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辩中边论述记
17961500000011

第11章 辩得果品

前来境行并是修因因行既圆。次顺果道故。此第六明得果品。然则三乘位道并立果名。出世义局。不通摄世。显行因通得有为无为世及出世利乐果故。言得五果。五果随理如应准知。

论曰。已辩修位得果云何。

述曰。此品大文亦分三段。生正结释如上可知。此即初也。

论颂曰。器说为异熟至如次即五果。

述曰。此正解中。总有二颂。初明五果。后辩此余。此即初辩。于中上三句明修所得五果之体。第四句颂以体即名。以事即教。名宽体狭。事隐教彰。故以体事即其名教。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

述曰。释初句。此是由修有漏治得。若在凡位。及入圣已。修有漏治。所得器身。即通五蕴。皆说为器。如器受物。从喻为名。圣道器故。善业所招。体性无记。名为异熟。若修无漏治道所感既非无记。不名异熟。瑜伽五十一等说。□无漏力□□□业感殊胜果即无漏法虽非正因。缘助所招。亦名异熟。此果即通二性所感。以果殊胜。顺于善法。修胜善故名随顺。如往阿难及难陀等。若所得身非殊胜者。得障修善。如半择迦。

论曰。力谓由彼至成上品性。

述曰。释第二句。由是器果顺生善力。令诸善法性成上品。往善为因所得异熟既是殊胜。所顺生善展转增强故。此上善是异熟增上果。若望往善因亦是增上果。然有别释。前异熟果即通三性。若异熟生假名异熟。皆是先异之所引生。即通三性五蕴等法。此增上果唯取善法。前总后别。义有少异而体不殊。且望内法为增上果。不望外法。非外法无。无理遮故。此通有漏无漏二果。

论曰。爱乐谓先世至深生爱乐。

述曰。释第三句上之二字。因爱果乐因乐果爱。故所得果立爱乐名。此通有漏无漏二果。

论曰。增长谓现在至速得圆满。

述曰。释第三句中第三第四字。前世行今得果满。虽士用。以疏远故。今此不说。但说现因若假者名□夫因。唯有漏。若法名士用亦通无漏得。

论曰。净谓障断得永离系。

述曰。释第三句颂下第五字。此体无为唯无漏得。若有漏得非永离故。或所治净以断体故。或是能道净是无漏故。或果体净顺益理故。总立净名。

论曰。此五如次至五离系果。

述曰。释第四句颂。如前已述。不繁重举。然则十地二乘容得五果。若在佛地。唯除初一。无漏故。若假名者。佛亦有五。于理无遮。

论曰。复次颂曰至离胜上无上。

述曰。此第二段明余果处无别体。故置余言。以此别义体之余故。第一句颂显无别体。彰更重说。下之三句列十果名。

论曰。略说余果差别有十。

述曰。释初句颂。

论曰。且后后果至展转应知。

述曰。既无别体。即分位中。十八分位。以前为因。以后为果。展转相望。如理应知。或增上。或等流。或士用离系。以前圣道引后证无为故。

论曰。二最初果至出世间法。

述曰。十八分位中。第四分位。初得果故。

论曰。三数习果至谓无学位。

述曰。第三即第五分位。有所作故。第四即第六无所作。学无所作故。

论曰。五随顺果至说为障灭。

述曰。前四种果摄体已同。显别胜名故重立之。第五以前顺。第六初断障胜。

论曰。七离系果至烦恼系故。

述曰。有学数习离系。无学究竟离系。离系义殊故言如次。

论曰。八殊胜果至殊胜功德。

述曰。即前四中。后后究竟二果所摄。十八分位中。第七所摄。有胜神通等。别立余果中。

论曰。九有上果至余胜法故。

述曰。第九即前四中。后后最初数习三摄。第十亦后后究竟二摄。十八分位中。第八第九二位名。摄体更宽故。

论曰。此中所说至前四差别。

述曰。显此后六离前四无体。义殊胜故。更别立之。

论曰。如是诸果至即无量。

述曰。释外妨难。谓有难言。若随殊说。如十八位。应不唯十。或应无量。何故于此唯说十。为释此义故有此文。若更至随胜。更说无妨。

论曰。果总义者至释故。

述曰。即是第三总结文也。然旧论本前修治品及分位品皆无末结。于此品下方总结之。于义既不相顺。于文一何无次。既有得果之下方总结前。然依梵本亦有此说。今从义便及准相障。初之三品依好梵本品别结之。此中有二。初举后释。此总列举。

论曰。此中摄受者谓五果。

述曰。总结第一颂。由修治因所感得果故名摄受。摄属于己而领受之故名摄受。

论曰。差别者谓余果。

述曰。总结第二颂。前五果差别故。

论曰。宿习者至谓余四果。

述曰。别结初颂。异熟为依。方得余果。要先世业所感得。故名为宿。因果性异不同后四。后四既不同初。但前前因能引后后果。立后后名。

论曰。标者谓后后等至前四果故。

述曰。别结前十余果。四略名标。六广名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