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18100700000048

第48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功能(4)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媒体越来越丰富多样,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心理学家形容现代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承受力已近“超载”。面对错综复杂的海量信息,人们似乎无所适从,似乎是得到的信息越多,就越难做到消息灵通,越难以把握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受众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影响力、具有权威性的主流媒体能帮助他们来解读信息,梳理思路,确立观点。这里的信息解读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存在于大众传播媒介层面,它们面对原始信息进行的选择和解码;另外一个层面是指受众针对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解码。第二个层面的解码活动有时和第一层面是交叉进行的,也就是说受众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对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进行解码。从第一个层面来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快速、及时的报道,而是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入报道,并解读信息,进而传达观点,以期达到影响受众的目的。例如近些年的“人大”“政协”两会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都会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请相关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中传达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数字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解读将抽象枯燥的数字与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政府求真务实、注重民生的精神。通过这一系列评论节目的播出,在解读信息基础上形成社会对问题的共识,从而实现上下交流沟通,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的作用。传播信息、解读信息是现代传媒的主要职能,它体现了媒体的水准和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信息职能,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五、信息的反馈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从可能性上看,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它的受众。但从现实性上讲,只有当大众介入其中,实施了收听或收视行为,才成为广播电视的受众。所以,受众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者与传播内容的使用者,是使用而非一味被动接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的人。受众作为构成传播过程两极中的一极,作为传播行为双主体的一个方面,是传播的重心,其地位与作用是非常突出,不容置疑的。

传播与反馈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两种行为,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传播流程。在广播电视传播体系中,受众的反馈也就是他们送回给传播者的意见信息,这种信息也许是他们对于节目的评价,也许是对传播方式和行为的建议。受众对于媒体的监督功能,就是由其反馈作用所衍生的。这种反馈信息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能够指导广播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从受众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传播者们检验传播效果最直接和最权威的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改进节目形式和内容、传播行为和技术。

下面我们结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的一期节目,具体来看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进行信息传播的。

案例

《海外大撤离》

段落1

(主持人 董倩)欢迎收看《新闻1+1》。 为了尽快地接回滞留海外的中国同胞,今天下午中国空军派出了两架伊尔唱76运输机赶往了利比亚,这也是我国空军第一次派出运输机赴海外执行接护人员的任务。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利比亚机场候机大厅。

【电话采访】中国国航新闻发言人朱梅。

(朱 梅)从28 日起,国航会保持每天都有5 架航班的运力高密度穿梭飞行。

按新的部署,从3 月1 日起,我们国航会在原来5 架的基础上再增派一架(波音)777。

傍晚的时候,我们又接到了民航局最新的部署,从3月1日开始,每天7架飞克里特岛。这样每天大约能够接回同胞2 000多人。

……

【字幕提示】

27日,1 600名中国公民安全撤抵突尼斯境内。

27日,利比亚东部1 400名中国公民已经全部撤离。

截至今天10时,我国已从利比亚共撤出近29 000人。其中约25 000人已回国,约3 000人暂时安置在第三国,约3 400人正在赴第三国途中。

(主持人)白岩松,你怎么看我们派出军用飞机去接中国公民回国这件事?

(评论员 白岩松)我觉得首先要强调我们今天做这个新闻的时候,跟做其他新闻不太一样。包括即使我们刚才短片当中看到的很多数字等,也都在随时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比如说到军用飞机的时候,我们知道的消息是在下午4点钟的时候两架飞走了,今天晚些时候,另外两架也将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机场起飞。大约在这个时间的时候,可能也已经起飞了,一共是4架军用飞机。

透过刚才的消息也能看到,它的单次航程就9 500公里。也就是说作为军用的大型运输飞机,它的续航能力强,应对复杂的机场状况的适应能力更强,不像民航飞机那样,对机场要求特别高。

另外有一个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咱们这次整个在利比亚大撤离的过程中,只有第一架民用航空飞机是降落在利比亚,从利比亚的机场,的黎波里的机场直接接咱们的国人回家的,剩下的都是要飞到希腊,飞到其他的地方去接,没法到利比亚。

另外还有一点,军用飞机它的空中通信,各种信息的掌控能力都比较强。

但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在情况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要赶紧撤离人回家,这个时候就要实施立体式的救援,各种方案都要参与其中。

……

(主持人)刚才我们着重关注了一下民用和军用的飞机前往撤离地区,其实我们也看到有一个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前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运用?

(白岩松)你看,在这幅图里大家就知道,整个这个大撤离的活动得是多么繁杂的一个活动。这里面包括有大巴车,因为你要运人到港口,有自己在附近海域的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的货轮,有租的船,还有从埃及那边也要派车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错综复杂、局势还非常不稳定的情况下,导弹护卫舰能够来保护我们运了同胞的这种船,能够安全地行驶,到达目的地,我觉得这体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我们不能在哪个环节、哪个细节上没有做好,使已经开始拥有的安全再失去。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也是安全第一。

段落2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中央电视台驻上海的记者李桢,来了解一下东航参与撤离任务的情况。

……

(主持人)我们这次就像你刚才说的,能参与的都参与进去了,怎么看这次花了这么大的力气?

(白岩松)我觉得慢慢地能够感受到(我国的进步)。如果说过去我们当遇到在哪国的局势突然出现巨大变动的情况下,我们撤离所有的工作人员等,像是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事件。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将这一系列的事件串联起来,尤其这次如此大规模的,恐怕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撤离,人数会超过3万,能够看出,它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变成一种惯例。也就是不管你走得多远,中国人,你就会永远拥有一种属于国家的、与国家有关的安全感,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过去可能是近距离的,现在是这么远距离的时候,仍然一个不能少,然后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一种即使走到很远之后的内心的安全感。

我觉得这一点恐怕是“以人为本”,另外一个是“外交为民”。我们现在的外交不仅是国与国打交道,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要保护很多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拥有最大程度的安全。

段落3

(主持人)本次从利比亚的大撤离,规模非常大,人员也很多,而且面对的形势非常复杂。但是在相关国家的大力、鼎力协助之下,撤退任务执行得非常有秩序,我们不但撤出了本国的公民,而且也撤离了其他国家的公民。

【播放短片】

……

(主持人)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我们能这么顺利地撤离,跟人家的帮助密不可分。

(白岩松)所以你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帮别人。因为你想想,这次我们在第三国,包括希腊也好,包括突尼斯也好,其实突尼斯现在自己的政局也不是很稳(定),埃及、阿联酋等很多国家,你能够相对顺利地使自己人员在撤离过程中得到很多帮助,而且不仅只是一个中转。过去可能认为你只是在希腊待一天或者两天,现在有可能有很多的人要待5天,甚至6天的时间,那么吃、喝、拉、撒、睡,一下子挤进来,一个相对悠闲的希腊,一下子挤进来一两万人,而且这还仅仅说的是中国人,你想想,对于它的挑战是巨大的。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你看温总理都会带信去感谢希腊的帕潘德里欧,总理代表中国向希腊表示感谢,包括马耳他,等等等等。这个时候当你有能力,你去帮助像越南,像孟加拉,以及我们的一些邻居,包括其他一些国家的人的时候,我觉得也该做。在这个时候,生命是最重要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而生命与安全不是拿平常我们所谈论的国界来衡量的。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更要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你应该具有的一种对人道主义救援更深刻的理解。

(《新闻1+1》2011年2月28日。)

《新闻1+1》是典型的言论式新闻评论,正如栏目名称所言,节目形式是由一位主持人和一位评论员组合而成的。主持人站在观众的角度上,以共性的困惑代表观众去关注问题,引导问题的走向,把握节目的流程;评论员代表主流话语,站在媒体的立场上,公开表明倾向。评论员通过对问题进行解答,一方面辅助观众解读信息,进行基本层面信息的传递;另外一方面是在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对观众的观念进行引导。

从传播方式上看,主持人和评论员之间表现为一种谈话交流的形式,这就赋予了观众一种特权性的视点。观众不再处于被凝视的地位,而是更多表现为旁观者的姿态,获得象征性的独立思考地位。而实际上观众是被隐喻性地参与到整个评论的过程,渐渐使他们忘记了在观看一个节目,顺着主持人和评论员的引导,自然地接受节目的观点。

虽然节目呈现出明显的对话特征,但是整体话语逻辑还是非常清晰的,节目流程非常顺畅。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这一期的节目文本进行了划分,对三个段落进行分析。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两个段落明显是由“新闻背景+信息解读”的方式构成。其中新闻背景表现方式主要有新闻短片、记者连线以及相关人员采访。新闻背景这一部分主要是完成对新闻背景的交代,对新闻信息进行简单的铺陈,给观众提供基本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比较原始,对这些信息的获取是需要解读才能完成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些信息看似原始,但是他们的选择仍然是渗透了传播者的议程设置意识。由于这些信息的原始性、分散性以及易逝性的特征,观众在解读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功能得以发挥。在段落1中,首先播出了中国公民从利比亚撤离情况的短片,其中蕴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但这对于观众而言还只是停留在“知晓”阶段,也就是仅仅知道“中国公民撤离利比亚”这件事而已,至于更深层次的信息获取就需要评论员来协助完成了。主持人并没有针对全部信息提问,而是选取了“军用飞机”和“徐州号导弹护卫舰”这两个符号请评论员进行解读。我们说,主持人是代表观众进行提问,但是这只是表面角色,从本质上讲主持人扮演的仍然是媒体代言人角色,在众多的信息中挑选具有明显的国家色彩的符号进行提问,表明深深渗透了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引导意识。评论员分析了使用军用飞机和军舰的原因,一方面解答了观众的疑惑,另一方面也表露出国家对这次撤离的重视,同时表达出中国担负更多国际责任的信心———“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中国承担更多大国责任的时候,将来这个世界上如果需要大规模的全世界联手的国际人道救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因为现在积累的经验去投身其中,帮助整个人道主义的救援实施得更好”。

段落2同样是先提供了新闻背景的介绍:撤离人员回国的情况以及利比亚当地的情况。然后,由评论员进行整合———“这都是一个千方百计,以及立体式救援的体现”,并进行详细的解读。接着评论员进行评论,表达自己对这次撤离的观点———“我觉得这一点恐怕是以人为本,另外是一个外交为民,我们现在的外交不仅是国与国打交道,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要保护很多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拥有最大程度的安全”。

段落3紧承段落2评论员关于外交的话题,对这次撤离行动涉及的国际性信息进行介绍,如帮助撤离其他国家公民以及第三国对中国这次撤离行动的支持和帮助等。评论员在这一段落主要从国际视野发表评论,并最后总结:“在这个时候,生命是最重要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而生命与安全不是拿平常我们所谈论的国界来衡量的。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更要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应该具有的一种对人道主义救援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期的新闻评论的逻辑脉络:首先对基本信息进行介绍,撤离的方案涉及的人数、目前的情况等;接着阐释这次海外撤离的国际影响、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在这次撤离中的体现、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等。其中贯穿始终的是“生命与安全”这一核心信息,充分体现新闻评论的人文关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