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懂管理先要懂心理(MBook随身读)
1784000000009

第9章 激励心理——用“薪”不如用“心”(3)

C.麦卡米克一上任,就立即向全体员工宣布了一项同他的前任截然相反的措施:“从本月开始,所有员工的薪水增加一成,工作时间适当缩短。大家都知道,我们企业生死存亡的重任就落在诸位的肩上,希望我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几天前还要减薪一半,如今反而加薪一成,劳动时间还要缩短,员工们顿时呆了,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面面相觑的员工在确定了这个通知是真的后,转而对C.麦卡米克的新政表示由衷的感谢。

就这样,全公司上下士气大振,齐心协力,一年内就扭亏为盈。

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因素太多了,这些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险。众所周知,企业发展遇到风险是正常的,在风险中失败的很多,成功的也随处可见。在竞争的过程中,成败都是一时的事情,不管怎么样都有经验可以吸取,这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旅行者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博豪蒙说:“我总是相信,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危机,你要想办法制造一个危机,因为你需要一个激励点来集中每一个员工的注意力。”

员工也怕失业,所以有一些公司就采用了辞退员工的“威胁法”,要让每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从而对每一个员工形成一种有力的约束力。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因为人人都不想失去已有的东西,如果通过一些简单的事情就能做到,那么为何不做呢?

一个主动超越自我、淘汰自我的人一定是一个充满危机感意识的人,这种危机感意识成为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相反,一个骄傲自满的人一定是一个很少有危机感意识的人,这样的人只会故步自封,一生也很难有大的作为。

管/理/心/得

用危机意识帮助员工成长。很多时候,一些有求稳心理的员工会在一个位置或水平上停止不前,这时候他们可以轻松地驾驭眼下的局面,他们也很享受安稳的状态。但是这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和员工都是需要不断进步的。

7、 惩罚与激励并重,张弛有道

激励和惩罚都是企业管理员工的有效方法,但是究竟是以激励为主还是以惩罚为主呢?这是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经常遇到的难题。激励是对员工行为的肯定,是正强化;惩罚是对员工行为的否定,是负强化。

在日常管理中往往是激励和惩罚并用的,努力做到赏罚分明。但是有的管理者只善于激励,不善于惩罚。员工犯下错误时,受到惩罚是应该的。惩罚的目的是让员工认识错误。惩罚的最高境界在于让受罚者心存感激,并加倍努力工作。

如何使惩罚转为激励,变惩罚为鼓舞,让员工在接受惩罚时怀着感激之情,进而达到激励的目的,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应努力做到的。

法国19世纪伟大的教育学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尔》中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孩子打碎了窗户上的玻璃,他的父母却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让他住在那个房间,让他尝了一晚寒冷的滋味。自从有了那一晚的体会,孩子就不再那么淘气了。因为他知道如果打碎玻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这种惩罚我们可以叫它“温柔的惩罚”。

在日常工作中,人人都难免犯错误。而且员工一旦犯了错误就要受严惩,似乎管理者一致认为不惩罚就不能显示威严,不惩罚就不能体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不惩罚就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要知道,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批评、检讨、处分、经济制裁、法律制裁等。事实上,这些惩罚只能让员工服从,却无法让员工敬业,而且往往会造成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对立。

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来激励员工呢?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企业管理者在处置犯错误的员工时,不妨学学卢梭笔下的那位家长,来一点儿“温柔的惩罚”,也许收效会更大。

在大多数管理者的眼里,奖惩机制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奖励是正面的激励,但惩罚就不一样了。很多企业在对待员工违纪的问题上,就是采取惩罚的方式。通过严惩来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制度的约束下工作,其效果不是最好的。惩罚犯下过错的员工,要坚持公正诚恳的态度,要运用“温柔”政策让员工觉得被惩罚也是“事出有因”,确实理该受到惩罚。要让员工觉得上级的批评是真的为他好,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文明而不失严厉的批评如春风化雨,能入耳入心,能让员工虚心接受批评并吸取教训。

美国一家炸薯条的制造工厂对“坏分子”的处理是:处分,但不惩罚。这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起初,这家工厂有210名员工,由于管理不当,竟然出现了9个月之内有58名员工因违纪而遭解雇的现象。尽管该厂的总经理不断地对他们进行书面警告、无薪停职、解雇等惩罚措施,但员工的违规行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演越烈。总经理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可以想象,厂里的工人对该厂制度是何等的不满和憎恶,甚至有人伺机进行报复。有名“机灵”的工人想了个坏主意,一天,他偷偷地把一盒炸薯条从生产和包装区运转的传送带上拿下,用一支粗头笔在上面写了些下流话,又悄悄地放回原处,这一行为竟然没有被任何人发现。

结果,那盒“遭殃”的炸薯条被卖到了客户手中,客户在购买的炸薯条盒上发现那些肉麻的情话后大为恼怒。于是,客户便向该厂投诉。

那名工人用独特的手段报复总经理的“丑闻”很快在广大员工中传开。形势更为严峻的是,其他工人也纷纷效仿以表示心中的不满,最终导致客户的投诉信越来越多。

后来,总经理采取更多的处分措施来制裁这些捣蛋员工。处分非但没有解决问题,提高绩效,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破坏。显然,这种传统的严厉惩罚已经失效了。再后来,工厂总经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改变策略,制订了一种新体制——非惩罚性处分。

这种新体制不使用严惩手段,而是向工人表明:每个工人即便是“捣蛋分子”,也是成熟、负责、可信任的成年人。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新流程取消了传统的警告、训斥、无薪停职,还取消了解雇,取而代之的是大胆的“带薪停职处分”,即通知员工第二天将被停职,他必须在停职日结束时回来作出决定:要么解决当前问题并郑重承诺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令人满意的表现,要么就另谋出路。为了表示诚意,公司承担那天的工资。当然,如果一旦决定留下来,那么再次犯错就会被解雇。

实际上,总经理希望看到员工愿意改正并留下来好好工作。很快,“带薪停职处分”这一措施扭转了当前的恶劣局面。一年后,该厂的解雇人数从58人降到了19人;第二年,仅有2名员工被解雇。员工不满、报复的现象彻底消失了,客户的投诉也随之大大降低。真是治病又救人!这种“非惩罚性处分”让惩罚变成了一种激励,同时,从规定上看,也算是一种温柔的惩罚。

这一招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竞相效仿。如GTE公司的电话运营部门施行“非惩罚性处分”体制一年后,员工投诉案件下降了63%,处分方面的投诉案件下降了86%。

可以说,传统的严厉惩罚体制就是用“暴力”来制裁违纪或犯错的人,不仅难以让员工服从,还加剧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敌对情绪,可谓惩前不毖后。而“温柔的惩罚”则是让员工心服又口服。

惩罚不是目的,严厉的惩罚更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那么,管理者就要采用更人性化的手段来处理犯错员工,以达到激励的最佳效果。

处罚方法不当很可能会让员工产生逆反情绪,只有让员工自己认识到错误,才能起到处罚的效果,否则,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盲目处罚就会起反作用。“得人心者得天下”,处罚时,不仅要留住人,更要留住心。

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就在于化一切被动因素为积极因素,把批评和惩罚变成激励,这样的解决方法实际上就是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化问题为机遇、化失败为成功的一种好方法。

管/理/心/得

一视同仁,制度不可被特例破坏。无论是怎样的惩罚——严厉的还是温柔的——管理者都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因为任何特殊情况或特例而破坏制度的公平性。

8、 最让人心动的激励是赞美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道:“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人赞美和尊重。”赞美,即为称赞,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喜爱之意。赞美不仅能使人的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更能让人感到愉悦和鼓舞,从而会对赞美者产生亲切感。

因此,喜欢听赞美就似乎成为了人的一种天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别人的认同,哪怕这种渴望在别人看来似乎有点儿虚荣的成分。赞美,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有效而且不可思议的力量!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能打倒6只瓶的水平。A教练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6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就很受鼓舞,心里有一种满足感,并且想下次一定要把剩下的4只也打倒。

B教练则对他的队员说:“你看你都练了好几天了,还有4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难受,心想,不过才几天,怎么就能都打倒呢。队员心里不服气,对练习也失去了兴趣。

结果A教练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B教练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