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如在地上画图,
能算出星辰的度数。
庄晶·译
星都能认清,却看不透近在咫尺的情人的心灵。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障碍,乃是心的距离。阻碍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最大敌人,正是人心本身。
佛学实际上是有关心灵的智慧,学佛无非是认识和驯服自己的心性。对藏传佛教而言,心性更是佛法的中心,是内心的本质,世界的真理。所以,这首表面上看似抱怨“深心不可测”的诗歌,实际上是在劝谕人们修心、护念的重要。
实际上,当人们抱怨世风日下、人心叵测的时候,人们也在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人和事,从而也在加固自己的心理防线,阻碍自己更加清澈地认识到心性的本来面目。
离开了对心性的认识和把握,和情人的任何“欢会”,都如同饮用盐水止渴,其结果只能是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陷入循环往复的迷失,最后把自己的心境彻底搅乱。
人用五官感受苦乐,但实际上五官都受心的控制。当心清澈通透时,身体所感受到的各种苦难并不能影响我们的心境。但当心感到困惑迷失时,再美的情人也无法让人感到真正的快乐。所以,心是苦乐的根源,心的感受主宰着人。一切境相皆由心生。
如何才能令心态平静不落苦境呢?藏传佛教认为,那就要转变让别人为自己的快乐服务的贪念,发愿生利他心,面对痛苦而不沉溺,思想别人所受的苦,思想如何帮助和利益他人,这样“自我”就会消失,痛苦自然也就会减少。
美国一位教授曾作过研究,发现1520年以来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延续的只有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其余15个是宗教团体。为什么大学和宗教团体能够基业长青呢?因为它们都是有“良心”的机构。机构如此,人更是这样。所以,谁认清和把握心灵,谁就认清和把握了自己的未来。
13、 看破世间浮光掠影的享乐
仓央嘉措诗作之(55)
被中软玉似的人儿,
是我天真烂漫的情人。
你是否用假情假意,
要骗我少年的财宝?
于道泉·译
玉软香温被裹身,
动人怜处是天真。
疑他别有机权在,
巧为钱刀作笑颦。
曾缄·译
衾中眠软玉,
温柔实可人,
得毋卖假意,
赚我珠与银。
刘希武·译
锦被里温香软玉,
情人儿柔情蜜意。
莫不是巧使机关,
想骗我少年的东西?
庄晶·译
这首诗亦是典型的道歌,旨在劝诫人们看破世间浮光掠影的享乐,不要被表面的温柔情爱迷惑,而是要追寻真正永恒的幸福。
在藏传佛教看来,一个人最大的“财宝”是什么?是自己转世为人的“人身”,是人今生的宝贵时光和得道成佛的机会。但是,对于今生通过做人来实现成佛的目标来说,娇妻美妾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障碍,是“欺骗”人放弃更为宝贵的“财宝”的“冤家”。
佛曾经说:家庭是牢固的牢狱,妻子是最凶恶的敌人,没有比亲友最严厉的看守。这看似反家庭、反人伦的话语,其实是在告诫人们,如果没有对短暂“温柔”的舍弃,就不会得到更大的、终极解脱的“财宝”。
藏传佛教认为,俗世快乐肤浅而无常,但六道众生,唯有人能在痛苦中生出解脱的决心和智慧,悟道成佛,所以人身非常珍贵。一个人的出生之所以值得庆祝,是因为虽然生老病死本身都是苦,生是痛苦的根源,但一个人在世界上托生为人,也意味着有机会做出自利利他的伟大修行,只有人才有机会证悟得道,所以必须珍惜,不能深入宝山空手而归,白白浪费了一生的时光。父母的生育之恩,不是体现在让自己享乐上,而是体现在给了自己一个脱离轮回的机会上。
在温香暖玉的梦中,人会以为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有梦醒过来才知道原来一切只不过一场梦。同样,人往往容易相信地位啊、权力啊、金钱啊、美女啊都是实实在在的,但只有临死的时候才会知道,呀,原来那一切也都是一场梦啊。这个时候如果产生悔意,往往悔之晚矣。
14、 死亡不是结束
仓央嘉措诗作之(57)
白色的野鹤啊,
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
我不到远处去耽搁,
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
于道泉·译
跨鹤高飞意壮哉,
云霄一羽雪皑皑。
此行莫恨天涯远,
咫尺理塘归去来。
曾缄·译
求汝云间鹤,
借翼一高翔,
飞行不在远,
一度到理塘。
刘希武·译
洁白的仙鹤,
请把双翅借我。
不会远走高飞,
到理塘转转就回。
庄晶·译
这首诗历来被看作预言诗,是仓央嘉措暗示自己将来转世线索的。实际上,为历史所最终承认的第七世达赖喇嘛,也正是在这首诗所预言的理塘地区寻获的。
最早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的于道泉先生曾在“译者小引”中说:“据一位西藏人说,他乃是历代达赖喇嘛中博学者之一。当他被掳去的时候,在西藏几乎没有人疑惑他是假达赖了。甚至有人说他底(的)放荡的生活,乃是”游戏三昧“并未破戒。据一位西藏友人说,有一本《仓洋嘉错传》(《仓央嘉措传》)中有‘没有女子作伴(按:做伴),从来未曾睡过。虽有女子作伴,从来未有沾染’的话。有许多西藏人都信以为真。所以拉藏汗废了仓洋嘉错(仓央嘉措)立伊喜嘉错(益西嘉措)为达赖时,西藏人都十分反对。后来一听说达赖已在理塘转生,乃欢喜踊跃,以为仓央嘉措‘我也不到远处耽搁,到里塘(理塘)走一遭即回来’的话已应验了。”
藏传佛教的转世,是指一个生命在死亡后重新通过另外一个肉体开始一生。这些不断转世的生命,不是绝对的精神,而是具有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的五根俱全的隐形生命。在西藏,死亡不是结束,不是没有明天,因为还有来世,所以也还有希望。人们办丧事时不会过分悲伤,实际上也不能哭,更不能哭出声,因为人们相信眼泪像暴风雨,会吓到魂魄,妨碍转世。
在佛教中,菩萨是那些在自己证悟得道之后,发愿重新返回人间拯救众生的圣人。所以,在西藏所有帮助人类进步的伟人,西藏人听到他们的名字,就会把他们叫“菩萨”,认为他们为了解脱众生苦难来改善这个世界,是世人的导师或榜样。在西藏,人们特别把观音菩萨当作这块圣土的保护神,而达赖被普遍认为是观音的化身。观音菩萨既然发愿重回轮回拯救众生,在完成使命前是不会离开的。所以,尽管其寄居的肉体可以腐烂,但他只是回去“休息”一下,还会转世回来继续完成使命的。
当然,历代达赖喇嘛的转世,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其中前世达赖自己的预言,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15、 最细微的念头都孕育着它的后果
仓央嘉措诗作之(58)
死后地狱界中的,
法王有善恶业的镜子,
在这里虽没有准则,
在这里须要报应不爽,
让他们得胜啊!
于道泉·译
游地狱前,
阎王业镜正高悬。
一困阶下成禽日,
万鬼同声唱凯旋。
曾缄·译
死后到了地狱,
阎王有照“业”的镜子。
这里虽无报应,
那里却不差毫厘。
庄晶·译
佛教的基本教义即“因果报应”,这首诗并没有特别的地方,完全是对因果定律的阐释。但是值得重视的是,这首诗对我们准确完整地理解仓央嘉措是有重要价值的,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仓央嘉措诗歌并非简单的情歌,而往往是有着更多宗教教化内涵的“道歌”。仓央嘉措绝非坊间传闻中的浪子情僧,而是在修习过程中走过弯路但最终仍沿着佛法正途坚定前行的值得尊敬的活佛。
佛教的因果报应又叫“业因果报”,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而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佛家认为,我们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将产生相应的结果,即使是最细微的一个念头,都孕育着它的后果,犹如微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般。随着业因的善恶性质和分量,必定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类相应,绝不会有因无果、有果无因,也不会种善因得恶果、种恶因得善果。
在佛的世界中,佛其实并不是主宰,也不代表最高层次的权力,不掌握众生的命运,因为众生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与佛无关,佛只是“因果”这一根本规律的发现者和传授者。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对藏传佛教信徒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他们把今世当作很多世中的一个,所以对今生的物质追求不是很看重,而对今生的修为(因)和未来的终极目标(果)看得比较重,这就淡化了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无论如何只要自己用心修持,对未来总是怀有希望。他们很少会对成功有极端追求,也很少会对财富有极端追求,他们始终在内心深处有一个目标,不是对过去的沉迷,不是对此刻的斤斤计较,而是对未来幸福的终生追求。
因果报应甚至也影响到西藏人的医学观。藏医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因缘,既有身体原因也有精神原因。由于行为刺激脏器,所以脏器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常偷窃,提心吊胆,心、胆就容易出病变;容易暴怒的人,心脏就会出毛病。所以健康的心态也是治疗疾病的良药。
佛家认为,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一个果都有很多因,有的可以追溯到很远,但这一法则从未失灵。有的因甚至在当时就能“现报”。比如有人说了恶言做了恶事,马上就遭遇祸事,那是因为他们心中紧张发虚,就更加容易失去自控。因果不一定来自神灵发怒等某种神秘力量,而是因果这一宇宙基本规律自身作用的结果。
佛经有言:“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也就是说,业果不一定马上呈现果报,但只要有适当的外部条件,该来的总归会来。
16、 去拉萨吧,你会见到真正的自己
仓央嘉措诗作之(60)
印度东方的孔雀,
工布谷底的鹦鹉,
生地各各不同,
聚处在法轮拉萨。
于道泉·译
孔雀多生印度东,
娇鹦工布产偏丰。
二禽相去当千里,
同在拉萨一市中。
曾缄·译
印度有孔雀,
工布出鹦鹉,
本来异地生,
拉萨同聚处。
刘希武·译
“生地各各不同,聚处在法轮拉萨”,仓央嘉措在这首诗里展示了佛法的广大,劝谕人们齐心向佛,把追求终极解脱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和意义。
由此,仓央嘉措再次展示了他作为佛教法王的神圣使命,他年轻的心既为爱情而歌,更为佛法而歌。只不过,在短暂的经历为爱癫狂的阶段之后,佛法最终成为他更为长久的、终生的追求。
在佛眼里,众生都是可怜悯者和可救度者,并不存在善人与恶人的分别,只有业障轻重不同之分。今世的善人前生也许做过恶人,今世的恶人前世不一定就没做过很大的善事。所以,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忘记了本来面目,性识不定,随业流转,但是本性都是好的,只不过一时的迷惑一时的颠倒而已。所以,到拉萨去吧,去朝圣吧,当你见到佛时,你就会见到真正的自己。
17、 走出内心的挣扎
仓央嘉措诗作之(62)
柳树爱上了小鸟,
小鸟爱上了柳树。
若两人爱情和谐,
鹰即无隙可乘。
于道泉·译
鸟对垂杨似有情,
垂杨亦爱鸟轻盈。
若叫树鸟长如此,
何隙苍鹰那得撄。
曾缄·译
小鸟恋垂杨,
垂杨亲小鸟,
但愿两相谐,
苍鹰何足道。
刘希武·译
柳树爱上了小鸟,
小鸟对柳树倾心。
只要情投意合,
鹞鹰也无机可乘。
庄晶·译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言及了爱与情,但实际上明眼人一眼即能看出这只不过是一个通俗易懂的寓言,比喻只要信仰笃诚,心志坚定,一切外来诱惑都不足以让人迷失方向,一切邪魔外道都不足以构成障碍。
这既可以看作法王对世人的劝诫,也可以当作仓央嘉措是对自己的警勉和鼓励,以引导自己走出内心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