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18102100000015

第15章 雕塑之艺(摩罗、扫晴娘、泥人、面塑、堆雪、点酥)(3)

艾花是将彩帛剪裁后贴上艾草,有的用泥金等描绘。宋代词人张炎有吟咏。艾虎,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直到清代陈维崧还有《虞美人》词描写:“绿窗轻剖鹅黄茧,更把红绒剪。制成一对小於菟,傍嵌累丝/叶碎真珠。

盈盈暗系绡裙下,但愿无惊怕。莫嫌此物逊鸳鸯,会忏虎儿明岁出兰房。”这一对小老虎成了虎儿之兆了。

明代姚旅《露书》也载福建莆田一带:“莆中端午,童子髻皆插虎,虎以蚕茧或通草为之,美人间亦以为步摇焉。”

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说吴地苏州一带的女郎端午时也要制作千百般饰物:“《唐宋遗记》称:‘江淮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绡剪制艾叶,或攒绣人物、禽鸟、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属,绉纱蜘蛛,绮鄃凤麟,茧虎绒蛇,排草蜥蜴,螳螂蝉蝎,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为串,名曰豆娘,不可胜记。’今吴中端午尚沿其制。闺人剪彩为钗符,杂缀虫豸五毒诸物,用铜丝金箔纽制成串,加以蒜粽之类,以供插鬓及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即古之艾人也。富家钜族或镂造金银为之,玲珑成串,簪于髻鬟,蔡云谓即古之步摇,其诗云:‘插髻金摇亦健人。’”如此复杂的钗符,囊括了端午日该有的所有节日符号,都装饰在女子的发钗上了。

清代顾禄《清嘉录》也记载苏州市五月五时:“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这健人是由《荆楚岁时记》载的悬挂在门户的艾人变化而来的。此外女郎还有小蒜头、小粽子、五毒(蛇、蜘蛛、蝎子、蜈蚣、蟾蜍)形的香袋,穿艾虎(口衔艾叶的虎)、五毒纹衣等。各种头饰、佩饰给自己戴,也给小孩子戴上。清末《吴友如画宝》中就有“艳竞榴红”一幅表现这一情景。

端午时小龙船、闹竿、花篮等都要陈设,还有钟馗像等。南宋《梦粱录》载:“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又雕刻生百虫铺于上,却以葵、榴、艾叶、花朵簇拥。”端午陈设的画幅等都可见到这类工艺品的图像。

端午粽子也叫角黍等,品种繁多,《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还有制作成各种形状的。《武林旧事》记,巧粽之品不一,至结为楼台舫辂。唐代宫中还有射团游戏,用粉团制作粽子而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射团》:“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

七夕,则是牵牛星、织女星鹊桥相会之时,是乞巧节,女孩儿们在天河之下要拜双星,要做出种种巧物,要用五色丝线举行穿针比赛,向织女乞巧。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代宫中习俗:“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五色缕即是后世流传的花结的一种。又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开元天宝遗事》记唐代乞巧楼:“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当时还把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看它织出什么形状的蛛网,以乞求得巧。李商隐的《辛未七夕》诗有句:“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还要陈设各种磨喝乐。

到了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在七夕时街上要出售磨喝乐,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 、龟鱼之类,彩画金缕,叫作“水上浮”。又在小木板上放上泥土,种上粟谷,令生出谷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叫作“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叫“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叫“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有捺香、方胜之类形状。若买一斤数,就配一对油面塑造的小人,被着甲胄,如门神之像,叫“果食将军”。又以囗豆、小豆、小麦养于瓷器内水浸,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好,叫“种生”。还折下未开荷花,做双头莲。小儿须买新荷叶拿在手里,模仿磨喝乐。儿童辈要化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结彩楼于庭,叫“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叫“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在盒子内,次日观看,若网圆正,叫作“得巧”。也有把针放在水碗上,看针影工拙与否,以验看是否得巧。宋代佚名《乞巧图》中就有表现陈设许多盘碗食物的情景。

清代逍遥子作的《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对七夕乞巧有绘声绘色的描写:“望得碧天万里,有几搭五色彩霞,那西阁之西绿杨影里早透出新月一钩。黛玉就叫把供果供碟、玻璃灯摆设起来,人面香烟也轻轻地扑着。众人都把蜘蛛盒儿一个个供上去,也有金丝银丝的,也有雕漆的、镶金的,都贴上个记认,将彩线穿了九孔针,小锦包儿裹好了,放在各人的盒儿上。李纨就将怜爱线儿拿出来。王夫人笑道:‘这是什么典故囗’李纨笑道:‘问宝兄弟。’宝玉说道:‘这在《西京杂记》上说,七月七日,姊妹们临百子池头,拿五色彩线彼此相牵,但牵着的人儿不拘着谁,都是相怜相爱的,就叫作五彩怜爱线儿。’王夫人笑道:‘倒有趣。’姨妈道:‘咱们老人家也来绕几转儿。’……王夫人道:‘瞧瞧那合子内,咱们今日乞的巧谁的多。’……那紫鹃、莺儿的蜘蛛丝通满了,探春、李纨、李绮、李纹、喜鸾、邢岫烟的统是网了个冰纹玫瑰界方块、长方块儿,晴雯的网了两朵芙蓉花,宝琴的网了几朵梅花,宝钗的网了一朵牡丹花。独是黛玉的蜘蛛不见了,网了些云丝儿,中间网了个仙子两字,清清楚楚认得出来。黛玉十分得意。王夫人以下个个称奇。黛玉就叫将这些蜘蛛儿送往稻香村豆架边放生去,一个不可伤它。”

琅山樵的《补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也写道:“宝钗遂教玉箫、紫箫两个去吩咐外面备办了瓜果、供献、香案之类进来,再备雕漆小香盒十来个来。‘你们是乞巧的人,须要把蜘蛛预先寻了来放着,只要小绿豆儿大,越小越好。’于是,桂芳、月英等各带了丫头们在园子里,四处遍寻,寻了来便各自放在各自盒子里头,号上了人名,是桂芳、蕙哥、松哥、祥哥、禧哥、月英、绿绮、绿云共是八人。到了晚上,将香案抬至檐前,上面罗列金盘瓜果,香花缭绕,灯烛辉煌。八个人献酒,对天跪拜,然后各将香盒供上。大家便在院内乘凉,马氏道:‘既祭牛郎织女,也该奏乐侑觞才是。’秋芳道:‘这却也该呢。’遂教人去取了笙、笛、鼓板过来,大家轮流唱了一会儿,直到三更方散。到了次早,……又将月英、绿云的两个盒子揭开看时,只见里面却都有钱大的蛛网,结的齐全圆密。”这里用的是盛放香饼香丸之类的香盒,配上的是小小蜘蛛。

郭则禨《红楼真梦》第三十回写到女子们制作牛女之像:“想起明日便是七夕,和麝云、怜云取些秫秸面粉、零碎绸绢制成星桥云帱,并牛郎织女之像。牛郎装的是蓑衣草笠,织女穿的是云锦彩衣,以至机丝鞭辔,妆镜巾箱,无一不备,而且迫肖如真。”下边也写道:“各人拿个绣针,在水碗里扔下。看他的影子有像棒锤的,有像秤钩的,也有像笔管的,各自猜想。”也写到蜘蛛在盒中织网。

海圃主人《续红楼梦新编》第十九回写到七夕时的各种花果雕刻,还有各式蜘蛛盒子:“众人洗了手拈香,便将各样瓜果及细雕的诸色吉庆字儿,或藕片,或果子,皆摆在桌上,敬奉牛女。众人通了诚,行过礼。月娥又向织女独自磕个头,默默的祷祝一遍。大家有用小竹盒的,摄丝盒的,也有用磁盒的,磁瓶、小磁缸的,不一其致。史湘云却用个五色彩线编成花篮。月娥独用自家爱的白玉脂盒,并将金如意也装在里头。各把蛛儿及各样雕成藕果瓜的片儿装好,各自记了,同供在所献瓜果之前。”清代彭孙囗《金粟闺词百首》也写到雕出吉庆字样,看谁的字笔画最多就是得巧:“七夕筵开看渡河,纷纷瓜果杂相和。并刀剪粉都成字,斗取谁家笔画多。”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第七月“桐荫乞巧”,也表现了女郎们在树荫下观看水碗中针影的情景。

直到近代,广州过七夕还十分热闹,至今仍在沿袭。乞巧桌上陈设公仔,瓶插花(一朵纸花、一朵真花,叫人难辨),还有用剪纸围着谷秧;用芝麻、米粒、灯芯草,粘砌香烛瓶炉、旌旗之类,都是女孩们精心制作的。清末汪蠳《羊城七夕竹枝词》道:“十丈长筵五色光,香奁金翠竞铺张。可应天上神仙侣,也学人间时世妆。”

又如元代伊世珍《琅记》载:“薛瑶英于七月七日,令诸婢共剪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以阳起石染之。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0空中如五色云霞,久之方没。谓之渡河吉庆花,藉以乞巧。”将彩帛剪成的花朵用阳起石粉来染,闪闪发光地散在空中,多么美妙。还有七夕用彩帛制作的鹊桥等。

女孩的衣物类,则要在衣裙上饰鹊桥、双星,还讲究体现七字,如戴裁成七片的云肩、打七个结子的七结。衣服、头冠上也饰磨喝乐、莲花等花纹,穿荷叶半臂、百花衣等。女孩们还把木槿叶捣汁洗头发,或在水盆中放千百朵鲜花,用这百花水来洗。清代诗人顾翰有《买陂塘·咏牵牛花》一词道:“篱根任采,和瓜蒂轻黄,豆花微紫,浸取洗头水。”词后注:“俗以七夕采百花浸水,名为织女洗头。”还要梳妆打扮,捣碎凤仙花,把指甲染上红色。

七夕的益智类游戏有拼图成各种形状的七巧板,普通的正方形分割成多个形状,就可以组合成各种图样。

七夕还玩类似七巧板的益智图,填数字的九宫图,还有九连环、华容道等。另外还有双抛彩球等游戏,准备各种糖果、面塑的巧食、巧果、巧花等。如山东文登农村,七夕时用花模制作出各式花鸟模样的巧果,用红线穿起来,给孩子们挂在胸前,边玩边吃。这些都洋溢着智慧和爱意。

中元,也是赏月之节,要放河灯,以荷花灯为主,还有莲叶灯、蒿子灯等。

立秋,《梦粱录》记宋代“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将红叶剪刻成花簪戴,是秋天到了。明代陈洪绶有《对镜仕女》,绘头戴红叶、手持铜镜而照的女郎,隐含岁月流逝之意。

八月中秋节,因为相传月中有桂花树,所以,闺中女子簪戴桂花,垂如璎珞。陈设兔儿爷与嫦娥画像,制作中秋花灯,还要摆果盘,设鸡冠花象征月中桂花树,摆青豆喂兔儿爷等。各种月饼花样繁多,月饼模子是重要的民间美术品。清代陈枚的仕女画《月曼清游图册》中“琼台玩月”一幅,就是画女郎们在桂花开时登上高台,观赏月色(。

九月重阳节,女子们也一样佩戴菊花、茱萸辟邪,有的取菊花如金铃,插满发髻,或把彩帛裁成菊花茱萸佩戴。《武林旧事》记南宋时杭州重阳节:“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粟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

冬天,冬至节,则也有塑造雪人、雪花、雪狮子、雪弥勒等游戏。台湾省等地将冬至圆塑造成各种花样。腊八则有腊八粥,把果子放入粥内,讲究的还要把果子刻成各种形状,叫作粥果,山东孔府过去煮腊八粥就是这样点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