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8107100000014

第14章 关键时刻不要“嘴软”——批评管教也是门艺术(3)

后来,一位穿着制服的女士朝队伍后面走来,只见她开始询问这位妈妈的情况,并把她带到一边。没一会儿,这位妈妈的怒火渐消,跟工作人员嘀咕,大概意思是她的孩子如何的调皮等等。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又对她说:“这次,因为孩子的缘故,我们可以让你直接到前面办理安检的手续,但是请你以后不要再对孩子这样大喊大叫了,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你的这种行为也会妨碍公众秩序的。”看样子,这位妈妈也知道自己错了,不好意思地讪讪地走到队伍最前面,接受检查了。

恐怕为人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吧。由于孩子不懂事犯了错,总会让大人觉得有理说不清,这种时候,不少家长往往会采取传统的做法,干脆一棍子打下去,问题不就解决了。虽然各家有各家的治家方式,外人也不宜多过问。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想建议父母不要在公众场合羞辱和打骂自己的孩子。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这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是让孩子吸取教训,殊不知,这种做法极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极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永久的难以抹去的痕迹,管教不当的话,甚至还会成为孩子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发因子。比如,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产生自卑和偏执心理,缺乏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比如,会让孩子觉得别人是故意挑自己的刺,心态变得固执己见,习惯用消极或敌对的眼光看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安全感。更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将自己对父母做法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以求得到心理平衡。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生存价值,都有得到别人尊重的权利。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他们在接受知识教育,发展智能的同时,还应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品质。作为家长,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应使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因此平时管教孩子时,一定要给孩子留面子,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这样才能让天真活泼的孩子始终以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记得有一次,我下班回来,看见忘带钥匙的邻居被锁在了门外进不了家,我就邀请邻居到家里坐坐。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刚一开门,就发现家里的白沙发被蜡笔画得乱七八糟、五颜六色。尽管当时我很生气,但是依然强压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尴尬地对邻居笑了笑。

等邻居走后,我把只有3岁的笑笑叫过来,问他白沙发是怎么回事。笑笑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我又想了想,继续问他:“刚才奶奶在厨房做饭时,你是不是和小狗狗在客厅里玩了?”笑笑点点头。

我又接着说:“妈妈知道了,一定是小狗狗把沙发弄脏了。笑笑可不可以帮妈妈一个忙,告诉小狗狗,在沙发上画画是不对的,如果小狗狗以后再想画画,可以画到白纸上,好不好?”说完这些话,我就很镇定地走进厨房(其实是躲到厨房观察笑笑的反应),我注意到,笑笑满脸愧疚地抚摸着小狗狗,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吃饭时,笑笑竟然向我承认了错误:“沙发不是小狗狗画的,是我画的。妈妈,我以后不在沙发上画画了。”当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吃了一顿开开心心的晚饭。事后,我跟笑笑爸讲起这件事,一向不善教子的他,竟然给了我极高的评价,“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又聪明的好妈妈啊,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不让孩子觉得难堪,做得好啊,我的老婆大人。”

其实,这么做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很清楚的,孩子也需要“面子”,“堂前训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令其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看来,孩子在公共场合犯错误了,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才不会在孩子的心灵上埋下隐患。

打能解决的问题,不打照样能解决

自古以来,父母打骂孩子似乎就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不少家长也甘愿受“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这些观念的支配,相信只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明白道理,让孩子对父母“绝对服从”。于是乎,只要孩子不合心意,只要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轻则大发雷霆,重则大打出手。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这么做才算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殊不知,以打为手段教育出来的孩子,其性格有多么的扭曲。

在我们班上有个男孩叫肖彬,成绩中下,不爱说话,性格也有些内向。对于同学的玩笑话或是嘲讽,他总是会记在心里敢怒而不敢言。有这样一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次端午节,学校组织孩子们去看赛龙舟,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观看时,肖彬竟然将一个平时总爱欺负他的男同学给推下河去,这一举动让当时在场的同学和老师都大吃一惊。事后,我到他家里做了一次家访,经过一番了解,才发现原来肖彬这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有缘由的,从小到大,他一直在父亲的骂声和拳头下成长,对外界充满恐惧。

很显然,在肖彬的世界里,打得过别人已成为他的一个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成长的经历告诉他,能够解决问题的手段只有暴力。所以,当他需要倾泻屈辱和苦闷的时候,会选择实施暴力这一手段,而不是把心中的苦恼向别人诉说。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男孩经常被父亲打,会变得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逆反、不愿服从社会规范;女孩经常被父亲打,会变得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而且容易早恋,学习成绩也很差;如果孩子经常被母亲打,会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总而言之,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既然打孩子是一种落后的教育方式,那么,父母为什么还要打孩子呢?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孩子大哭大闹,提些不合理的要求,我采取些手段,让他害怕,才能镇得住他。”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打也许能纠正某些错误,但是,为人父母可曾设身处地想过,这种短期效应,与跟孩子形成对立关系,甚至是他内心深处留下的恐惧后果相比,简直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为人父母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迟早有一天,孩子对你的屈服会爆发出来,到那时,在日久天长积累的屈服中形成的压抑会诱变成一种畸形心态,当孩子有一天面对弱者时,也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手段。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孩子这么倔,不打实在没办法。”乍听起来,孩子似乎已经顽劣到非打不可的地步。但是,为人父母可曾反省过,孩子到了这一步,肯定是之前教育不力的后果,而暴力手段又何以能解决根源上的问题呢?很显然,当问题发展到非打不可的地步,就是家长需要从长计议的时候了。

所以说,经常以打来解决问题的父母一定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一味地打孩子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绝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

正确纠正孩子的骂人行为

不久前,一位妈妈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我的儿子才3岁多,刚上幼儿园没多久,就开始学会骂人了。他一张口骂人,我就给他讲道理,告诉他骂人不对,可是没什么效果。老公看得着急了,为了让孩子承认错误,就用粗暴的方式甚至是攻击性的言语教训他,结果每次都引来孩子的哇哇大哭,之后,孩子边呜呜地哭边点头许诺:“我以后不骂人了。”可是,事情过后,他照样还是会骂人。

类似这位妈妈这样的苦恼,想必不少父母都体会过。不知什么时候,从孩子嘴里会突然蹦出一些骂人或是诅咒的言语,大人越是阻止,孩子使用这些语言的次数就会越多。面对孩子的这个行为,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偶尔骂几句,不要紧,于是就没有太在意;而另外一些父母则把孩子骂人视为洪水猛兽,为了让孩子改掉骂人的毛病,简直就是严厉惩罚。

其实,成长中的孩子大多都有过骂人的行为。家长在采取对策之前,一定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骂人的行为,并正确对待孩子的骂人行为,这样你的教育于孩子而言才会是一件幸事。

别人骂,我也跟着骂——这是很多孩子学骂人的一种普通心理。一般来说,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受强烈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自身的模仿本能,当他们偶尔听到别人说了一句脏话时,就会跟着模仿起来。其实,别人说的很多话,孩子自己也不明白真正含义。之所以会有这种缺乏是非观念的骂人行为只是因为他们进入了一个语言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处理语言的正负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强,对语言概念的识别能力也比较弱,还不太明白什么是骂人话、脏话、文明话。而且在孩子骂人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会体会到骂人语言的特殊威力,其实这并非意味着孩子想侮辱谁或是咒骂谁,只是在尝试通过自己的不断练习,证明语言的威力。这种情况下,家长越是阻止孩子的行为,反倒越会促使他们更多使用这种语言。要知道,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反抗心理期,大人越是粗暴地禁止,他们越是屡禁不止。所以,当孩子说骂人话时,建议家长保持沉默,做到嘴巴上不回应,表情上无反应。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认知的提高,他们自身就会逐渐改掉这种毛病了。

也有一类孩子的骂人行为是受父母言行的影响。孩子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言行的影响,说脏话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或是大人偶尔不小心骂粗话的时侯被孩子听到了,孩子受其影响,渐渐地也学会了说脏话,这么看来,上面故事中孩子父亲的做法是极其不妥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家中成员要坚决杜绝说不文明的话,杜绝讲粗野的话,别忘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可是很强的,树立好榜样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纯净的语言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被迫骂人,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了矛盾,其中一方受了欺负或是委屈的话,就会借骂人这种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记得有一次,我带笑笑在小区公园里玩,当时有两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在一旁玩沙子。玩着玩着,其中一个推着小推车的男孩不小心碰了另一个。推车的男孩并没有在意,继续玩他的。可是,被碰的男孩却冲上来对他大骂。听到喧闹声后,孩子的家长也纷纷过来制止。可是,被碰的男孩小脸憋得通红,气呼呼地说:“谁让他碰我了,他碰我,我就得骂他!”看样子,小家伙有着一肚子的委屈,男孩妈妈在没弄明白事情缘由的情况下,就冲他嚷嚷起来,看到孩子一副不肯承认错误的态度,就不由分说地打了他一巴掌。这下可好,男孩闹得更凶了。就这样,人群中哭声、骂声、指责声交杂在一起,之前的快乐小脸也不见了。有些时候,孩子骂人是其受到伤害的一种宣泄反应。比如,走路不小心被他人撞倒、东西被他人偷走等等。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一看到孩子骂人或打人就劈头盖脸地训斥孩子,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袒护孩子,而是要耐心地教孩子以善良之心看待与他人的摩擦,用谦让的态度来解决小朋友之间的纠纷,事后,家长还应让孩子明白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要学会宽容他人过失,不要为这些小事而生气骂人。

我们常说,教育孩子应该讲究艺术,在孩子行为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父母都应该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随着自我认知的提高,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是非对错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了,他们自己自然会改掉这个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