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18103600000019

第19章 忙中善激发——孩子变聪明就这么简单(1)

孩子不笨,为什么表现不够好?

跟孩子说一件事情,为什么讲一遍总是听不明白,非得重复好多次?

孩子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吗,能不能再进一步?

……

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才能,而所有的好父母都要拥有一种善于发掘孩子潜能的本领。忙中学会激发,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完整开发和快速提高,即使孩子的才能与父母心中的期待有所不同,他们也照样能在自己的舞台上昂首挺胸,描绘属于自己的未来!请记住:天下没有不聪明的孩子,只有不聪明的家长。

孩子不笨,为什么却表现得不够好

孩子不笨,为什么表现不够好?孩子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吗,能不能再进一步?这些问题都是家长最关心的。事实上,孩子是否拥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是否会学习,这才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家长不可能给孩子提供一切学习的平台,而老师也不能教给孩子一切所需的知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智力是可以培养的。当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时自然而然就会更聪明,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首先,对于外界信息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是其聪明与否的起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忙于工作、家庭事务的上班族父母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常会有小动作,小屁股在椅子上总会扭来扭去?为什么给孩子讲一遍总是听不明白,非得重复好多次?为什么孩子学东西的时候总是坐不住?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自己孩子的成绩总是不如人呢?……时间久了,家长就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是不是孩子不注意听讲、太贪玩、不喜欢学习了?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如此。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有的孩子学得快,而有的孩子却学得慢呢?科学研究证实,对于外界信息,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会通过视觉、听觉这两个渠道来接受新知识,如果这两个渠道没有完全畅通,孩子大脑所接受的信息就会打折扣。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年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孩子,在若干年之后,彼此之间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异。实际上,恰恰是因为每个孩子吸收知识的差异而导致了这种差距,而这种差距即便是依靠刻苦努力、重复学习也并没有因大脑本身接收渠道的通畅有所改善而发生变化。

其次,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孩子的聪明程度。

先来认识一个概念——智力因子。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智力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是由很多个智力因子组成的。大脑智力分为一百二十个智力因子,分别掌管着人们对不同信息的学习和理解,而且每个人的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也是不相同的。正是因为每个人的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存在这种差异,所以在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接收、处理、转换、运用时,不同的人表现出的能力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说,有的人特别擅长写作,他写的文字总是那么生动而流畅;有的人擅长谈论,对于某一话题他会展开滔滔不绝的评论;有的人善于处理图形类信息,他会在很短时间内设计出时尚又美观的房间,而且对于色彩以及饰品的运用也是恰到好处;有的人对看起来枯燥乏味的数字和符号很敏感,能够轻而易举地从这些数字和符号中看出关联、作出分析。

我们都知道,正是通过人体的感官系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信息输入我们的头脑中,于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分门别类,便有了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等信息。而完成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思维。事实上,思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完成这个过程,如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以及发散思维。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是我们的思维能力决定着我们的智力水平。

既然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如此重要,所以,作为家长就应该在了解孩子在处理类别信息时所表现的不同能力的前提下,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的思维结构趋于平衡,全面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发挥孩子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优势,改善他们的弱势。

最后,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孩子更聪明。

固然孩子聪明与否会受到先天遗传及后天的家庭教育影响与制约,但是,后天开发与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正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这种思维训练是通过游戏的方式,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刺激孩子的智力因子,从而让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均衡发展自我的理解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毫无疑问,这种能力不但能使孩子的思维更灵活、更具创造力,而且还能帮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和体验。下面这个小朋友就是思维训练的受益者。

美美从三岁半开始参加思维训练。以前的她遇到什么事情不是叫妈妈就是喊爸爸,根本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后来,在进行了思维训练后,美美渐渐学会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一天早上,美美洗漱时不小心把漱口杯掉在了地上,衣服袖子也给弄湿了。妈妈看到了,本想给她换一件新的,可是美美却说:“不用了,这件衣服刚穿上,我把纸巾垫在袖子里就行了。哦,妈妈要不你用吹风机帮我吹干袖子吧。”

很显然,这是一个懂得变通、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而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能力跟其长期以来的思维训练不无关系。要知道,无论家长如何绞尽脑汁为孩子建构怎样的知识结构,这一切终将被信息和科技的发展所更新,而帮助孩子建构更高水平的获取新知识、适应不断变化的思维能力才是使孩子受益一生的智慧。

为“忙爸忙妈”支招

每个孩子在智力发展的具体方面各有长短,不能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自卑,应注意发挥孩子的长处,补足其弱点。

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不要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培养孩子善良、自信、孝敬祖辈、乐观、抗挫能力等品质,要知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家长不能顾此失彼。

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冬天天冷了,孩子便想金鱼也会冷的,于是为了让小鱼也暖和一下,就把开水倒入鱼缸,结果小鱼全都死掉了;大人常对他们说喝牛奶、喝豆浆的孩子会长得快,孩子便想象给“小树”喝牛奶或是豆浆它也能长得快,于是就把牛奶或豆浆喂给“小树”喝,结果被家人骂了一顿……长久以来,孩子的这些想象“作品”多是父母打压的对象。为此,我们不得不有这样的思考:是我们用了太多的常规思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吗?

小凯小的时候,有一次中秋节,爸爸妈妈带他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团聚。那天晚上,月亮又圆又亮,把院子照得明晃晃的。

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的木桌旁有说有笑,小凯妈妈正在切奶奶亲手做的大月饼,爷爷抱着小凯耐心地给他讲月亮里的故事。

“月亮里有棵高高的桂花树,树下还有一个小人影儿,这个人叫吴刚,他正在砍树呢。”爷爷指着月亮上模糊的阴影说。

小凯仰着脸,伸直脖子望着头顶上的月亮,可是他根本看不清楚爷爷说的东西,他想了想说:“我要坐电梯上去看!”

爷爷笑着说:“傻孩子,月亮多高啊,哪来那么高的电梯?”

“我自己修,等我长大了,我就会修了。到那时,我会和佳佳、乐乐他们到月亮上去玩儿,爷爷也跟我们一块儿去!”小凯大声说着。

坐在一旁切西瓜的爸爸听了,笑着说:“咱小凯长大了做个宇航员,就能做宇宙飞船到月亮上去了。”

“不,我就要坐电梯,我喜欢坐电梯!”小凯坚持自己的主张。

“行,我们小凯就坐电梯上去。”小凯妈妈向着孩子这边。

爸爸听了,反倒跟妈妈争论起来:“看你给孩子灌输的什么思想,应该让他从小学习科学知识,不能往不切实际的方面引导。”

“孩子的想象力该好好保护,没有想象哪来的科学!”显然,小凯妈妈不赞成爸爸的观点。

小凯爸爸依旧认为自己的话有道理,一脸严肃地说:“想象也不能脱离现实,太离谱了,那样的话,就不是科学而是荒谬了。”

小凯妈妈觉得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再继续争论下去,于是就挂了免战牌。

你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么一个有着天真烂漫幻想的孩子呢?而每当孩子说出或是做出在成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是异想天开的言语或是举动时,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三岁以后便进入了想象的年纪,他们开始会将小脑袋里的所见、所闻、所想进行重组,然后合成出一种成人无法相信的“作品”,也许是白雪公主与龙猫的一次相识;也许是孙悟空与外星人比武的故事;也许是把鸟的翅膀插在猫的身上,变成了一只飞天猫;也许是将鱼的鳃放在狗的下巴上,转身就变成了一只潜水狗。其实,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蕴藏着一定的创造想象能力,而且他们最初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但是,为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却日渐衰弱?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想象力的翅膀,让他们的天性早早夭折了呢?其中缘由或许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道得白,但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教育”,学校“唯分是举”的应试教育毫无疑问肯定是主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升学考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撒下的天罗地网正道貌岸然地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孩子们的想象力,也从根本上摧毁了孩子们探索未来的兴趣与勇气。当我们面对陷入教条、缺乏想象的孩子时,怎不让人扼腕叹息?或许,从现在开始,早一点儿认识到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远比“有病乱投医”有意义得多。

事实上,想象力是孩子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心理素质,想象在幼儿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比有限的知识来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说,想象力就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且想象力还是开发孩子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条件。这里当然不是说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科学家、发明家,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意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可以为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想像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随着现代社会文明和科技发展的进步,社会更需要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想象力可以说是人类智力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无数经验也再次证明:只有那些敢想、敢别出心裁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而一个凡事总是唯唯诺诺、头脑呆板、不敢想又不敢干,只会机械模仿,只会在现有框框内思想和行动的孩子是很难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所以说,想象不是艺木家、科学家的“专利”,孩子的想象力也不可低估。让孩子从小就展开想象的翅膀,智慧的大门、幸福的大门自然会向他们敞开。

为“忙爸忙妈”支招

对于孩子的“异想天开”,家长或老师不要指责、训斥,这样只会无意中扼杀孩子的想象火花,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想象有时是不合理的、幼稚可笑的,只要无害,家人就不要过多限制,尤其不要不了解情况就横加指责。

在孩子想出别出心裁的内容时,家长应给予真挚的赞赏和鼓励,并耐心地引导孩子的想象,这样才会使想象的翅膀展翅高飞。

注重脑与手的协调发展

在儿童的早期游戏中,多半会涉及孩子手部的训练,然而,随着孩子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往往会很自然地转移到孩子的功课上。于是,从此之后,家长对孩子智力开发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了对孩子小手灵活性的关注。其实,这样做很有可能会让孩子脑与手的发展不能保持协调,并进一步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展。

反之,提早认识到培养脑与手的协调发展则更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手脑并用”的理论,主张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自我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促进智力的开发。

下面这位妈妈就深知脑与手协调发展的道理。

春季来了,伴随着轻柔的春风,一家三口经常会走出户外放风筝。

为了锻炼蕾蕾的动手能力,妈妈会鼓励她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在爸爸的技术指导和妈妈的耐心引导下,蕾蕾按照自己的兴趣设计了一个风筝。

不过,蕾蕾制作的风筝一点儿也飞不高,而且还飘飘摇摇的,再加上外形简单,图画粗糙,惹来一同放风筝的小伙伴的嘲笑。

一个小男孩举着漂亮又精美的风筝对蕾蕾说:“你的风筝真差劲儿,一点儿也飞不高,跟我一起玩儿吧!”

蕾蕾看了看他的风筝,果然又结实又飞得高,但是她不以为然地说:“不是这样的,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漂亮的风筝,只不过这个是我自己亲手做的,意义不一样!”

小男孩的妈妈听了,不屑地对蕾蕾的妈妈说:“自己做风筝有什么好的,还不如给孩子买一个现成的,省事还耐玩儿。”

蕾蕾妈妈笑了笑说:“孩子自己动手做风筝,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啊。”

这时,操场上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都什么年代了,还用得着事事动手吗?只要孩子学习好,脑瓜子灵就行了,做风筝的事自然会由该做的人去做。”

蕾蕾妈妈平静地说:“手靠大脑来指挥,孩子勤动手就能促进大脑思考,脑手协调发展了,才是健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