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103100000026

第26章 孩子的世界你不懂——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3)

3.家长多给孩子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一旦孩子习惯表现自己以后,当他和小朋友交往时,就能敢于表现自己的想法,避免盲目地跟从其他小朋友了,而且孩子还会变得勇敢、有胆识,遇事镇定沉着。比如,亲戚朋友来访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表演一下特长,让客人观赏评价;比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组织小区里的孩子开展各项比赛,让孩子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另外,家长还可以跟幼儿园老师商量,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展现自己的机会。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多抽出时间,陪着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让他们对动画片里感兴趣的人物形象做出评价,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好办法。在孩子评价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并随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当孩子的自主性不断得到提高的时候,他在同伴面前也敢于畅谈心中的想法了。

行为48:孩子不爱“出风头”——不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

明杰是个文静的小男孩,说话慢声细气,爸爸妈妈都是忙碌的上班族,明杰从小就由爷爷奶奶带大。叔叔家的儿子琪琪比他小一岁,小时候也经常去爷爷奶奶家玩。

明杰和琪琪小的时候,有好吃的东西,爷爷奶奶都是一式两份。明杰个大,吃得快,吃完后就会抢弟弟的,而弟弟又不让他,这样两个孩子常会为吃东西而打架。这时爷爷奶奶总会先批评明杰,说他是哥哥,抢弟弟的东西不对,应该还给弟弟,并让他向弟弟说“对不起,下次不抢了”之类道歉的话。

在家人的这种教育方式下,明杰慢慢地变了,不光是好吃的,就连好玩的玩具,总会先想着弟弟。为此,家人经常夸奖明杰是个懂事的孩子。

但是不久前,明杰爸爸去幼儿园接他时,班主任老师却跟他认真地谈了谈小明杰。

事情是这样的,明杰刚入园时,不像别的孩子喜欢争抢东西,一天到晚总是不声不响,显得特别乖、特别听话。每当老师给小朋友发玩具时,明杰总会主动站到一边,让其他小朋友先玩,而且明杰也喜欢帮老师收拾东西。为此,老师多次表扬他懂礼貌,并让小朋友们向他学习。而明杰听了,也是笑眯眯的。

但是渐渐地,老师发现不管做什么,明杰都喜欢让着别的小朋友。课堂上,明杰会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其他小朋友,当然不是他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事实上,他所有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游戏时,明杰总是把机会让给别的孩子,以致后来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干脆都不去找他了;站队时,只要不是老师指定的位置,明杰都会显得很谦让,直到没有人让了为止。老师还说,她为明杰的懂礼感到高兴,但是明杰过于缺乏竞争意识,对于这一点,她有点担忧。

在回家的路上,明杰爸爸故意问孩子,“儿子,在幼儿园你都跟谁玩啊?”

明杰说:“我跟睿睿玩,我们玩滑梯,还比赛呢。”

明杰爸爸又趁机问他:“噢,那你们俩谁滑得快呢?”

明杰干脆地说:“睿睿快。”

爸爸听了,很自然地说:“那么,下次你快一点,拿第一名,你说好不好呢?”

明杰听了,想都没想就说:“我不要第一名。”

看着眼前这个与世无争的孩子,爸爸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读懂孩子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地谦让,而他们的理由又是五花八门。比如,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你是大孩子,要让着弟弟妹妹,等等。然而,如此荒唐的理由只会严重误导孩子,是客人就要让,下次我到别人家做客,也要主人让着我;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只要我胡搅蛮缠,人家也应该让着我。

看看,这些理由是多么地经不得推敲,而将来有一天,当孩子不讲理时,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自己暗示的。

诚然,谦让、忍耐、宽容,这些都是善良的品质,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只会给孩子带来“委屈”和“不公”的感受。就如故事中的小朋友一样。或许,在孩子第一次把机会让给别人时,赢得了别人的谢意和肯定,但是,当孩子把所有的机会都让给别人时,却只会得到别人的疏远与不屑。

殊不知,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而且现在的家长也很用心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事实的确如此,让孩子从小学会竞争,学会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对于孩子日后跨入社会、适应社会节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竞争可以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在竞争条件下,孩子往往能更加努力地学习,获得对自己能力比较实际的评价。由此看来,虽说谦让是美德,但也不能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竞争和谦让都是要学会的。没有竞争,社会就不会进步,个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但不会谦让,那“竞争”就会变成“垄断”,变成自己的“做秀”,最终只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而且在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是使孩子养成谦让的好习惯,与其他小朋友形成良好关系的好机会。所以说,家长的责任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竞争,而什么情况又该谦让。

换种方式爱孩子

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将竞争和谦让意识并行培养呢?

1.让孩子学会融入群体,学会竞争

家长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在群体中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好好利用,敢于参与竞争,学会在群体中表现自己。而且还要告诉孩子,在竞争的过程中,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要积极投入进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的机会。

2.让孩子意识到竞争不是斗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

家长应该让孩子意识到竞争不是斗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而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博弈。通过竞争,要学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谦让,要学会欣赏他人,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另外,有远见的父母在引导孩子竞争的时候,还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孩子知道,赢了要戒骄戒躁,不能轻视对手;输了要吸取经验,有信心重新参与竞争。当孩子树立起这样的竞争意识时,才能为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打下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

此外,家长不能用“激将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比如说,“某某做得那么好,就你做得这么差。”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做什么事都退缩。

行为49:家有胆小宝宝——孩子胆小一定是大人出了问题

平萱和晓蕾刚学会走路时,就认识了。平萱文静、内向、胆小,在认识晓蕾的前两年里,从来没主动和她说过话。

每次平萱妈妈鼓励她和晓蕾,还有晓蕾的爸爸妈妈打招呼,平萱脸上便会露出怯怯的表情,抿着嘴不敢开口。有时候,小朋友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时,平萱只是在一旁看着,从来不敢上前,看得出,平萱心里很羡慕,但是她始终不敢鼓起勇气。要是有人主动和她说话,她不是用摇头和点头来应答,就是一动不动,对陌生人,更是退避三舍。

平萱从小到大都是奶奶带大的,奶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总是非吼即骂地限制平萱。比如,不允许她到斜坡上玩、不允许她到沟里玩,总之是很多的不允许。而且奶奶还总想左右平萱的想法,喜欢在旁边念念叨叨。

不仅平萱奶奶对她娇生惯养,平萱妈妈更是如此。

有一次,平萱和晓蕾在小区公园玩耍,玩着玩着,晓蕾爬到1米多高的石头上(大人完全保护得到),平萱也跟着爬了上去。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平萱爸爸始终牵着女儿的手,可是,平萱妈妈却在一旁担心得不得了,不停地说:“快让萱萱下来,小心摔倒了!”

又有一次,平萱妈妈看到晓蕾坐在吊环上荡秋千(吊环离地约有1米多高),不由得惊呼:“你们胆子真大,敢让孩子玩这个。”

晓蕾妈妈听了,平静地说:“其实,不是我们胆子大,而是根本不危险,晓蕾两只手抓得紧紧的,从来没有掉下来过,就算掉下来我也可以接到啊。”

后来有一次,平萱腿上摔了一道小口子,一点都不深。平萱爸爸觉得没什么,可是平萱妈妈却急得心急如焚,执意要把孩子送到社区诊所去看病。因为这件事情,平萱妈妈还特意定了“家规”:以后不准平萱做任何看起来有点“小危险”的行为。

读懂孩子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胆小该怎么引导?为什么我千方百计地锻炼孩子的胆量,收效却甚微呢?其实,在改变孩子之前,家长先得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孩子是天生胆小,还是有后天的原因?事实上,孩子的胆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天生胆小,而是由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1.过于限制

户外玩耍时,孩子都喜欢到沟里、斜坡、石头上等地方去玩,而这种时候,多数家长都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像危险、脏、会摔跤等。其实,这些限制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处处有危险。而一旦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久了,就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有威胁,不敢去尝试。

2.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都非常紧张孩子的安危,不敢让孩子做出任何一点冒险的行为。事实上,过度的保护只会让孩子变得异常脆弱,经不起一点风雨,不敢与外界接触。

3.缺乏安全感

生活中有很多像萱萱这样的孩子,从小在祖辈身边长大,父母经常不能陪伴,时间久了,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而祖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又会让孩子的心里充满恐惧和压抑。另外,家庭不和、经常变换带养人和生活环境也会让孩子的安全感缺失,产生恐惧感,从而变得胆小。

4.与外界接触少

孩子的生活范围太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比较少,由于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少,孩子往往怯于与人交往。

5.受家长尤其是主要带养人的影响

如果家长性格内向,做事情很被动,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受此影响。

由此看来,孩子的胆小先是成人出了问题,如果大人一心想着怎么纠正孩子的胆小,就好比头疼医脚,搞错了地方。所以说,想让孩子改变胆小的性格,家长首先得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换种方式爱孩子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胆怯和退缩的个性,家长应从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诱因,那么,又该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