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18102100000014

第14章 雕塑之艺(摩罗、扫晴娘、泥人、面塑、堆雪、点酥)(2)

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更细,说这种果盒子以奇特、奢侈无比取胜,绝不单是供食用而已,除夕时宫廷中:“后苑修内司各进消夜果儿,以大合簇凡百余种,如蜜煎珍果,下至花饧、萁豆,以至玉杯宝器、珠翠花朵、犀象博戏之具,销金斗叶、诸色戏弄之物,无不备具,皆极小巧。又于其上作玉辂,高至三四尺,悉以金玉等为饰护,以贴金龙凤罗罩,以奇侈求胜。一合之费,不啻中人十家之产,止以资天颜一笑耳。”一个盒子内的果品凡百余种,还要配上各种珠玉宝器、戏具,还要在果盒子中配一件玉辂,这是古代帝王乘坐的以玉石装饰的车子,自然,放在果盒中只供玩赏,虽然已经微缩了,却也高达三四尺。而“后妃诸阁,又各进岁轴儿及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这些都是宫禁中的小玩具、小摆设。

唐代张泌《妆楼记》载,除夕,梅妃与宫人戏黄金散泻入水中,视巧拙,以卜来年否泰。梅妃一泻得金凤一只,首尾足翅,无不悉备。这是宫中的奢侈之戏。

近代,女子们喜欢戴绒绢花过年,如头顶荣华(牡丹)、戴福还家(蝙蝠)、聚宝盆等。山东曲阜、北京过去都有这类绒绢花出产。

正月初七人日节,相传女娲在此日创造人类,是人的生日,要戴人胜、华胜等。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近年陕西有戴宝葫芦剪纸,潼关一带在小孩帽上缝一只彩布公鸡。甘肃民间还有抓髻娃娃、寿花、扶桑树等剪纸,也都是祈求福寿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赏月赏灯的节日,全民出动,尽情狂欢。南宋《武林旧事》说当时妇女穿白衣裙,并“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做夜蛾(闹蛾)等为饰很受欢迎。孟晖老师《闹蛾满城狂欢夜》一文已有介绍。明末王夫之《杂物赞》介绍说:“以乌金纸剪为蛱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宋柳永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这些都是女郎精心制作的,带着美好的绮思梦想摇曳在女郎的钗头。宋代施清臣《夜蛾儿》诗说:“碧服银须粉扑衣,又随雪柳趁灯辉。怕寒还恋南华梦,凝伫钗头未肯飞。”同时女郎也要巧手制作灯笼玩赏。

宋代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三》正月条:“妇人又为灯球、灯笼,大如枣栗,加珠翠之饰,合城妇女竞戴之。又插雪梅,凡雪梅,皆绘楮(楮,这里指纸)为之。又有宜男蝉,状如纸蛾,而稍加文饰。”陈元靓《岁时杂记》记载宜男蝉、闹蛾之类,用长竹篾粘着簪在头上,纷纷欲飞。还有鹅毛剪成的雪花,含有瑞雪兆丰年之意。宋代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鹅毛剪雪英”之句。明代《金瓶梅》第十五回写到元宵节女子也穿白绫袄,发髻上插各色小灯笼,戴金灯笼坠子(耳坠)。

在考古中,如扬州的吴国杨行密之长女寻阳公主墓内出土的一件女俑,脑后有两片叶形银饰,或就是菩提叶之类。

立春,是春天来临之节,《荆楚岁时记》载女子剪彩为燕簪戴。因为春天来时燕子正飞来。还有戴春花春柳、春胜、春幡,或挂在花树上的。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说:“《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

立春还有春盘,是配春饼吃的。扬之水老师有《春盘》一文考证,是把各种蔬菜等放在盘中互相馈送亲友,由元旦时的盛放五种辛辣菜的五辛盘发展而来,也可能源于古代四时祭祀中的春祭。唐代时宫廷常拿春盘赐予大臣。前文提到的点酥,一般也在立春时用来装饰春盘。王建《宫词》就有“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之句。五代和凝的《春光好》词中,描写女子“玉指剪裁罗胜,金盘点缀酥山”,都是立春日之景象。周密《武林旧事》:“是日赐百官春鏣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里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春幡、春盘都是要在立春日赐予大臣的。

但制作春盘的不只是宫中的景象,民间也有这样的巧手女子。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余之亲家有女子能点酥为诗,并花果麟凤等物,一皆妙绝,其家持以为岁日辛盘之助。余丧偶,儿女服未除,不作岁,因转赠通判。通判有诗见答,故走笔酬之。”这样的春盘,除了果菜雕刻花样,还用酥油点出诗句和诗题,精巧无比:“翦竹缠金大於掌,红缕龟纹挑作网。琼酥点出探春诗,玉刻小书题在誶。名花杂果能眩真,祥兽珍禽得非广。囗落男儿不足为,女工余思聊可赏。”

宋代方岳的《春盘》诗更突出了春盘的美丽:“莱服(萝卜)根松缕冰玉,蒌蒿苗肥点寒绿。霜鞭行茁软于酥,雪树生肥胜肉。与吾同味丝辣,知我长贫韭菹熟。更蒸豚压花层层,略糁凫成金粟粟。青红映梅柳,紫翠招邀醉松竹。擎将碧脆卷月明,嚼出宫商带诗馥。……”盘中有白萝卜、绿蒌蒿、韭菜加上青红色的柳叶梅花、松竹等,还要配上松脆的春饼来吃。

方岳《立春》诗写到了翠缕琼丝的春盘,还有银幡、银胜:“诗傥穷人莫送穷,但穷诗亦不须工。银幡雪柳人何似,翠缕琼丝菜则同。百事到头惟早白,一年弹指又春红。渔溪亦喜溪冰泮,新绿生肥撼钓筒。”又一首:“采燕双簪翡翠翘,巧裁银胜试春韶。东风已到阑干北,看见娇黄上柳条。”诗里提到的银胜正可以与浙江宁波天封塔地宫中出土的宋代长条状、垂有流苏的银胜相对照。

立春日,有打春之俗,以泥塑土牛,里边放上谷物种子,打碎后谷物泻出,人们争着把春牛的泥拿回去,象征五谷六畜繁茂。宫中也打春,宋代王皀《宫词》道:“殿下排场击土牛,君王玉仗久迟留。内人争卜宜春喜,夺得金泥各自收。”那些宫女们争抢春牛的泥土是为了象征新春之禧。

至近代,民间立春节还剪彩为“春鸡”;用羽毛等制“春蛾”;缠绒于杖为“春杖”。晋北地区缝小布袋子装上豆、谷等,挂在耕牛角上,表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山西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布制小娃娃,叫作“春娃”,给孩子们戴在身上。

二月二日中和节,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互赠送,叫作献生子。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都有记载,和民间抛的绣球差不多。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南方沅江流域一带的人民风俗:“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

二月花朝节及芒种,则有插花、赏红、送花神等俗。

三月上巳节,有曲水流觞之雅事。仿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描写。后来还修有流杯亭,亭内石刻出流杯水渠。五代花蕊夫人的宫词说:“春日龙池小宴开,岸边亭子号流杯。沉檀刻作神仙女,对捧金尊水上来。”这是在宫内的流杯亭,流的杯觞也极为精致,要用沉香檀香木刻出仙子捧杯之状。

女子要戴荠菜花。顾禄的《清嘉录》记载:“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浙江湖州等地,在清明时有蚕花节,女子将蚕茧剖开来制作成蚕花簪戴,祈求蚕业丰收,也有用彩纸、绸帛裁剪成各种造型。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寒食、清明时节,民间戴柳球、柳枝等,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谚。还有吃鸡蛋,象征生机。讲究的要把鸡蛋染上蓝、红各色,还要加以雕镂。《荆楚岁时记》:“镂鸡子……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相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唐代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六:“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囗花。”寒食时还有抛彩球的活动。彩球要系上绣带,装饰也很美观。

春日赏花游春,唐宋时常要在园林中装饰许多工艺美术品,极为炫目瑰丽。前面提及的有百花狮子之类。宋代,《武林旧事》“放春”条记载士大夫人家的装点就很出奇:“蒋苑使有小圃,不满二亩,而花木稦匝,亭榭奇巧。春时悉以所有书画、玩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戏效关扑。有珠翠冠,仅大如钱者;闹竿、花篮之类,悉皆镂丝金玉为之,极其精妙。”闹竿也写作闹杆,是在竹竿上悬挂各种玩具或诸色杂货,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记的小儿戏耍家什儿就有闹竿儿一种。明代张禄《词林摘艳》中有《摊破金字令》描写春游:“花篮儿和闹杆并食垒,秋千下共相随,花压帽檐低。”

同书记南宋宫中赏花,也要陈设各种玩器、绣品、闹竿、小龙船之类,还有仿民间做买卖的,不过是图个热闹,供皇帝、后妃观赏罢了:“禁中赏花非一。先期后苑及修内司分任排办,凡诸苑亭榭花木,妆点一新,锦帘绡幕,飞梭绣球,以至蘞褥设放,器玩盆窠,珍禽异物,各务奇丽。又命小内司列肆关扑,珠翠冠朵、篦环、绣段、画领、花扇、官窑定器、孩儿戏具、闹竿、龙船等物,及有买卖果木、酒食、饼饵、蔬茹之类,莫不备具,悉效西湖景物。”

四月八日,民间有吃黑米饭的习俗,广西则吃五色糯饭。

到了夏季的一大节日:端午,各种工艺就更多了。扬之水老师《五月故事寻微》一文已经写到长命缕(百索)、佩符,都是女子所喜欢的。

百索,就是续命缕,即由女子编结彩丝系臂以辟邪,也含有夸示女子蚕桑之功的意思,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解释得很清楚:“《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又曰:‘示妇人蚕功成也。’”女子制作此物有很精巧者,还有珍珠百索。

端午还要备办夏天用的扇子,要佩戴各种符牌、经筒之类驱邪,穿艾虎纱纹样的衣服。《梦粱录》记端午时宫廷和民间过节的情况:“内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兼之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如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所谓经筒、符袋者,盖因《抱朴子》问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佩赤灵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带,即此意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等。从中可见当时的端午节俗之一斑。宋代王皀《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后阁》一诗道:“君王未带赤灵符,亲结双龙献宝珠。更与宫娥花下看,工夫还似外边无。”写皇后亲自为君主用宝珠结成灵符的巧智。

女子用的钗符,多是系在钗头的。南宋崔敦为皇后阁作的诗《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诗》有云:“玉燕垂符小,珠囊结艾青。更将长命缕,侵晓奉慈庭。”扬之水老师指出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一件金钗,钗上缀3厘米见方的罗质袋,外有小珍珠做的网罩,即所谓珠囊之类。

女子除了簪戴端午时盛开的石榴花外,还要将菖蒲雕成各式形状,或制作艾花、艾虎等类头饰簪戴。宋代王皀《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道:“一样红裙试舞斜,阶前妒尽石榴花。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好辟邪。”宋代秦观的失调名《端午》词写道:“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清代董元恺《清平乐·菖蒲葫芦》词还咏用菖蒲刻成的葫芦:“花阴午直,旋把菖蒲刻。依样雕锼纤指劈,细认灵根九节。

五丝撷向霓裳,一樽醉泛瑶觞。共喜兰汤浴罢,携来倍觉芬芳。”这是一位手巧女郎,纤手将普通的菖蒲根雕刻成了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