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103100000031

第31章 智力来自哪里——大人有办法,孩子就聪明(4)

读懂孩子的行为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该实验以一批遗传素质一样的白鼠为对象,结果发现: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其实,这个实验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极为相似。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一依就是一个鲜明的典型,在画画游戏时,他往往能突发奇想,画出儿童视角的童真又不失新颖的图画,让人拍案叫绝;另外,因为喜欢喜羊羊这一动画角色,每每言谈举止中,他都会俏皮地有意模仿,惟妙惟肖的样子总是让人忍俊不禁。不仅如此,无论在哪里,一依都能轻易地和小朋友打成一片,让人称道。由此看来,贪玩的孩子往往想象力丰富,而且他们更善于与人交往。

事实上,科学实践证明,2~6岁的孩子中,玩耍孩子的大脑要比不玩耍的至少大30%。因为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要完成数十种与大脑思维活动有关联的动作。例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活动、处理问题等。而且孩子在玩耍中能接受更多的环境刺激,这对促进大脑的发育,启迪智慧都是极为有益的,正如冰心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不仅如此,通过玩耍还能增强孩子识别物体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并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

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不仅要重视“智商”、“情商”,还要重视“玩商”,也就是要重视孩子对玩耍的参与及收获。

关于孩子的玩耍,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的玩耍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练习性玩耍。这一阶段的玩耍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2年内,这一阶段的孩子会重复再现各种动作。比如:他们会一遍遍地拖着小车来回走,他们会一次次地把刚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对于幼儿来说,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个玩具,只要他们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反复摆弄,就意味着他们对此仍然有挑战的欲望。

第二阶段:象征性玩耍。这一阶段出现在幼儿时期,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此时的孩子会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商店购物等。在这一阶段的玩耍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规则性玩耍。这一阶段出现在孩子四五岁时,意味着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会选择玩伴,变换玩的方式,他们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游戏,反而更喜欢不断拓展游戏空间,创造新的游戏。

由此看来,家长要正确对待调皮好动的孩子,不要因严加管束而泯灭了孩子的天性。

换种方式爱孩子

看来,一个“玩”字里的讲究还真不少,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玩出智慧、玩出精彩呢?

1.创设环境,鼓励孩子“想玩”

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愉快的游戏环境。环境布置上,综合考虑颜色、形象、声音等方面;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直接接触的环境,比如,沙坑、水池、攀爬工具、仿真玩具等;最后,为孩子创设一个“玩”的人际环境,比如,采用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2.关注孩子,激发孩子“爱玩”

孩子“爱玩”建立在“想玩”的基础上,所以,家长先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最想玩的是什么,然后从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游戏,与此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创设条件,提供刺激,使孩子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玩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千万不要代替孩子解决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探究,这样孩子才会玩得更痛快、更持久。

3.融会贯通,引导孩子“会玩”

探索是游戏的前奏,孩子爱玩,是因为玩与探索密切相关。我们说,如果孩子能够将他搜索到的东西糅进游戏中时,就是“会玩”了。所以,家长必须融会贯通地看待“玩”,了解孩子游戏的需要及其所处阶段,关注伴随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在“会玩”中学习,在“会玩”中探索,在“会玩”中开出思维的花朵。

此外,当孩子全神贯注地玩耍时,家长不要打搅他,也不要离开他,而是坐在旁边陪伴他,分享他的工作、发现、创新的快乐。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兴趣班,上还是不上?

Q:面对名目繁多的兴趣班,让孩子上还是不上?上,担心孩子跟小蜜蜂一样,连玩耍的时间都没了;不上,又担心孩子落后,自己也没面子。

A:孩子上兴趣班,拥有一两门特长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兴趣班往往是迎合家长急于看到成果的心理,培训内容就是学习技巧。其实,在孩子6岁以前,主要任务是构建自我,发展独立个性,保护创造力,而非学习各项技能。如果老师教育方法再不当,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还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另外,如果家长心态不端正,也很容易让好事变坏事。

不过,兴趣班也不是不能上,一定要在适合的时间段选择适合的班。其一,要符合孩子年龄段的特点;其二,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依孩子的特长和天赋来选择;其三,选老师,看其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当然,一定不要贪多求全。

早教就是提前教孩子知识吗?

Q:听说早教能让孩子更聪明,但是我担心提早教宝宝知识,等他上学以后,有些课堂知识已学过,会不用心听了,会不会影响他的成长呢?

A:早教并不是简单的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指从小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早教主要针对0~6岁的孩子,因为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分区发育会出现一个独特现象:在某些时期大脑对某些信息接收特别快,即常说的“窗口期”。而不同生理功能的“窗口期”是不一样的,比如,0~1岁半是视觉窗口期;1~3岁是语言窗口期;0~4岁是数学和逻辑能力窗口期……因此,在不同的“窗口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孩子各种能力的自小养成是又快又好。反之,如果错过“窗口期”,虽说孩子仍然可以接受相应知识,但是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谁带孩子会变得更聪明?

Q:为了教养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在谁带孩子更聪明的问题上,我们夫妻俩经常会发生争执,到底由谁带会更聪明呢?

A:心理学专家认为,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在教育内容方面,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会稍逊一筹;在培养生活习惯方面,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勇敢,而母亲担心孩子太小总想保护他们,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柔弱、胆小;在教育方式方面,父亲一般鼓励孩子做事情要自己动手动脑,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她力所能及的事。虽说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会更高一些,但是,教养一个好孩子,离不开父母亲的共同努力。

“打屁屁”会影响孩子智商吗?

Q:儿子总是跟大人对着干,着急起来,只好用“打屁股”来“武力解决”,虽说周围人都说“小孩屁股打不坏”,但是,我有点担心打屁股会不会影响孩子智商?

A:最近,一项针对1510名2~9岁的儿童,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其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未遭体罚的儿童,其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要高出28分。可见,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体罚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智商。不仅如此,用“打屁屁”来教育孩子,对其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

说话晚的孩子智力有问题?

Q:儿子2岁多,眼看同龄孩子都会说句子了,他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我担心孩子的智力会不会有问题。

A:每个孩子由于个体差异,在语言能力方面开口有早有晚、表达也有清晰或不清晰。大人不能只看到孩子说话晚的结果,却不去思考可能造成孩子开口晚的原因,着急地给孩子扣上智力有问题的标签,对其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一般来说,2~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最迅速。家长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着重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

哪些食物会伤害孩子的智力?

Q:给孩子准备食物时,我往往只考虑营养和口感,但是,听人说有些食物对孩子来说是不能吃的,越吃可能越“笨”,是这样吗?

A:通常,下面几类食物进食过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智力:含铅食物进食过多会引起孩子发育迟缓、智力减退,如爆米花、皮蛋等;含铝食物摄入过多会影响脑细胞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如油条、油饼等;进食过多含过氧脂质的食物会造成大脑早衰或痴呆,如腊肉、洋快餐、方便面、曲奇等。另外,多食咸菜、榨菜、豆瓣酱等过咸食物不仅会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还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细胞血液供应,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力下降。

筷子与智力开发有关系吗?

Q:孩子就要3岁了,还是喜欢用汤匙,我也觉得孩子用着方便,家长也省心,这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好多人都说用筷子可以开发智力,是这样吗?我该怎么做呢?

A:研究发现,用筷子吃饭对儿童的大脑是一种很有利的训练,尤其是和上肢相关的大脑神经,可以使脑子更加灵敏和迅捷。一般来说,在孩子3岁之后,就要尽早让他学会用筷子吃饭。需要强调的是,最好选用无毒、轻便、易握紧的竹筷,而不要使用涂彩漆的筷子,也不要使用质感较脆的塑料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