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8107100000018

第18章 与不乖的孩子“过过招”——不打不骂照样养出好习惯(1)

对孩子来说,好习惯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而培养孩子好习惯,也就等于引导孩子走上成长的道路。其实,当父母与不乖的孩子“过招”时,不打不骂照样能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

说谎的孩子怎么管

在很多家长看来,说谎是品行问题,必须及时纠正。但是,对于三岁前的孩子而言,所谓“说谎”与品行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多数时候,这个年龄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自己的想象。如果我们成人当面揭穿孩子的“谎言”,很可能使他们充满挫折感,丧失幻想能力,变得内向。

两岁十个月的欢欢和乐乐在一起玩。欢欢说,自己的爸爸是警察,乐乐也不甘示弱,“我的爸爸也是警察,每天都开警车,腰上还有枪。”这是我在笑笑幼儿园听到的一段对话,这两个小朋友都是笑笑的同班同学,据我所知,他们的爸爸根本不是警察,而一旁的欢欢妈妈听了,更是惊讶,同时,也颇为疑惑“孩子说谎,需要当面揭穿吗?”

我告诉欢欢妈妈,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想象、幻觉以及自我中心的诠释。之所以说自己的爸爸是警察,很可能是因为孩子想借此来消除“爸爸不是警察”的遗憾,我们做家长的,遇到孩子“说谎”的问题时,切不可当面揭穿他,而是要表现出肯定孩子喜欢警察的情感,让孩子觉得大人是理解他的,然后再委婉地表示“爸爸是警察”只是孩子的想象。

其实,说谎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经历。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点,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的研究也曾指出,儿童直到七八岁,都不能很完全地陈述一件事实,别以为孩子们一定是想欺骗谁,事实上,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孩子的“撒谎”无关乎我们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只是他们心理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所以说,这里的“说假话”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撒谎。总而言之,对待孩子的这一行为,家长一定要给予更多理解,点到即可,无需过分深究。

不过,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的有意说谎行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管父母是威逼利诱,还是耐心询问,孩子就是不肯承认事实真相,不肯改正说谎的坏习惯。这又究竟是谁之错呢?作为家长,当孩子说谎时又该如何进行管教呢?

记得有一次,邻居姜先生跟我聊过这样一个烦心事。那段时间,姜先生的调皮儿子总爱撒谎,为此他感到很困惑。一天晚饭后,他发现自己心爱的手表坏了,就问是谁弄坏的。儿子一脸真诚的表情,口口声声地说不是他干的。可是,等姜先生问过家中其他所有成员,才猜想很有可能是调皮捣蛋的儿子搞的鬼。最后,他问了三遍,儿子才承认了错误,并且告诉他是妈妈教他这么说的。

还有一次,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场景。人群中,一位二十多岁的男子焦急地解释着:“大姐,你这不是在教孩子说假话吗?我没有踢你家小孩。”

事情发生时,我刚好路过,对整个过程看得很清楚。原来,早在十分钟前,这个路口处发生了一起“小车祸”,两辆电动车相撞,起因是其中一辆电动车逆行,而逆行的车主就是这位大姐,车上还带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

交警过来后,这位喊冤的男子告诉他,大姐当时是逆行,车道又比较挤,自己没刹好车,就撞到了一起,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大姐却说自己把她的孩子给撞伤了。“开始的时候小孩还说没有,后来妈妈跟她嘀咕了几句话,改口就说把她撞伤了。”说到这里,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

男子说得千真万确,当时我在旁边看得很清楚,男车主根本没有踢小孩,小孩明明是见到交警来了,却哭着说被对方踢了一脚。“作为妈妈,怎么能这么教孩子说假话呢?”一位看不惯的市民愤愤地说道。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像上面两位父母的所作所为,教孩子撒谎,无疑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父母的这种做法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混乱,想想看,一个内在认知就极为混乱,对他人及社会也充满了不信任、不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呢?另一方面,父母教孩子撒谎也会使亲子关系变紧张。同时,父母的不当言行还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如何妥善维护个人利益,以及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关系这样的学习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旦父母教孩子撒谎,那么,撒谎的内容就成为彼此之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终究会成为年幼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个沉重枷锁,而这个枷锁又势必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严重障碍,这种情况下,孩子要么对父母进行激烈反抗,要么沉浸在自己内心的冲突中而无法自拔。再者,父母教孩子说谎,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说谎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以后将难以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更何况,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如果家长有撒谎的行为,孩子也会效仿。像开电动车大姐的这种行为,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很可能会说谎,这样极易形成恶劣的后果。“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学会撒谎,就应以身作则,树立诚实做人的榜样。通过你的一言一行,孩子将会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周围人交往,如何适应社会。所以,父母爱孩子就要从孩子的成长角度出发,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行。

总之,孩子撒谎是一个值得所有家长都重视的问题,面对孩子的这一行为,父母一定要冷静下来,认真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千万不可一概而论。要知道,孩子说谎原因有很多,父母只有理智地面对,孩子才会信任你,才会向你敞开心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排泄这件事

教孩子正确认识排泄这件事,看似是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细节,实则却是一个深刻的教育问题。以前一位妈妈曾跟我聊过这个话题,说她5岁的女儿不敢在幼儿园大便,妈妈问她为什么,女孩支支吾吾地说:“大便臭,老师会烦。”

我确信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还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是些懂事、自尊心强、敏感的孩子,在排泄这件事上,他们担心自己拉大便会给老师带来麻烦,老师会不高兴,老师会不喜欢他们。于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在家里解决,实在忍不住就拉到裤子里了,也不敢跟老师说,害怕老师会对他们如何如何。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问题还得归结于成人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孩子大便的嫌恶。记得有一次,我送笑笑去幼儿园时,就曾看过这样一幕:一个3岁多的孩子,大便拉在裤子里了,老师满脸不耐烦地脱掉孩子的裤子,把孩子重重地放到板凳上,当着那么多小朋友的面就破口大骂!

不知道我们成人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可曾想过,你的行为举止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暗示呢?毫无疑问,孩子心里一定会想:我的大便是臭的,是让人讨厌的。这样的话,孩子们能不怕在幼儿园大便吗?

不止幼儿园老师会有这种故作嫌恶状,甚至连不少家长都特别烦孩子把大便拉在身上。记得有一次,笑笑在外面玩,突然对我说:“我要拉屎。”一位小朋友的奶奶听了,哈哈笑起来,“拉屎?呵呵呵!”我听了很不解,“是拉屎呀。”这位老奶奶故作嫌恶状地说:“嗯……臭,应该说‘拉大便’。”我很肯定地说:“就是拉屎呀,这没什么不对的,人要吃饭,就要拉屎嘛。”在这件事情上,这位老奶奶在无形中表现了对孩子大便的嫌恶,甚至不能说“屎”这个字眼。

其实,早在笑笑很小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处理这种事情,也为了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我总会找一些机会,很认真地告诉他:拉大便就像每个人都要吃饭、喝水一样,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且我还会很认真地告诉他,小孩子拉大便在裤子上也是正常的,一点也不丢人。尽管笑笑没有当即点头,但是事实证明,我的话还是管用的。

慢慢地,随着笑笑逐渐长大,在拉大便这件事上,他还会问我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我的屎这么臭呀?”这种时候,我就会笑着对他说:“因为食物吃到我们的肚子里后会慢慢消化,最终变成了屎,而屎里面有腐败菌,会散发出臭味,每个人的屎都是臭的。”看着笑笑一知半解的样子,我知道他在“消化”我的解释,也在接受“臭臭”这个事实。

总之,我认为,在对待排泄这件事情时,家长一定要谨慎地说每一句话,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什么,就可以随意忽视孩子的感受。同时,如果你的教育能够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大便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吃饭、喝水一样,那么,孩子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下,哪怕有人对其表示嫌恶,他也能坦然地面对。

此外,对于这类事情的解决,我认为,老师的态度也非常关键。当孩子大便拉在身上的时候,切勿动作粗暴地当众处理,这种羞辱孩子的做法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到紧张而害怕。妥当的解决办法是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要多做详细的沟通,找出具体原因。一旦孩子真的把大便拉在衣服上,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也应及时把孩子带到无人处,安抚孩子,告诉他因为你还小,控制不好便便,拉在裤子上没有关系,老师会帮你换掉的,而且老师给孩子清洗和换衣服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温和。这样一来,孩子才不会觉得幼儿园是一个伤心之地,而且老师遇事积极乐观的处理方式也会无形中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好品质。

培养规则意识从家里开始

几年前,我收到这样一封读者来信,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我的儿子两岁多、快三岁的样子,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常出现拍人、挠人脸的行为;大人一会儿不在他身边,就会朝人吐口水。不仅如此,儿子还会有其他一些行为。比如说,在公交车上,儿子会用力掰开小哥哥扶他椅背的手;在公园里,当别的小朋友来摸儿子正在踩的水泥彩球时,他就想一脚踩去。当周围人对儿子的行为费解,甚至懊恼的时候,出于爱与包容,我总会想儿子这是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正在试图用行为来表达自我感受,因此,我总是避免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只是捉住儿子的手,对他说“不可以”这样的话,但是,儿子反倒表现得变本加厉,比如,外出就餐时,他会突然拍打邻桌陌生阿姨;坐公交车时,他会对坐在前座的人吐口水……

这位读者还提到,平常在家里,我们对儿子的管教也算宽松,但是这些确实伤害了他人行为的做法我总不可能不制止吧?有时候,当我看到孩子那些表现,我也确实很难过,除了等待、倾听和共情,我还能做什么呢?我不知道儿子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正常?还是我们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

看得出,这是一个深陷迷惑又心情急迫的家长。其实,不少父母都有过类似经历:孩子两岁左右,突然变得喜欢“打人”、喜欢招惹或攻击他人、喜欢恶作剧,甚至还迷恋上了吐口水、说脏话的行为。

不过,当我看了这位家长的描述后,有些情况依然不是太清楚。比如说,孩子对家里人也是这样吗?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在外面,当大人把孩子抱离后,他会有什么反应呢?大人跟孩子说“不可以”之后,有没有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错误的呢?大人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后,有没有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呢?在与这位家长的进一步沟通中,我知道原来她的儿子属于那种精力旺盛、爱玩爱动的活泼儿童,对于这类孩子的管教,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从我多年的职业经验来看,这位小朋友的所作所为是其在现在这个年龄段普遍容易发生的变化。当生命进入第三年,大部分孩子已经走得比较稳,不再踉踉跄跄、不再容易摔跤,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开始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而不是沿用成人对他们的称呼,这是孩子身体和精神的一个飞跃期,也是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且发展,真正把自己与他人分离开的一个飞跃期。

然而,即便如此,孩子依然不能确切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也不能把握很多社会交往规则。此时此刻,在孩子的心中,这个世界既新奇又随意,他们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当孩子看到公交车上前座阿姨头上的卷发,就猜想那一定是个好玩的东西,于是,忍不住就想揪一把,却并不知道这是无礼的行为,也不知道阿姨也会感觉疼甚至因此而生气。比如,当孩子把饭粒塞到小朋友衣领里,在他看来这是个很好玩的试验,却不知道小朋友不喜欢他这么做。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大人不用管孩子。这位家长没有当着他人的面就训斥孩子,这种做法就很值得肯定,但是仍需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向孩子说明怎样做才会被他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