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让孩子自己养成从点滴小事做起,多给自己动手的机会。比如,在我们家,笑笑做完作业了,我会让他自己整理书包;玩完玩具了,我会引导他自己收拾。渐渐地,当我发现笑笑逐渐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生活、学习上的条理性以后,做事情自然就不会慢慢吞吞了。

此外,孩子做事磨蹭也与注意力不够集中有关。孩子做事慢吞吞恰恰表现了他“漫不经心”的一面,因为“漫不经心”,所以显得动作慢。此外,还有一些孩子之所以做事慢吞吞,与他们常常在大人吩咐做某件事情时并没有集中注意力,或是心里想着其他事情有关,继续做事情时就会显得“漫不经心”了。在这方面,我始终认为没有孩子是想要漫不经心的,在孩子行为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其他原因。有时候,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孩子,虽说难免会给人笨拙的感觉,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协调性发展比其他孩子慢很多。引导这种孩子做些体操、舞蹈、跆拳道方面的体育运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其生理上的成熟。也有一些孩子看起来好像是漫不经心,其实只是缺乏组织性。对待这样的孩子,不妨给他买一本记事本,帮他把所有的活动和任务都写下来,并写一份“每日要做事情”的清单。

不过,慢半拍的孩子也有他从容不迫、深谋远虑、谨慎细致的一面,不能一概把他当成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总是慢半拍、跟不上别人节奏的话,父母则要好好找找原因,因材施教才是会教育的好父母。

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该怎么引导

小孩子做事常常不能有始有终,三分钟的热度也常常让家长们感到无可奈何。有这样一个实例很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周周是个小女孩,5岁多了,兴趣广泛,无论什么事都很感兴趣,为此,周周妈妈先后给她报过舞蹈、游泳、美术、珠心算等兴趣班。每当一个兴趣班开学的时候,周周的兴趣都很大。学舞蹈的第一节课,因为表现突出,老师几次叫她上去作示范。刚学珠心算时,周周一回到家就拿着算盘打,打出一个数来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这个小姑娘学了一段时间,就没兴趣了,不想上课,不想做作业,后来甚至还会为此跟大人又哭又闹。

在这些经历中,周周学游泳的过程尤为明显。当时,家人给她报游泳班时,征求过她的意见,她也同意了。但是,周周毕竟胆子比较小,所以,上第一次课时,周周爸妈的心都悬着。不过,当他们去幼儿园接周周时,周周的反应却出乎大人的意料,见到爸妈就边跑边说:“我今天游泳了,特别好玩,我下次还想去!我们班有两个小男孩还哭了!”听她这么一说,周周爸妈也大大地松了口气。可是,谁知一个月过后,她就开始跟妈妈说些“要是不报游泳班就好了”之类的话,妈妈很诧异地问她:“你不是游得挺好吗?你看,你那么爱漂亮,游泳后身材好,穿什么衣服都漂亮!”她又点点头,表示同意了。

后来的几天,只要到了游泳课时间,周周就会闹情绪不想去游泳,看她这么紧张,周周妈妈彻底打消了让她接着练的念头。可是,周周妈妈的做法却让公公婆婆和丈夫不理解,他们说周周妈太由着孩子的性子了,如果像这样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她以后上学遇到困难了,也打退堂鼓怎么办?

看得出,周周妈妈心里也很矛盾:一方面,她想让女儿做到善始善终,不半途而废。但是,另一方面,她又不愿逼着孩子,让她那么小就承受那么大的压力,精神变得极度紧张。

这个实例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谚语,“三伏天,娃娃脸,说变就变。”对于5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才刚刚开始萌芽,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好奇的,却又处处表现得小心翼翼,对什么事情都浅尝辄止,兴趣的转移就如三伏天一样。让我们不妨想象一下,第一次到九寨沟、黄龙、张家界类似风景区旅游的情景,当你看到第一幅美景时,会惊讶、会感叹、会愉悦,大自然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恨不能终老于此。但是我们还是会依依不舍地离去,仿佛知道前面还会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在等着我们,理性也告诉我们要完成整个旅行。

对孩子来说,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像我们在观光,他们会被一种新鲜的活动所吸引,会有一段时间的痴迷和兴奋。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被新的兴趣所吸引,旧的行为被他厌倦。换句话说,5岁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没达到做事可以善始善终的程度,5岁孩子是受感觉引导的,而非理性或规则引导的。不过,这些活动带来的鲜活的内心快乐体验会永远储存在孩子的心理记忆中。如此看来,家长用一种成年化的价值观去判断孩子的行为,这种做法是多么的荒谬。

等孩子10岁以后,这些心理体验会像老牛反刍似的再现(反刍即倒嚼,是指食草动物进食一段时间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的一个过程),儿时接受的不同的培养和训练会活化,帮助他选定某种兴趣,可能作为一种爱好伴随终身,也可能发展为一种职业。事实上,这些心理体验是孩子情商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会选定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感觉基础。

当然,面对孩子做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的事实,作为父母,也不能光看表面,而是应该试图理解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是由于成人随意打断孩子的专注行为。儿童的正常发展源自专注于某项工作,但是多数成人不了解这一点,于是常常会无意打断孩子的专注行为。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正入神地用积木搭高楼时,客人来家里做客,这时,家长往往会强迫孩子放下手里的“工作”,跟客人打招呼;孩子正投入地玩沙时,家长会不顾孩子的感受,对其大呼小叫,催促孩子赶紧回家吃饭……这种时候,孩子只好以尖叫、哭泣、打家长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专注行为被家长随意打断、阻止的那种痛苦。而家长呢?在没能真正理解孩子内心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视孩子的种种抗争之举为不懂礼貌、不听话,对孩子除了训斥还是训斥。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被打断”的权利。要知道,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所以,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就应该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打断他们。比如,孩子画画,应该将其视为画家在作画;孩子观察动植物,应该将其视为生物学家在研究;孩子拆装玩具,应该将其视作工程师在工作;孩子往水里扔东西感受沉浮,应该将其视作科学家在做一项重大的实验……如果家长这么做了,你的孩子一定不会坐不住,而你也一定会收获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

另一方面,是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擅长什么与不擅长什么。在孩子多种多样的活动中,那些保持时间短的大多是孩子不擅长的。如果家长清楚了这一点,就该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指导孩子,从而朝着正确方向去做。这种时候,家长先要判断这个能力是否是先天不足,如果是,那么就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等待或是做与此相关的一些能力训练;如果不是,那么就属后天的经验不足,应该施予对应的训练。

总之,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关注孩子,及早发现问题,尽早训练孩子的专注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