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103100000027

第27章 孩子的世界你不懂——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4)

1.改变过度限制、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

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某些看似危险、破坏性的行为其实是在探索世界,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而不要这也不许那也不许。

2.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

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尽己所能地给孩子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家庭成员不要当着孩子吵架,要知道,安全感建立得比较好的孩子,大多性格乐观而自信。

3.给孩子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

家长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也不要当着孩子议论他的胆小,这些都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压力。而是要忽略掉孩子“胆小”的缺点,抓住孩子某一次细微的改变及时鼓励、恰当引导。

此外,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简单粗暴,更不要威胁恐吓孩子。而且家长还要鼓励孩子主动和小朋友交往。比如,当孩子碰到不认识的小朋友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过去打招呼。

行为50:一个人的小世界——独生子女的孤僻症

嘉佑今年3岁半,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平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他,经常是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让保姆看管。

每次爸妈上班前都会叮嘱保姆:“阿姨,看好嘉佑,不要让他出去玩,外面不安全。”是因为嘉佑爸妈怕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挨打,所以,往往喜欢把孩子圈在家里,不让他跟别的孩子接触。

其实,这个年龄的嘉佑正处于爱玩的年纪,哪里耐得住寂寞,常常是缠着阿姨带他出去玩,但是每次都会遭到拒绝。

就这样,时间久了,嘉佑也很少嚷嚷着要出去玩了,而且乖乖地闷在自己的小屋里。

渐渐地,嘉佑该去幼儿园了,父母便把他送到离家很近的一所幼儿园就读。可是,好多时候,嘉佑还没到幼儿园门口,就会大声哭闹着不肯进去。不仅如此,班主任老师还告诉嘉佑爸妈,说嘉佑从来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也不跟老师要玩具玩,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看其他小朋友玩。

更奇怪的是,每每在中午睡午觉的时间,嘉佑都会乖乖地躺在床上。就这样,从中午12点直到下午2点,他的两个小眼睛就会一直睁着,不睡觉也不说话,就那么静静地躺在床上。

还有一次,幼儿园打预防针,很多小朋友都哭了,唯独嘉佑一声没哭。

又有一次,在小朋友们做游戏时,一个小朋友曾想拉着嘉佑的手一起玩,可是,嘉佑却表现出一副非常吃惊、胆小的样子,表情也是木木的。

当嘉佑的爸妈听了班主任老师的这番话后,心里很长时间都难以平静,只有3岁多的孩子怎么会这样?会不会是患上孤僻症呢?

读懂孩子的行为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到3岁左右时,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依恋大人了,而是对周围小伙伴表现出非常热情、主动的态度。即便是不相识的孩子,彼此在共同交往的活动过程中,也能体现出相互理解、相互照顾、共同分享、团队合作等行为。

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它是孩子社交的萌芽,对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与小伙伴交往关系的深度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超过与家庭成员的交往深度。

但是,为何故事中的嘉佑却不是如此呢?孩子的孤僻心理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周围环境的影响

周围环境是使孩子产生孤僻心理的关键因素,故事中嘉佑的生活环境过于单一、封闭,以致最终他的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如今像嘉佑这样的独生子女有很多,他们对周围的人往往存有一种反感、鄙视、冷漠的态度。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进而表现出一副瞧不起别人的样子,凡事都装作漠不关心。其实,这种孩子的内心是十分脆弱的,他们是如此害怕别人的伤害,又是如此害怕别人对他们不理睬。这种心态会让幼小的孩子难以应对,只好把自己“关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他人交往。时间久了,孩子的性格就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不合群。尤其是那些身体略有缺憾的孩子,当其参加集体活动时,很容易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捉弄或嘲笑,这时他们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以孤僻的性格和行为来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

2.父母过分保护和限制孩子的社交活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父母为了不让他们惹是生非,往往采取非常小心的态度来照顾、教养孩子。比如说,常会告诉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也会限制孩子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及游戏。这么一来,因为小孩子会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于是,他们就会对自己之外的人或事敬而远之。如此一来,孩子必然会出现多疑、自卑、孤僻的一面。

3.父母情感的缺失

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极易造成情感缺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以及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家长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份“爱”,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知道,孩子出生后,父母的爱是给予其安全感和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的第一途径。然而,一旦孩子缺乏了这种爱,只会造成性格的扭曲,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从孩子的天性来说,都是爱说好动、天真活泼的,而那些孤僻离群的孩子往往并非缘于天生,而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换种方式爱孩子

一般来说,孩子在3~4岁时,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良好性格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周围的人或事不理睬、不参与,而且很少与小朋友交往,那么父母就要格外注意了。那么,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性格,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并帮助孩子顺利成长呢?

1.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同龄孩子的群体中,多参加集体活动,当孩子在与同龄人一起生活时,不仅可以结识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而且还能进一步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这实际上就克服了独生子女本身的不足。

2.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结交朋友。当孩子和小朋友交往时,家长要教育他们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与此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而不是袒护自己的孩子。

3.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样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才能感受家庭的温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一个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日后自然会对他人和社会抱以冷漠态度,最终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心理、健全性格的形成。

4.父母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对孩子感情的关注,这只会导致孩子形成情感上的冷漠,逐渐走向孤僻。

此外,如果家长常打骂、训斥孩子,也容易让他们变得孤僻、畏怯、不敢讲话,所以,家长对孩子一定要耐心地讲道理,不要动不动就打骂训斥。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孩子之间起冲突时,大人是否要出面?

Q:我的儿子只要一见到小朋友就很兴奋,跟着跑跑跳跳。但是一旦发生冲突,他往往是受伤的那一个,因为他不会动手,即使被打了,也只会哭,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每当看到儿子的窝囊样,我就想冲上去介入孩子的纠纷,我应该出面吗?

A:孩子间的“战争”并不像成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可能根本无所谓欺负与被欺负。要知道,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不懂分享、合作,冲突是常有的事。而且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欠佳,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与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冲突现象。所以,孩子起冲突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去充当一个判官的角色。而是应该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问题的原因,进而引导孩子摸索出自己解决的办法。事实上,当孩子有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与机会时,自然便能独立地去面对问题并逐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了。

孩子做事没主见,交往中事事退让,怎么办?

Q:儿子做事不是很有主见,和小朋友相处时,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时常被周围的小朋友影响,最后还是随其他小朋友的想法,该怎么管教?

A:孩子的这种表现叫做过度适应,通常会过度压抑自己的需求而满足别人的愿望。这种心理特点常与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度要求有关,要想让孩子有所改变,家长最先要改变,那就是能够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只是家长一言堂,时间久了,孩子与小朋友交往时,便会逐渐学会坚持自己的立场。

孩子总爱打小报告,怎么办?

Q:最近,儿子学会告状了,回到家常听他这么说:“西西上课捣蛋,我报告老师了”,“璐璐趁老师不在把饭倒了,我让老师批评她了”……开始我没觉得怎样,听得多了就觉得不太对头,我该怎么办?

A:孩子能够发现其他人的行为错误,说明他已经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而且眼光相当“敏锐”。为此,家长在心里应该肯定孩子,这有利于成人把握住教育孩子的整体倾向。而孩子之所以这么做往往是因为他们受老师冷落、期待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不过,如果孩子经常这么做,个性难免会变得太张狂,在小朋友群体中会不受欢迎,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因此,家长要和老师沟通,让老师留心孩子的某些过度行为,满足他的心理需求。

孩子主动交往却遭到拒绝,怎么办?

Q:我的女儿喜欢交朋友,但是好几次小朋友都不愿意和她玩,女儿只好失望尴尬地看着我。这样会不会打击孩子喜欢交朋友的积极性?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A:交朋友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凭满腔的热情就可以。作为家长,要在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时期,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交往机会,这样当孩子们有了共同的玩具或是游戏时,就能更好地吸引到一起了。

孩子交往时有时打招呼,有时不理人,是怎么回事?

Q:带女儿去别人家做客时,有时她不愿意向大人打招呼,提醒她了还会摆出一副委屈的样子。但是有时候又会表现得很有礼貌,是不是孩子心里有想法我们不知道呢?

A:打招呼本身是一种礼貌性的互动,并不一定非要是语言上的打招呼,有时可以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有时也可以是双方眼神的对视,因此,父母不必太刻意地要求孩子每次都要大声、正式地跟别人打招呼,而是把主动权留给孩子,在自己每次和别人有礼貌的打招呼时,孩子自然会进行模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