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8107100000017

第17章 不要拿“生气”说事——提高爱的质量,疏导孩子的情绪(3)

尽管对孩子而言,这是他们成长路上迈出的一大步,但是对很多父母来说,这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阶段。早在这之前的几个月,我们的孩子还是那么的温顺可爱,可是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就突然变得难以对付,脾气大,固执己见,反抗意识强,爱跟父母作对。于是,在这段日子里,从那些受传统观念影响深的家长口中,总会听到这样一些抱怨的话:“你怎么不听话!”“你给我听话点!”

的确,这个时期的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如此“不听话”,是因为他们在建立恰当的心理疆界,不知疲惫地使用“不”这个字眼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睡着了才盖被子,说明笑笑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觉得“身体是自己的,除非我愿意,谁也不能碰”。搭积木有自己的想法,说明笑笑已经学会自我思考并意识到自我行为的力量,懂得向家长的权威挑战了。一个在成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不”字,可以让孩子避免感到自己是完全无助无力的,可以帮助孩子将自己与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分开,可以说,“不”字赋予了孩子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再加上,两岁的幼儿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所有的情绪都不经大脑皮层处理,而是由肢体直接宣泄出来,那就是发脾气。

因此,家长要想和这一时期的孩子和平相处,首先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接受他们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意见、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在分歧、反对、不从和别扭的时候,采取勃然大怒或是冷漠待之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鼓励并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让我们继续回到笑笑在游乐场游玩的场景,当时的他一定是非常专注地玩着各种游乐项目,这种时候,大人不妨用商量的口吻来达到“目的”,比如,再滑3次滑梯、再荡10下秋千,或是再玩5分钟沙子,等等。当然,每玩过一次项目,就要提醒一下孩子,“我们现在该走了。”如果孩子不听你的,那么,就请蹲下来握住孩子的手,看着他的眼睛,并认真亲切地告诉他:“我们现在要回家。”如果孩子使出他的杀手锏——发脾气,那么,就请一边坚定地抱住孩子离开,一边平静地允许他发泄情绪,并给予共情:“我知道,你现在还不想回家,还想多玩一会儿……不过,我们明天还会来玩儿的。”

孩子为什么总是爱抱怨

孩子慢慢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脾气和小性格,抱怨,这个不良情绪也会随之出现。

笑笑5岁左右的时候,一向乖巧懂事的他,学会了抱怨、挑剔,一整天都很难见到笑脸。出门带他坐公交车,刚刚坐在汽车座椅上,就开始抱怨:“怎么还不到啊?”之后,他又会每隔两分钟就重复一遍这句话。家人在厨房煮饭的时候,他总喜欢探头探脑地朝厨房里面看一看,一会儿视察一下晚餐的食谱,一会儿又感叹几句:“怎么又吃讨厌的胡萝卜啊?”

跟我在一起的时候,笑笑的抱怨指数似乎更是急速高涨。我下班回家,刚一见面,笑笑的小嘴就开始不停地抱怨:“妈妈,幼儿园小朋友把我的玩具给弄坏了”“妈妈,今天奶奶把我的鞋带系得太紧了”……可是,每当我要帮他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时,他又摆摆手,不管你说什么也不肯听。

公平地讲,笑笑是一个心思细腻、头脑缜密的孩子,他的抱怨也是因为他喜欢开动脑筋和观察别人忽略的细节。后来,针对笑笑的这些情况,我和老公仔细商讨了一下,对他的种种“抱怨”行为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就以奶奶给他系鞋带这件事情为例,尽管我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却遭到笑笑的忽视和拒绝,这意味着孩子并不是真的有需要,只不过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事后,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原来笑笑的抱怨只是为了让我能多听听他说话,因为那段时间,我和笑笑爸工作都很忙,虽说笑笑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是老人毕竟在带孩子方面,不能很好地掌握某些教育理念,再加上年纪越来越大,哪里还跟得上孩子活蹦乱跳的节奏,对笑笑“被倾听”的需求自然也就会淡化,这么一来,就导致笑笑一见到我,小嘴就不想停,什么都说,哪怕是抱怨。

找到了笑笑爱“抱怨”的原因后,我和笑笑爸就针对这种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每天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来听笑笑说话,和他在语言和行动上产生尽可能多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和笑笑爸从来不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敷衍孩子,那样只会加重孩子今后的猜疑,让孩子的抱怨越来越多。

有了这次经历,也让我对孩子的抱怨情绪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其实,抱怨不像生气、开心、难过那么容易辨别,而是经过很多层情绪包装的,里面很可能包裹着不同的情绪,像生气、挫折、伤心、焦虑等。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抱怨情绪,走出抱怨阴霾之前,一定要学会分辨孩子的抱怨类型,寻找抱怨原因,这样才能帮助父母正确地响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又是哪些原因让孩子爱抱怨呢?

其一,情感得不到宣泄。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在抱怨什么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他们只是希望能在情感上和家人交流沟通、达到共鸣,他们只不过是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

其二,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的孩子不容易或是没有足够的勇气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只会凭借“抱怨”来向家长提出自己的需求,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很辛苦的,他们没有信心自己合理的要求能否被满足,更不敢提过分的要求。

其三,缺少鼓励和协助。有的孩子之所以会抱怨是为了寻求协助和鼓励,通常这类孩子的想法比较负面,生活中,也缺少鼓励和协助。为此,家长要从正面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技巧。

其四,得不到他人的重视。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滋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在这些家长眼里,总觉得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做得好,而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可以做得更好的。于是,这些家长的真实想法就会在平时的语言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这就容易带给孩子一种被轻视的感觉。其实,孩子都需要肯定和夸奖,当其得不到他人重视时,又缘何不会有抱怨情绪呢?

可是,很多时候,孩子对自己的抱怨和挑剔可能并不自知,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针对孩子抱怨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调整。

我认为,无论孩子抱怨什么,家长都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的时候,家长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种抱怨是不是有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很清楚,虽说爱抱怨和爱挑剔的孩子总是批评别人的缺点,其实孩子的内心很可能受了什么委屈或伤害,这种时候,就要试着和孩子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要知道,这种沟通方式远比你口头上100次敷衍式的夸奖或是单纯地指责孩子要来得更有意义。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让孩子知道抱怨对事情本身的解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爱抱怨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

总之,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切不可操之过急。当孩子不再抱怨时,映入他眼中的自然会是快乐的笑脸。

纠正孩子的敌意性攻击

很久以前,我收到过这样一封读者来信,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我的儿子今年7岁,念小学一年级,上幼儿园之前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看。后来,当我们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后,才发现相比其他小朋友,我们的孩子是那么任性,难以管教,但是当时我和孩子爸爸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也就忽视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培养。后来,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脾气越来越坏,任性起来简直是不依不饶,在别人眼里,总是一个“不认错,不服输”的印象。

在这个期间,孩子父母告诉我,他们曾多次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可是,不管他们怎么讲道理,就是不见起色。家长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只好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可是即便打骂了,依然不管用。

反倒是,孩子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大哭大闹,甚至是不顾一切地在大人身上抓、咬、撕,无论是公众场所还是在家里,这种任意妄为的举动总会出现,有时候,孩子简直是抓着什么就摔什么。只有孩子发泄一通后,当他从心理上认为自己胜利了,才算罢休。平静过后,尽管大人讲道理也知错,但是下一次仍旧重演。而且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也是表现得非常头痛。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规则从2岁时的教育开始,这个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在吃、喝、拉、撒、睡、玩中建立一种秩序,如果孩子按照规则行事了,家长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强化他的自控能力,使其在遵守规则的行为中得到快乐并获得欲望上的满足。

可是,眼前这个已经7岁的孩子俨然已经错过了规则形成的重要期,而且也已发展了一套如何对付大人和获得欲望满足的“本领”,这种时候,大人即便采取简单奖励或是非打即骂的方法也很难奏效,甚至还有可能会得出孩子的行为是教育的失败的结论。

暂且不管这个结论的对与错,单就改变孩子这一点上无疑是有害的。因为父母一旦形成这种概念,就会在管教上无意识地变得严厉,这样就会无形中增多孩子的反抗行为,变得更加执拗、生气,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一旦父母做出被迫让步的举动,更是会无形中强化这些不良行为,到那时,真是越想管结果越糟糕了。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经常关注的悖论情景。在分析这种行为时,最好不去追究原因,而是针对当下心情去感觉。当家长面对这样一个动能大,学习上又静不下心的孩子,何不从培养他的运动才能入手,进而充分释放孩子的动能呢?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攻击性很强,可以让他去学跆拳道、篮球或是足球等有肢体碰撞的运动。也许,有些家长会顾虑了,如此一来,孩子会不会更糟,其实对于多数爱动的孩子,当他们的动能释放到一个极点的时候,身体自然会主动偏向静的一面了。

那么,针对孩子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一旦遭到拒绝就表现得怒不可遏,甚至表现出撕、打等破坏性行为时,又该如何对待呢?这种情况下,最好以预防为主,惩罚为辅。

比如,当笑笑有自己的小要求,而我又无法及时满足时,为了避免他的糟糕情绪因此而爆发,我总是会用“好孩子,等妈妈办完事就……,真傻!说不定前面还有好的……”类似的话来岔开话题。事实证明,这种拖延战术总是能避免坏情绪的激发。当然,我也会采用一种讲条件的办法来消减负面情绪,“可以啊,不过今天回去你得做……”渐渐地,笑笑就会感觉原来获得一些满足要相应地承担一些责任的。于是,他也就不那么随意提要求了。不过,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让他回报一些容易做到的事,等他逐渐习惯这种模式后,我就会慢慢提高行为代价。

至于惩罚方面,如果孩子损坏了什么东西,我一定会让他承担责任,比如不给零食吃,一个月不给零用钱等。总之,请记住一句话:在这个时候,心疼孩子很可能就会害了他。让孩子在一段时间活得不舒服,你才会永远都活得舒服。

最后,还请父母记住:孩子的攻击性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如果父母总是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纠缠、较量的话,很可能会把孩子变成一个行为上很乖,但成年后反倒很平庸的这么一个角色,这一切皆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错误地消耗了他的这些动能。这么看来,如何把孩子的这种攻击性引导到身体锻炼、学习与社会竞争中,的确是需要父母亲好好动一动脑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