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18099500000051

第51章 艺术篇(15)

情景模拟法。对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其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感,通过学生课堂模拟表演的形式进行角色塑造,把文字内容模拟成可视、可感情景,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一位教师教学枟孔乙己枠时,对“排出了九文大钱”一段文字采用模拟情景法创设教学高潮:先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孔乙己的个性、地位,别人对他的态度及咸亨酒店独特的环境,仔细琢磨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心态和动作,然后请学生模拟排出九文大钱的场景。一位学生上台前,还和同桌耳语了几句。当他走近讲台时,同桌突然喊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看来他们是设计好了的)只见他向传来声音的方向投去鄙夷的一眼,又慢条斯理、抑扬顿挫地说:“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后手掌平展,手掌里躺着几枚硬币,又把掌一收,五指合拢,用拇指和食指一搓捻,再用拇指把一枚硬币按到讲台的台面上。这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演,孔乙己排钱的心理,鲁迅先生用字的精妙,学生全在这表演中悟而得之。(薛玉,钟英,2002 )

矛盾制造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中的矛盾,或有意制造矛盾,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的高潮。这种矛盾可以是认识上的冲突、新旧知识间的不协调、本来没有矛盾而因为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所人为制造的矛盾,利用这些矛盾设计教学,可以有效地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一位教师在教学枟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枠时,教师在分析讲解两者的辩证关系后,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由此掀起教学高潮。(1)多数同学遵守组织纪律性,这是普遍性;少数同学不遵守组织纪律,这是特殊性。此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整体包含着部分,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3)前面讲“矛盾的普遍性”含义,是从矛盾的普遍存在来讲的;这里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从矛盾的性质来讲的。两者是否矛盾?

探幽发微法。抓住教材的肯萦之处,探幽发微,全力以赴,直逼高潮,就能在课堂上掀起层层波澜。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必然有详略、主次之分。教学高潮应是教材内容的主体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一位教师在教学枟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枠时,在分析了“纳税人”的含义、“纳税人”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在学校读书,与纳税无关。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生动活泼的讨论,掀起了教学高潮,使学生懂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从纳税人的角度讲,中学生依法可以成为纳税人。(2)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中学生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关系。(3)从公民的角度讲,中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应具有“纳税人”意识,应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胡兴松,2002 )

游戏助兴法。把设计精当的游戏引入课堂,将单调的教学景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承受的、生动风趣的游戏方式,为学生营造和谐、风趣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育兴致,实现教学高潮。一位教师在教学英语数词时,采用“拍皮球”游戏形成教学高潮:(1)学生分两组坐在原位,合上眼,教师为两组打分。(2)教师拍皮球,学生默数教师拍了几下。假设教师拍了19 下。(3)教师突然停下,问一个学生:“What ’ s the number?”该学生应该答“Nineteen”。如果他答对了,该组得分,并由该学生接替教师拍球,游戏继续进行,如果他讲错了,就让别的学生纠正。(4)哪组学生得分多,就为胜者。(5)变化:教师拍球时可以在中间来个停顿。如先拍4 下,停一停,再拍3 下,接着问:“What ’ s the number?”学生应答“Seven”或“Four plus three is seven”。(6)作用:操练数词和加法运算句型。

内容延伸法。在课堂教学结课阶段,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开拓,重新掀起教学高潮,不仅有“余音绕梁”之妙,而且可以展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深感“天外有天”。只是这种延伸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在教学枟将相和枠时:在结束这节课前,我们开一个枟将相和枠人物的小小评论会(出示海报)。你用“我喜欢(谁),因为”这种句式说就可以了。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生3:我喜欢赵王,因为他器重人才。生4:我还是喜欢蔺相如,因为他热爱祖国一场激烈的评论,又掀起了高潮。(徐华良,2001 )

借诗说理法。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映证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诗歌融为一体,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教材内容,加深记忆,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从而把教学推入高潮。一位教师在教学“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时,引用了李白枟行路难枠中的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句道出了人生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但只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就能达到胜利的彼岸,相信前途是光明的,要求学生敢于正视现实,勇于克服困难。诗歌使高深复杂的政治理论简明化、通俗化,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领悟了新的知识,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故事推动法。学生都特别喜欢听教师讲故事,因为故事有情节、有具体形象的生活记录,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有时一个故事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如果运用得法,就能很好地为形成课堂教学高潮服务。一位教师在教学枟个人离不开社会枠时讲了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妄想世上的人都死了,就自己活着。可是后来一想,为了解决自己吃烧饼问题,得留一个做烧饼的;为了避免一个人生活寂寞,还得要一个妻子;为了穿衣服,还不得不把一个做衣服的也留下结果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也想到不得不在世界上留下很多人。全班同学全神贯注,耸耳细听。启发:任何一个人都是不能离开社会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由表及里法。有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和复杂,学生一下子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高潮。一位教师在教学枟债券和商业保险枠中的“债券与股票的异同”时,采取了由表及里的方法创设高潮:“债券”中的“债”是什么含义?(“债”就是欠别人的钱。“筹资者”就是“债务人”,“投资者”就是债权人。)“债券”中的“券”又是什么含义?(“券”是票据或作为凭证的纸片。)(债券体现的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债券与股票有何相同点?(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债券与股票有何不同点?(债券与股票在其性质、受益权、偿还方法等各方面的区别。)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从性质上说,它具有“债务性”;从受益权上说,它具有“安全性”;从偿还方法上说,它具有收益的“稳定性”。层层分析,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学生听得轻松,理解深刻,把教学逐步推向了高潮。

妙用媒体法。多媒体教学以其鲜艳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随着媒体信息的交替传播,学生的听课兴趣始终不减,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谓波澜四起,高潮不断。一位教师在教学枟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枠时,用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被列强占领的图片资料导入新课,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感情参与。接着银幕上放映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的片断,气势宏伟的场面,学生被感染了。然后,打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驻港部队是怎样组建起来的?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说明了什么?学生兴致盎然,讨论热烈,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接下来,再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片断,当悬挂着的英国米字旗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一情景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学生热情高涨,热烈讨论可谓波澜四起,高潮不断。(冯长明,2003 )

主题研讨法。教学设计要围绕核心问题即探讨的主题展开,其他环节应针对主题适当扩展,以进入课堂教学的高潮。主题研讨法的问题情境不是孤立的,为引入一个话题而设置一个情境,师生活动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学生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教学高潮自然推进。一位教师在教学“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主题时,由枟焦点访谈枠的素材提出问题,必须对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反贪污贿赂总局”的情境来分析问题,为什么能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最后由孟德斯鸠的话,“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来解决问题。这里需要教师将枟焦点访谈枠的素材、“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反贪污贿赂总局”的情境、孟德斯鸠的言论组成一组有机的探究材料组群。(于世华,2008 )

以景激情法。教学内容中的景色描写寄寓了深刻、浓烈的情感。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景色描写受到真情的感染,则可以体验到教学的高潮。教师“披文入情”,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情感对撞,以期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诗歌枟昔我往已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抓住“昔我往已,杨柳依依”中“杨柳”的意向,教师在缓缓地讲,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回荡着教师的声音时,学生眼神中流露出认真喜悦的神情,从学生真挚听取的眼神中,教师感受到课堂中静态的高潮。当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逐步深化,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领悟不断加深,课堂气氛也达到高潮。

迂回包抄法。这种方法专门是针对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与教师原来教学设计方案不协调的现象,采取迂回包抄的方法,另辟蹊径,适时生成新方案,适时适机地提出新问题,通过问题或急或缓地引爆课堂高潮。一位教师在教学枟邹忌讽齐王纳谏枠时,让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结果反应者寥寥。如何激趣,引发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随机拟了这样一副对联“邹忌讽谏,进行三比,深入三思,从而受弊而除弊”,“齐王纳谏,进行三赏,实现三变,于是四国皆朝齐”,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拟个横批。这个问题让学生一下有了兴趣,出现了大家争着各抒己见的热闹场面,什么“美中见真知”“多思多理”“谎言后的真相”等答案喷涌而出。紧接着在评联、赏联等一系列活动中,教师牢牢抓“三”进行迂回包抄的曲问,在“三比”“三变”“三思”“三赏”的渐进问题中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赏析。整个课堂随着问题调整变化,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进入最佳状态。

课堂竞赛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采用课堂竞赛的形式,引发学生竞争意识。课堂竞赛形式是多样化的,像书面竞赛,口头竞赛,个人抢答,小组团体计分,都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一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枟春枠时,一改以往限时背诵的做法,采用竞赛方法激励学生比赛熟读的速度与质量。试一试、比一比的形式将早读推向一个气氛热烈的高潮。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分小组各自阅读一幅图,并要求学生介绍“我是用什么方法来背诵这一段的”“我从这幅图中的描写收获了什么”的谈说式方法理解文章。因个人背诵的方法多样,每个人多有表现欲望,在分析的过程中,既解读了课文,又加强了背诵。课的最后,教师提出要求,赛个人、赛小组、赛集体,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能背诵下5幅图,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中背下的人数最多。最后的检测中,又采用小组接龙接诵背的形式,整个教学活动调动了全班学生参与的热情,形成个个争先的教学高潮。(宋迎,2010 )

促使形成课堂高潮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为教师个人的素养、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群体的差异等因素,其形式会变得更加个性化。像以己度人法、连环层进法、似曾相识法、比较异同法,等等,都可以取得预期的创设教学高潮的效果。

掌控课堂风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的生成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也由传统意义上的情景预设走向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充分地关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做到“临危不乱”,及时捕捉,正确引领,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