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保教知识与能力辅导用书
18101600000040

第40章 幼儿游戏活动(2)

3.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研究说明,自由游戏组对解决灵活性的、创新的问题更有优势。另有研究说明,在幼儿能不拘一格地、开放性地使用游戏材料时,象征性游戏对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较大。在这些不同的实验研究中,幼儿的年龄、原有的使用工具的经验及所解决问题的性质都是有影响的因素,各研究的具体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已达成共识。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涉及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性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1.游戏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游戏是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婴幼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对别人的感知、思维及情感的理解,即对别人的所看、所想、所感的理解。幼儿能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皮亚杰等研究表明,幼儿学习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有很大的困难,这是由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决定的。对幼儿来说,自我与非我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就是唯一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

2.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必须按角色需要的身份及其情感体验来行动,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他既是“别人”,也是自己。在自我与角色同一与守恒中,他溶化了“别人”的经验,把自己摆在别人的位置上,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到以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学会发现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只有知道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才能够去理解别人,逐渐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

(四)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使人高兴、欢乐;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惊恐、厌恶。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它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情绪和情感紧密联系,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情绪产生着巨大影响。

1.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

儿童的游戏活动带有情绪色彩,游戏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极情绪的媒介。通过游戏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情绪状态。

(1)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容易通过自我的努力而成功,从而产生愉快和满足;在游戏中儿童积极主动地活动,没有强制的目标,减少了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产生的紧张,游戏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和愿望,儿童便产生快乐、欢笑、自信、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游戏中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毫不畏惧地探索,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兴奋、产生的浓厚兴趣等积极情绪。在游戏中,儿童把成人世界复杂的事物压缩至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缩小了周围世界与其已有经验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儿童在运用玩具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由环境的中等程度的新异性所带来的趣味性和兴奋感,并在多次重复中使他们逐渐熟悉并掌握周围事物,由此而产生了快乐感。

(2)游戏与消极情绪的宣泄

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挑选一种玩具,这种玩具代表着他所惧怕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在游戏中解决疑难的问题,能够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

游戏能帮助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他们只要对那些引起自己愤怒的思想有了较好的理解和认识之后,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些思想,因而游戏就变得平静了。正是通过想象和幻想的游戏,儿童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外部和内部。

在儿童受到挫折和困扰时,游戏可以宣泄儿童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游戏还能以儿童能接受的情景,再现不愉快的经验,在假扮角色的情况下,儿童消除了紧张、减低了恐惧,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如:儿童害怕打针,但在游戏中却喜欢玩“打针”,通过再现痛苦的体验,减轻了害怕的程度,体验到战胜恐惧的愉快;在游戏中还能转换角色,扮成“医生”给别的“小孩”打针,发泄了对医生和打针的恐惧。在游戏中,儿童可以用比较妥当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设法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

2.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情感是与儿童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内在的,社会性是外在的,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部分。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发展起来。

(1)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

儿童在游戏中,摆脱了外界的压力,享受到充分的自由,用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自己拥有的能力来操作实物,处理关系,从而体验行为的成功感,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地选择和接触各种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玩具,主动反映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在游戏中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游戏发展着儿童的美感。儿童在游戏中积累经验,发现知识,从而又体验到理智感。游戏同样通过人物关系的处理、角色情感的体验,发展儿童的同情心和道德感。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的高级情感。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游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它有利于各种情感类型的产生。游戏可以作为自我表达的通道。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摆脱惩罚的威胁来表达一般社会情景中禁止的情绪。当冲动的行为或实现愿望受阻而产生挫折时,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学会控制这种挫折,儿童学会了自我控制,而又没有伤害自尊心,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学习、试验、协调,充满信心地应用内、外部世界的“规则”,通过模仿各种成人的言行,体验到成人的情感,这是儿童同情和移情发展的基础,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游戏活动使儿童感受到不断增长的自信与自我认同感。在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中,重组的那些使其困惑、失败或治疗创伤的活动,使儿童逐渐学会适应和应付环境的变化。

四、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婴幼儿自主游戏是实现他们自己的想象最理想的表达方式,通过游戏能使他们观察游戏中的事物、体验游戏过程、自主习得各种行为。由此可以看到,婴幼儿具有自然习得游戏的能力,婴幼儿能从自然习得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感知和认知外部世界,并产生思维与联想,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理论,婴幼儿游戏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和构造性游戏。

1.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是婴幼儿在感知———运动过程中的模仿并能引起欢乐。婴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行为模式是模仿。如一个16个月的小女孩看到同伴发怒、叫喊并顿足时,在同伴离去1、2小时后,她也就模仿这情景,并自己逗着笑了起来。

练习性游戏是在婴幼儿适应过程中重复所习得的活动,以取得欢乐。它是婴幼儿最初形式的游戏,是在婴幼儿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唯一的一种游戏,而且日后仍然保留着。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在练习性游戏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心理基础仍然带有模仿的成分。幼儿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年长者和其他同伴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精神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幼儿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有利于帮助幼儿的社会适应。社会适应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它不是由儿童所创造,而是通过现成的、强制的和集体的形式传递给他。但这些形式不适合于表达儿童的需要或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因此儿童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即是一个由他构成的并能服从于他意愿的信号物体系,这种信号物体系就是象征体系。这些象征借助于模仿作为一种工具,但并非用以正确地描绘外界现实。模仿仅作为引起达到游戏的同化作用的一种工具。因此,象征性游戏不仅是现实对个体自己的一种同化作用,而且通过象征性“语言”,使同化作用成为可能并得到强化。这种象征性语言是由个体自己发展形成的,且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改变。

象征性游戏在两、三岁到五、六岁之间达到高峰。多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象征性游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象征性信号体系,促进幼儿的情感发育和发展。

3.规则性游戏

随着幼儿对外界环境的认识,逐步了解到许多事物是有规律的,特别是社会活动中的规则,对幼儿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幼儿在群体活动中,为了彼此适应和协调,也会自然而然地创造许多活动规则,这就是幼儿规则性游戏产生的基础。

规则性游戏是在游戏中按一定的规则,重现某一事件或动作,如打弹子、独脚踢石块等。为了适应与幼儿所处的社会成员平等地交流,体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而产生,如家庭的亲子互动和幼儿群体活动。

规则性游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对自我意识、自信心、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增强平等合作与竞争精神有重要的作用。规则性游戏是相互地从一个幼儿传给另一个幼儿,随着幼儿社会生活的扩大,它的重要性增强。

4.构造性游戏

从象征性游戏发展成为构造性游戏,它最初受着游戏的象征主义的影响,后来倾向于构成“真正的”适应活动,例如幼儿试图用积木建成一些房屋或机构的结构等,或是构成对问题的解决以及构成智慧性的创造性活动。幼儿的想象发展的结果是尝试创造性的活动,构造性游戏是满足幼儿从想象到创造的最自主、最简单的创造性活动。也是幼儿兴趣培养、满足幼儿自我实现需要的最重要游戏。

构造性游戏对幼儿学习思维、智力开发、培养创造性能力和钻研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幼儿游戏的类型

幼儿园游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固定的公开规则的游戏(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一类是有隐蔽规则的游戏(创造性游戏),包括主题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一)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又称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制的用于教学的游戏。规则游戏包括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规则是规则游戏的核心。

1.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根据智育任务设计,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游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帮助幼儿在自愿、愉快的情绪中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

2.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根据体育任务设计,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为基础的活动性游戏。它的作用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甚至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的体质。

3.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根据音乐教育的任务设计,以音乐活动为基础的游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引起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二)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活动,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想象的活动,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生活,为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周围的环境所制约,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无一定的程序和模式,不追求什么固定的结果。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社会,为幼儿提供了广泛交往的机会和道德行为实践的机会,对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大意义,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