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18100700000040

第40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制作(4)

(王锡锌)这样一种调侃,或者说带有黑色幽默的这样一种调侃,我想本质上是反映出对于政府在信息释放时那样一种欲诉还休,或者是半遮半掩的一种反讽,它其实是对政府在信息释放的时候所释放的信息的公信力的一种质疑。通常来说,如果我对政府所讲的话有一种质疑,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正常的渠道去直接表达。比如说,我们就可以直接对警方说,你这个解释可能很难让我们相信,请你给我更具体一点的解释。但是因为表达权应该说在一些情况下还不是很畅通,所以在网络上,我们用这样一种民间性的话语来表达,其实我觉得是一种抵制,是对公信力的一种质疑。

……

(主持人)就像我们很多事件出现,解决问题需要“包青天”,而缺乏一种制度化的东西。就说现在让网民参与进来,或者说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调查,怎样能进一步制度化?另外把以前比如说司法机关,包括人大、媒体的这种监督,本身也让它能够正常运转起来。

(王锡锌)制度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我刚才讲到了,制度的运行可能仍然存在一些疲软的现象,而这种疲软的核心症结就在于我们虽然有这样一些权利,比如说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刚才那位省委宣传部的副部长也讲到。但是这些权利在实现的过程中,应该说渠道还是不畅通。现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制度要让它运行起来需要动力,核心的动力就是充实民众的这样一些权利。另外,以民众权利为基础,引入舆论的监督、社会的参与,可能使整个这样一种制度运行的大环境得到改观。

(主持人)从这次“躲猫猫”事件当中看到,普通网民参与到调查当中来,您觉得像这样的事件会常态化吗?会制度化吗?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锡锌)我觉得常态化,如果我们从短期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比如说刚才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也讲到了,我们的窗户打开以后就不会再关上。我相信从潮流来讲,民众的参与毫无疑问是重要的。

在这一期的节目中,不仅对新闻事实进行了关注,也对案件的调查过程进行了呈现。警方的调查、相关负责人的联系、网民的监督、媒体的介入、专业人士的评论,使得“躲猫猫”这起社会疑点事件得到了非常好的处理。

五、边缘化、个性化事件的选题

在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新闻理念不断提升、媒体之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现代的新闻评论题材不再局限于政治范围、经济范围等,媒体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社会心理、弱势群体、青少年发展、影视动态、体坛风云、家庭教育、追星族、婚外恋、农民工等,有什么样的新闻焦点,就会有与之相呼应的新闻评论。人文主义观念的不断深入,使得边缘化事件和个性化事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评论的题材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发生在2010年9月的“方舟子遇袭案”,曾让“学术造假”这一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9月25日的《新闻1+1:从抄论文到抄家伙》,以“方舟子遇袭案”为评论对象。

案例

《从“抄论文”到“抄家伙”》

……

(主持人)方肖之间,他们之间的恩怨不是鸡零狗碎的恩怨,他们就是一个学术的争执,就是你到底是学术不端,还是说是真的是假的。这件事谁来定?就是说,谁有权利来定它到底是真是假?

(评论人 白岩松)其实今天的节目叫《从“抄论文”到“抄家伙”》,这可能是更有人气的一个标题。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这几天,或者说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我一直在想的是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就像你说的,这应该是一个,大家觉得应该是用理性来约束的一个打假的,学术界打假,或者说以正视听这样一个行为。究竟是因哪些因素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呢?

首先,今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熊丙奇先生写的一篇评论,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要念给大家,因为它给我的触动也很深。“肖的悲剧,还在于他所在的‘学术圈’。从2005年方舟子质疑其‘肖氏反射弧’并没有得到国际公认以来,(肖)基本上采取了旁观态度,并没有及时根据方舟子对他的质疑进行调查,给出权威的学术鉴定,造成他把学术质疑转为一场个人恩怨,与方舟子结下了‘梁子’”。

这段话写得非常好,当初出现了这种质疑的时候,比如说肖医生所在的学校,并没有拿出一个清晰的,或者说启动一个有非常程序的这种调查。如果说最后的结果证明,这方面他的确有虚假的成分等,恐怕也不会将个人的恩怨转到了方舟子的身上。如果证明他的学术方面没有问题,那他更不会产生几年之后还要去针对方舟子这样一种行为,但是他没有,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默。

……

(主持人)我们还需不需要更多的像方舟子一样的人,去进行学术方面的打假?(白岩松)当然需要……另外一个角度,即使到现在,作为媒体,或者作为公众,还拿不出直接的证据就说他这个学术是假的。我今天找了一个2004年,当时肖传国申报这个项目的时候,7名院士和教授是把由“国际领先水平”的申报降为“国际先进”。可是“国际先进”也很先进,就是我们现在还不能说他是假的,就来直接画等号,这实际上你很痛苦。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不在于此,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方舟子比如说大我一岁,如果简单地说一句,以后老兄保重,这太推卸责任了。因为这种保护不是哪一个人自己保重就可以做好的,需要社会来重保,社会重保什么呢?重点要保护不能够那么轻易地出学术的假。

第二个,出了学术的假,也有一整套规范的这种机构,能够迅速地去查清楚,作出相关的鉴定。

第三个,对于像方舟子这样的,其实他属于一个举报人,过去我们说举报人是要保护的,而且甚至是要匿名的,但是方舟子先生是一个实名的举报者。这样的话对他的保护难度,或者自我保护难度都比较大,仅有一个保镖是不够的。所以我觉得需要的是全社会用建设和发展的方式去让造假难,然后造假之后鉴定容易、快,这样一种大环境才是对他们更好的保护。

评论员白岩松就主题案件发表了个人的看法,不仅支持方舟子的“打假行动”,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为解决相关事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举措。这是在对边缘化、个性化事件的评论中,评论员自觉肩负起责任的表现。

在媒体飞速发展、社会急遽变动的当代,新闻评论也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形式上的创新,达到表达上的多元化,不断根据受众需要推出新的评论形式,才能更好地满足越来越高的受众需求。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要素

一、论点

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传统媒体评论比较而言,有其特殊性,也有一定的优势。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电视媒体本身与其他媒体比较过程中的媒体特性。优势则是电视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更直接、生动地呈现出新闻事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这在一些科技信息较多的新闻评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电视媒体是迄今为止最能保持生活素材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的传播媒介,能通过真实记录的形象、声音、动作、表情、环境等来传达事实性信息。与其他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在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中有着特殊的要素和方式。电视评论的传播过程主要依靠文字、图像和语言,电视评论通过对多种传播符号的综合运用完成点评和论述。电视新闻评论过程较其他新闻评论的程序会复杂一些,它既需要记者的前期采访和事实摄录,也需要后期对解说词、采访内容、字幕、音响甚至特技等进行制作。广播新闻评论较之电视新闻评论稍微轻松点,它无须对画面进行编辑,只需要对各类音响进行传输即可。这些传播符号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构成要素,具体体现在其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中。

新闻评论的论点指的是评论者对所论述的论题的见解、主张和所持的立场与态度,是概括对于所论述问题或事件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电视新闻评论的论点即新闻记者或评论员通过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及影响力等方面表达的个人态度和认识。论点是整个电视新闻评论的核心,论点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赞同,将直接决定着新闻评论的权威性。另外,评论者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论点必须鲜明、新颖。

白岩松在2011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之《如何破解春运焦虑》这期节目中就“春运焦虑”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案例

《如何破解春运焦虑》

(主持人)“春运焦虑症”这是新华社一篇文章的总结,你看,春节的时候是运的人焦虑,被运的人焦虑,连看的人都焦虑。你说这个焦虑,难道和春晚一样,就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东西吗?

(评论员 白岩松)我希望将来没有,但现在肯定有。 其实我倒没以“焦虑”为关键词,我在想的是,为什么在春运期间,没有人谈论“尊严”这个问题。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总理就提出尊严了,大家一片掌声,在平常的日子里头,大家也挺在乎尊严的,春运期间没有。你看从买票开始,买票的人都是弯着膝盖、弯着腰、撅着屁股、低着头,里面的人坐在里头。我就越发感觉他像拜票,不是买票,那是求票和拜票。在车上,没人要求服务或者怎么着,站票,会发售站票,而且挤得一塌糊涂;要是能上厕所,那就太幸福了;如果能吃点热的,那就太幸福了。你看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跟平常的日子不一样。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对尊严有要求,在这儿没有,为什么?回到了最基本的需求上,我就想春节回家,所以尊严放弃了。什么时候你会期待不焦虑呢?慢慢在春运期间能够讲究点尊严的时候,就有戏了。

(主持人)就像你刚才说了,连吃和喝都解决不了,在春运期间还讲什么尊严?

(白岩松)对,就是因为他的需求降低了,在平常的日子里头,比如说就举一个例子,吃饱了、喝足了之后,你就会有更高的追求。但是在春运的时候,又重新回到了没吃饱喝足的阶段。我说的不是吃,而是最刚性的需求,我就必须回家过这个年。在这样的一种要求下,尊严没人去谈,因此我只需要需求,其实提供服务者也很难。其实警察已经在三班倒维持秩序了,但是解决不了。28.5亿这样的数字,全世界如果说有一个监控,一看,外星人一看中国这儿,他肯定懵了,这是怎么了?这个国家这40天怎么了?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口迁徙。所以的确,它是需求和供给不足造成了,需求太刚性,没得商量。全中国就在这会儿的时候,这个需求是没得商量的,你跟我商量商量,您甭回家了;或者错峰一下,我揍你,揍都不行,就是确实没得商量的刚性需求和还在成长的这种建设还跟不上这个需求。所以,这个矛盾慢慢可能会缓解,但是需要时间。

……

(主持人)你说这么些年来中国的运力应该说不断地在增长,但是你说运力再怎么增长,你不可能按照春运期间的需求去设计。然而,你春运期间这些运力又必须面对春节的大考怎么办?

(白岩松)其实我觉得大家表面上都分析出了很多的原因,咱们今天也不谈了,其实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马上就会知道,为什么会造成春运这个东西,其实背后的东西更可怕,更需要中国去改变。我觉得在春节必须回家的这种刚性需求面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和机会差距过大所导致的中、长途的旅客相当多,所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为什么这么说?你想想看,广东富了,浙江富了,上海、北京都富了,你见过几个北京人在外打工的?这个时候由于贫富差距比较大,已经不能吸引它近处的人在这儿打工了,就都是远处的人到这儿来打工,因为贫富差距比较大。所以一到春节的时候,造成一种巨大的迁徙。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贫富差距没有这么大,四川的人可能在成都,可能在绵阳,可能在重庆这一带打工,运输压力就不会这么大,因为公路短途等就缓解了,这是一个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第二个是机会差距过大。举一个例子,干新闻的人,你总觉得要有一个特大的想法的话,你在广东干,在上海、在北京,可能就很好,其他的地方提供不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只要想干新闻的人就恨不得往这些地方扑,一到春节的时候,他们也要回家,又是中、长途的旅客。所以我觉得,贫富差距以及机会差距是春运期间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必然展现出来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看到有关部门只强调了,我们要快速建铁路、建高速公路,有一天就能够彻底缓解,我不乐观。我觉得社会必须均衡发展,机会均衡发展之后,才能解决春运之困,就是综合加在一起,所以我不乐观几年内就像铁道部说的,2012年就彻底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您最好别这么说,到时候还有人挤兑您。

白岩松在对“春运焦虑”这一现象的认识,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运输表层现象的谈论,而是深入到“春运”这一巨大社会迁徙现象的背后,分析引起春节大迁徙现象的本质原因,即贫富差距和机会差距,并以此作为他个人的核心论点。这在众多对春运的报道和评论中是独特的、新颖的,是独树一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