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103100000030

第30章 智力来自哪里——大人有办法,孩子就聪明(3)

但是,洋阳的这一喜好却不怎么被爸爸妈妈赞成,他们总希望孩子能看些可以学到东西的节目,可以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喜欢看那么简单的《天线宝宝》呢?

读懂孩子的行为

两三岁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看天线宝宝,是因为天线宝宝是孩子气的,语言是孩子气的,行为是孩子气的,故事情节也是孩子气的。人类或是动物的审美有一种相似性法则,那就是喜欢像自己的人,而恰恰是因为这样的法则,所以,人类喜欢人类,猩猩喜欢猩猩,生命的体系才不至于混乱。

既然孩子喜欢自己能够理解的事物,那么,聪明的父母就应该用孩子能够理解的幼稚化声音和孩子气的表情去和孩子交流沟通,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养可以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一些父母,他们喜欢用成人的语言和姿态去面对孩子,过多引导孩子关注语言,包括识字、背诗、说话,甚至逼迫孩子快速发展语言技能来迎合亲子沟通。虽说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其小的时候看起来似乎会比别的孩子“聪明”一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孩子的智力多半不如别的孩子却是一个无须争议的事实。

有这么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会无意识地鼓励孩子成人化,使其呈现出智力上的聪明;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往往更愿意接受孩子按照自然的方式健康成长,而结果却是后者的孩子远比前者要聪明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对于2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智力是以直觉体验为中心来发展对世界的认知模型的,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线形逻辑,没有准确的判断和推理,也没有理性的思考,而语言也不是孩子智力渴求的对象。可以说,对自然万物的知觉能力才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中心。

研究诸多的天才人群,我们会发现:这一人群的早期语言能力其实都不是很好,但是恰恰是因为没有语言的限制,所以,他们对世界的感觉系统才能够维持高度的敏锐。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

事实上,真正的智力是人类对存在的知觉能力,而不是学到的科学与知识。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接受他们愿意自己探索新鲜事物的意愿,这才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好方法。

换种方式爱孩子

为了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康发展,下面几个要点父母一定要牢记。

1.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

包罗万象的大自然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好的一本天然的教科书,能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刺激,而这种刺激不仅能促进孩子视觉和听觉的健康发育,而且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也是大有益处的。

2.在家里营造大自然的氛围

如果父母没有时间在户外活动,还可以把大自然带回家。比如说,在阳台上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养几尾金鱼;插一些新鲜花束;把在海边捡到的贝壳石头当做欣赏的小摆件。当家里有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元素,自然能够不断地发展孩子的感知觉,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3.避免孩子过分沉迷于电视节目

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会处在一个非常轻松的状态,可以不动脑子也照样充满乐趣。但是,研究认为孩子看电视过多对其智力和道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宜看复杂的成人节目,比如言情片、武打片、警匪片。

行为57:玩一件丢一件——谨防孩子的“智力厌食症”

诚诚今年已经6周岁了,可是提起儿子的智力开发,父母总是有苦难言。

在诚诚的房间里,堆满了形形色色的玩具,有爷爷奶奶送的,也有外公外婆送的,当然,还有很多根本说不清是谁给买的。

不仅如此,每次带诚诚出去玩,看到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诚诚总是嚷嚷着也要,但是,东西买回来了,没过两三天,这些好玩的东西就被诚诚打入冷宫。现在看着家里这些堆积如山的玩具,感觉家都快成玩具店了。

去年暑假,诚诚看到邻居俊俊在学围棋,吵吵着也要学。诚诚妈妈听说区少年宫正在组织幼儿围棋班,任课老师还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围棋选手。于是,就给诚诚报了名。可是,刚学没两天,诚诚说什么也不想去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诚诚父母也不由得感叹起来:我们小的时候,生活条件有限,现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何尝不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何尝不希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智力开发环境。可是,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了吧,却对这些东西似乎没有多少兴趣,玩什么也没有常性,经常是玩一件丢一件。

读懂孩子的行为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家长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智力开发环境,这一行为的初衷是没有错的。

但是,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只有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智力刺激,才能让孩子欣然接受,也才能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给孩子提供过多的食物,什么都让孩子吃个够,孩子很可能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甚至患上“厌食症”。同样的道理,在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智力刺激,一旦这种刺激处于饱和状态,便会让孩子产生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也就是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以致妨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展。其实,这种家长的问题在于只想着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就如故事中的诚诚家长一样。

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的智力刺激过度,也会使孩子患上智力“厌食症”。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往往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且这些家长又是如此坚信,只要是能够开发孩子智力,无论玩具还是图书,统统多多益善。但是,期望过高的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年幼孩子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而无常性的,智力刺激过度,孩子反而会患上“智力厌食症”。于是,经常是玩一件丢一件,玩什么也没有常性。

由此看来,家长对孩子进行智力刺激时,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发育情况,把握好刺激的数量、程度。不仅让孩子吃“好”吃“饱”,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要让孩子感觉到“很想吃”、“愿意吃”。也就是说,要始终让孩子在求知和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程度的“饥饿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起孩子对知识的兴趣、求知欲以及积极性,否则就容易使孩子患上“智力厌食症”。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家长给孩子进行智力刺激要注意把握一个“度”,那么,具体来说,家长又该如何把握呢?

1.从孩子的需要出发,选择益智产品

兴趣是孩子求知的先导,而需要又是兴趣形成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在饿的时候,才想吃饭,吃起来才会有滋有味。反之,即便是在吃饱了的人的面前,摆着再好的食物也不会勾起他的食欲。同样,给孩子进行智力教育,也要根据孩子的需要,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具体地说,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玩具时,一定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不在于多、杂,而在于适宜、恰当,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稳定而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给孩子讲故事是门艺术

研究表明,父母长期为孩子讲故事,不仅能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育。但是,给孩子讲故事也有个艺术问题。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母亲在给小歌德讲故事时,每次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下来,让他自己去想象接下来故事是如何发展的;第二天,歌德的母亲才会继续给他讲下去。可以肯定地说,这位伟大的母亲是深深地领会了讲故事这门艺术。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判断力以及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了迫切想要了解故事发展的一种心理需要,即一种“饥饿感”。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缺乏这种艺术,总是无视孩子的反应,经常是讲了一个又一个,使孩子对故事的兴趣由浓转淡,最终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曲。

总之,家长在给孩子智力刺激、创造教育条件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时,要从诱导孩子的需求入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避免孩子出现“智力厌食症”。

行为58:会玩的“小野马”——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一依是幼儿园中班的一个小男孩,眼睛不大,却闪烁着顽皮和诡谲的光芒,他可是全园里典型的会玩的孩子。

室外活动时,这个小家伙就像一只脱缰的野马,要么活蹦乱跳、东摸摸西碰碰;要么就是上蹿下跳,一刻也停不下来。如果老师或是家人管教他了,也很少会轻易顺从,有时甚至还会做出撅嘴或是扭动身子等表示反抗的动作。

室内上课时,这匹“小野马”在“玩”的工作上又变得极富天赋。每当孩子们在一起画画时,一依无论画什么,都能突发奇想,不仅画出了儿童视角的童真又不失新颖的图画,就连老师们看了都拍案叫绝。

可是,一依这种既淘气又聪明的表现,也着实让一依爸妈摸不透,是鼓励孩子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好呢?还是教导他踏踏实实地学本领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