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行即修心
18105700000016

第16章 谦卑:不轻不慢,低调做人(3)

宋朝时候,一位姓徐的官员被朝廷派往杭州为官。在不经意的一天,他所管辖的一位姓张的小吏前往他家进行拜访,他便以接待贵宾的礼节请小吏就座。正在这时,一位书吏从外面进来,望到此种场面,急忙避开。等到客人离开之后,书吏走进来,对这位姓徐的官员说道:“姓张的那个小吏仅仅只是你的下属,受到如此体面的接待,是不是有些过分了?”令他想象不到的是,这位官员却回答道:“在公府时,人有地位高低之别;而在家里,则没有主客之分。对于我们这些身居要职的人来说,只要做到清正廉洁,下属就会尤为敬服,何必用骄横与威势来镇压他们,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呢?”听到他的这番话语,书吏感到十分惭愧。

显而易见,这位姓徐的官员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称道的。在恭敬地对待下属的同时,他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倘若不用自身的良好品行为之赢得尊重,而用辱骂讥讽的方式赢得他人的恭敬,则是不现实的。最终,这样的人不但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由于自己的狂妄而招致祸害。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条朴素的哲理运用到社会交往中,也就是说倘若你能处处恭敬别人,别人就会对之加以尊敬;倘若你总是张口骂人,别人就会对之避而远之,这样一来,你也会由于自己被逼入死胡同而得不偿失,正如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所说的那样:“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所以说,若要使他人恭敬地对待自己,就要做到首先真诚地善待他人。

感悟人生

厚积才能薄发。任何时候都不能自命清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尊重他人,放低姿态才能走得更远。

6

越是饱满的麦穗,头垂得越低

毕沅,字秋帆,江苏人,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所编纂的《续资治通鉴》可以与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相媲美。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出任陕西巡抚。赴任的途中,他的一行人马经过一座古庙,他们进庙休息。此时,庙中的方丈正在打坐念经,只听得有人来报,说是巡抚毕大人来了。而令毕秋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老方丈并没有即刻起身去迎接,而是继续打坐诵经。过了很久,老方丈才起身合掌,给毕秋帆施礼。

此时的毕秋帆刚满40岁,正所谓英年得志,自己又曾经是一代著名的金科状元,所到之处,大家都是前呼后拥,如此的冷落,他还是第一次碰到,因此,见老和尚如此傲慢,心里自然很不高兴。

“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还望毕大人恕罪!”老方丈起身说道。

“话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毕秋帆很不满地回答道。随即,毕秋帆上座,老方丈则在侧座陪坐。

“老法师诵的何经?”毕秋帆问道。

“我诵的是《法华经》。”老方丈回答道。

“老师父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必烂熟如泥,不知道老师父可曾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呀?”毕秋帆挖苦道。

“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不曾记住这经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但大人是文曲星下凡,屡试屡中。一部《四书》想必也早已倒背如流。不知大人可曾知道其中有多少个‘子曰’呀?”老方丈机智地回答道。

毕秋帆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对老师父的回答极为赞赏。随后,毕秋帆跟着老师父来到菩萨殿宇,走到一尊欢喜佛的佛像前,他们停住了脚步。

“你说,他这个大肚子装的都是什么呀?”毕秋帆指着佛的大肚子问老方丈。

“满腹经纶,人间乐事。”老方丈回答道。

“老师父如此捷才,为何不去取得功名,而是抛却红尘,皈依三宝呢?”毕秋帆问道。

“富贵如过眼云烟,怎能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老方丈回答道。

两个人一边往前走,一边聊,不约而同地来到罗汉殿,殿中的十八罗汉各显神态,栩栩如生。

“他笑什么呢?”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道。

“他笑天下可笑之人。”老师父回答道。

“天下哪些人为可笑之人呢?”毕秋帆追问道。

“恃才傲物之人,可笑;贪恋富贵之人,可笑;倚势凌人之人,可笑;钻营求宠之人,可笑;阿谀奉承之人,可笑;不学无术之人,可笑……”老方丈回答道。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慌忙打断了老方丈的话,笑称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在下领教了。”说完,深深地作了一揖,带着一行人马离开了古庙。

时隔多年后,每当毕秋帆跟自己的老朋友聚在一起,时不时就会提及此事,听说,从那次与老法师“较量”过后,他再也不敢小瞧小人物了。

麦穗越是成熟、饱满,它的头也就垂得越低。那些谦虚的人,就好像成熟的麦穗,总是弯着腰、低着头。这样的人在福德上是不会有所亏损的,在智慧上也是受益匪浅的。而那些骄傲的人却恰恰相反,就好比那些干瘪的麦穗,总是昂起自己骄傲的头颅、挺着胸,一副恃才傲物的神态,目中无人,让人看到后,就会心生厌恶之情。这样的人无论是在福德上,还是智慧上,都会受到莫大的损失。可悲的是,他们往往受到了损失,自己却不知道。

生活中,不要总是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有学历的人不要在没有学历的人面前显现自己的优越感;有钱的人,不要在没钱的人面前显现自己的优越感;做官的人,不要在平民面前显现自己的优越感。要知道,人有得就有失,得到的同时,你也总是在失去。你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很多悠闲、快乐的时光;你得到了高官,却失去了常人的天伦之乐……

在中国人的成功哲学中,做人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意味的词。在与朋友交流中或者在和客户洽谈中我们经常听到先做人后做事这句话,由此可以看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做事先做人,是因为人格在空间上决定了做事的空间。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先人后事,会做人者,一般能够成事,这和《论语》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质上是相同的。从古至今,这是一直沿用下来的一条铁律。

某公司招进来两位大学生,都是本科毕业,一个叫筱,一个叫瑾。两人在同一个部门里,做同样的工作,她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都不相上下。但两人在人际交往及事务处理方面,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筱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的女孩,无论是见到领导还是同事一律直呼其名,要么就小刘、小赵地喊。有一次,她的顶头上司王经理正在会议室会见客户,筱推开门,冲里面就大喊一声:“老王,你的电话。”刚刚33岁的王经理,竟被属下喊成老王,又是当着客户的面,极其尴尬。

而瑾就不同了,无论是见到上级还是其他同事总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地喊经理、主任,没有职务的,她就喊大姐或大哥,年龄稍长的人,她就喊师傅,总给人一副和善、亲近的面孔。

后来,筱和瑾所在部门的一个副经理被调到其他部门去主持工作了,于是公司决定采用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出新的副经理。筱和瑾的外部条件都符合,又都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于是两人都报名竞聘。竞聘的结果在大家的意料之中:瑾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筱,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事实上,很多公司招聘的第一个原则便是:先做人,后做事。工作能力当然重要,但是做人技巧同样不可或缺。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在强调先做人,后做事的同时,不能忘记,会做事了,仍然要学着做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意不能忘形。李白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得意尽欢,却是人生酣畅淋离之至。可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取得成功,得意不能尽欢,得意还得小心谨慎,防微杜渐。

特别是当一个人事业有成,或加官晋爵之时,当然是应该值得庆贺的,但这种庆贺应适可而止,切忌得意忘形,特别是在言辞上,那种大有“上嘴唇顶天,下嘴唇顶地”的高谈阔论,还是少一些为妙,因为在你的身边,还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张扬会引起他们的心态失衡,有时会激起他们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围的事情,以至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是在失意的朋友面前,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只有在言辞上低调,才能融入到朋友之中,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感悟人生

一个真正低调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7

大千世界,你我均是沧海一粟

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老先知,他的门下有众多的门徒。为了让弟子能够很好地认知世界,他让弟子到世界各地云游,在云游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位弟子经过自己的一番苦修后,练就了“在水面上行走”的本领。因为自己的绝技,他好不得意,每逢见到自己的师兄弟,便要眉飞色舞地吹嘘一番,并兴奋地问自己的师父道:“师父,我够厉害吧?其他的师兄弟是不是应该向我学习啊?”

老先知一语不发,只是带着自己的众弟子来到河边,看到不远处就有一艘船,于是,招呼船家,讲好价钱,带着众弟子过河去。师父最后跟船家商定,他给船家两块钱,船家将他们载到对岸。

到达对岸后,老先知一边付给船家过河的两块钱,一边对那位弟子说道:“年轻人,你的本领也只不过值两块钱而已!”那位弟子听后,红着脸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吹嘘过自己的本事,而是更加用功地修行。几年过后,他成为一位既谦虚又有很高道行的人。

其实,世间根本不存在一无是处的人,即使再普通的人,也同样贵为娇艳的生命之花。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技能。因此,你所拥有的并不代表你比别人高明,任何时候都不要自诩高人一等。

那位自认为掌握了很了不起的“水上行走本领”的弟子,按照老先知的标准来衡量,也不过是两块钱的本领罢了,没什么好骄傲的。所以,无论你拥有任何才干,都不要心高气傲,觉得自己学富五车,到处吹嘘。那样,你便完全成为了“骄傲”的俘虏。在智者看来,这是非常可悲、可叹的。因为,自知是智者的标志之一,太多的人由于缺乏自知而贻笑大方。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弟子众多。一天,有位弟子在众人面前吹嘘道:“我们家在郢都郊外拥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听到弟子的吹嘘,一旁的老先生不动声色地取来一张包含着许多国家在内的大地图,然后,对那位富家子弟说:“麻烦你帮我指一下,楚国在哪里?”

“就在这里啊,这里的一大片土地都是楚国的呀!”那位弟子得意扬扬地回答道。

“很好,那麻烦你再帮我指一下郢都在哪里。”老先生接着说道。那位学生很快就指出来了。“现在,麻烦你告诉我郢都郊外你家的庄园在哪里。”老先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