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一帝李世民
1782300000062

第62章 一统边疆(3)

秦叔宝原是隋将来护儿的部将,后降李密,深得重用,擢升为骠骑将军。李密失败后归顺王世充,因看不惯王世充的骄横,不久与程知节等人一道投唐,被李渊安置在李世民帐下。尔后追随李世民征战沙场,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玄武门之变,同样冲杀在前,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只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身体一直为疾病纠缠,很少正常上朝,李世民对此非常理解,对人说:

“左武卫大将军戎马一身,所经二百余阵,从来冲锋在前,屡中重疮。其疾如是,皆为唐而至于此,朕只望其康复尔。”如今李世民见秦叔宝已然逝去,走到他身旁,静望了一会,说:

“大丈夫不能战死沙场,凯歌中含笑而死,幸事也!”言毕,令人将秦叔宝遗体送回其府,择日安葬。

李渊走进李世民身旁,轻声说道:“秦将军年纪轻轻,就这么走了,老父恐怕也不会呆得太久。”李世民听了,心中大动,回宫途中,想起前不久魏征说过的话,不该让太上皇住得太窄。立即唤来工部侍郎,吩咐他在皇宫的东北面为李渊建造一座大明宫,使他能更快乐地安度晚年。

只可惜,正在大明宫施工期间,李渊一病不起,于贞观九年阴历五月,驾鹤西去,享年七十岁。大臣们议请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为高祖。李渊临死时,要求薄葬自己,李世民为心中对父皇的那点欠疚,为表自己的孝道,决定厚葬。

结果,李世民仿效光武帝刘秀的原陵,造六丈高,名为献陵,安葬了李渊,此为后话。

16

突厥颉利可汗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部落的薛延陀人,除少部分奔往西域,大部降了唐朝。对这十多万突厥人如何安置,李世民想了一夜还没作出最后决定。李世民母系这一边,几代人都是少数民族的血统,其祖母独孤氏为正宗的鲜卑人,爱妻长孙氏的祖先是北魏拓拔氏。因为这一缘故,加上他豁达的心胸,在李世民的心里,根本没有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他虽然恨了突厥多年,但俘获了颉利之后,却也不忍心杀之,对颉利原来的臣民安置问题,他决定召集朝臣商议商议。

象往常一样,大凡心里有事要议,李世民总是准时地来到大殿。因为昨日已下了通知,他的大臣们,许多都早早地在大殿外候着。李世民当庭宣布议题后,大臣们立即争相发言,多数人认为:北方游牧民族,从来就是中原隐患,他们不事稼农,只知掠杀,而今既降,就该将其迁至黄河以南,分散杂居到各个州县。这样,一可乱其原部落组织和结构,二可引导他们耕种纺织。时过境迁,就可以将这些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改变成易于制服的内地居民。

针对这多数人的这种看法,少数人针锋相对地提出:北方游牧民族,弱则请服,强则生乱,自古而然,本性如是。若将他们迁往内地,迟早必生动乱。为防患于未然,应趁此将他们远远地驱赶到莽莽荒原,远离内地,以绝后患。

李世民听罢两种意见,心里都不以为然,以目去视房玄龄,却见他表情木然,再去看魏征,见他摇摇头表示再无什么更好的意见。心中由不得十分失落,低头有好些时候,不出一言。

“臣有个不同的想法。”长孙无忌突然说。

李世民听了,一下子抬起头来,满怀希望地盯着无忌,催促说:“请司空明言。”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从小跟李世民一道玩耍,俩人一直非常投缘。李世民初登大宝,就曾任无忌为宰相,执掌朝政。长孙皇后知道后,对李世民说:

“臣妾已被立为皇后,长孙家族,尊贵已极。而今兄长又为当朝宰相,执掌朝政。臣妾担心,如此以往,朝中贤德之臣,很难一展个人所长。前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因此,臣妾请皇上收回成命,不要让妾的亲哥哥当宰相。这样,朝中贤臣,可展个人所长;妾的亲哥哥,还是国家的栋梁,无论有何事情,他都会全力以赴。”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觉得有理,又去征求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便免了长孙无忌的宰相之职,封他为司空。司空虽是一品,地位高于宰相,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正因为如此,每每廷议,长孙无忌总是最后一个发言。听了李世民的催问,长孙无忌缓缓地开口说:

“依臣之见,最好的办法是将投降的突厥人迁往河套。这里气候好于漠北,水茂草丰,可以使他们继续过以往的游牧生活,保全他们原有的部落,维持他们原来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比原来更好,又可以充实大唐河套的空虚之地。以德报德,人之常情,游牧民族,更是如此,大唐如此善待他们,其心必向我大唐。这么一来,就会大大地加强大唐王朝的边防力量。更何况,天子之德,如天覆地载,无一有漏。而今突厥既已归降,就是我大唐王朝子民,其如此穷困潦倒,我们应该格外施恩。只有这样,大唐恩威,方可布泽天下。”

李世民听了,击掌而起,大声说:

“司空所言,正合朕意。自古以来,都是贵汉人而贱少数民族,只要朕能象爱汉人一样爱他们,他们定会象汉人一样视朕为父母。中华大地,各族相亲,定会空前繁荣!”

在安置投降的突厥人的问题上,李世民力排众议,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从这以后,朝廷中少数族官员越来越多,五品以上,竟有有一百多人,差不多占了朝臣的一半,而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少数族,将近万户之多。这是后话。

就在李世民安置了突厥降众不久,周边很多民族纷纷争相传颂李世民对少数民族的恩德,西北各族领袖纷纷归附。为表他们对李世民的爱戴和拥护,到年底,大家共同上书,请求为李世民上尊号“天可汗”(意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从此以后,西北各族对于大唐所下诏书,皆认“天可汗”的印玺。这也是后话。

170、

从太极殿回到后宫,李世民特别的高兴,因为他刚刚第一次使用了“天可汗”的玉玺。长孙皇后第一次误解了皇上,还当他是因为嫁女。

长孙皇后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如今转眼二十年过去,先后给李世民生了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女儿就长乐公主一人。这长乐公主,不但聪慧仁爱,且又长于他夫妻都喜欢的书画,由此深得他们的宠爱。长乐公主今年正是豆蔻年华,在夫妻俩精心挑选之后,让她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前。日子已经定下来,现在该安排嫁妆。

“皇上以为,长乐的嫁妆?”长孙皇后微笑地问李世民。

“长乐,让长乐来见朕!”好事多多,李世民心里高兴,想见见自己的女儿。不一会,长乐公主轻盈地象只蝴蝶,飘然而到李世民跟前。

“父皇!”她动情地呼唤着,因为已经知道自己就要出嫁,声音里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

“来,到朕的身边来,让朕好好地看看你。”长乐依着在她父皇的肩上,目光里充满幸福。李世民轻抚女儿娇美鲜嫩的脸蛋,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长乐如果不嫁,该多好啊!”

“父皇真这么想,女儿就不嫁了,永远不嫁。”

“这,怎么能行,朕想念女儿,更希望女儿幸福啊?”

“父皇!”

“长乐!”

长孙皇后见父女俩动了真情,一时感动,竟然眼圈都红了。轻轻地唉着:

“皇上!女儿!”

李世民一看长孙皇后红了眼圈,不由心中一动,大声说:“遇上好事,你们母女……哈哈!”笑过之后,他对长乐公主说:“你去吧,朕有大事要与你母后商议。”

“什么大事?”长乐公主依依不舍地走后,长孙皇后问。

“长乐的嫁妆。”李世民说:“朕看,就比长公主多一倍吧!”

长公主是李世民的亲妹妹,按礼,其嫁妆应该比长乐公主多出一倍才是,正因为如此,长孙皇后听了,问询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李世民的脸上,分明是在说:“这是不是太多了。”

“就这么办吧!”李世民说。

魏征向来以消息灵通著称,这回也不另外。与皇后谈妥女儿嫁妆的事,李世民来到书房,一页书还没读完,就有魏征求见。行过君臣之礼后,魏征正要说话,长孙皇后又来,见魏征似有事要禀,稍待即欲避之,魏征见了,拜于长孙皇后面前说:

“臣有事欲禀皇上,亦欲禀皇后,不知能否?”

“侍中有话,尽管说就是。”长孙皇后说。

“臣闻言长乐公主将嫁,特此恭贺。”魏征说:“只是同时也认为,长乐公主的嫁妆,不宜超出长公主半分。”

长孙皇后听了,不由一惊,抬头去看皇上。李世民听了,心里也颇为恼火,威严的目光,将魏征罩住,冷冷地问道:“魏侍中,这种事……”

“臣有言敢问皇上。”魏征坦然地迎着李世民的目光说:“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你说呢?”

“臣以为,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

李世民看着魏征,良久,说道:“侍中暂回,长乐嫁妆,朕与皇后再议。”

魏征告辞出去,长孙氏走到李世民面前,深有感触地说:“臣妾从来只闻魏征敢于直谏,今日幸得亲耳所闻,真为皇上高兴万分,能有如此正直的忠谏之臣,实在是陛下的最大幸运,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幸运归幸运,只是长乐的嫁妆,不得已又要减半了。”李世民苦笑着摇摇头。正在这时候,中书侍郎岑文本,送来宰相的辞职书。李世民展卷一看,原来是李靖以足疾为由,请求辞去宰相一职,其言词恳切,令人感动。李世民何等精明,一看便知其心意,对岑文本说:

“尔去转告李靖,朕以为他这是识大体之举,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贤智,莫相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朕对其此举,深足可嘉,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特颁诏书,对李靖加授特进,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特赐李靖一条灵寿杖,以帮助他疗养足疾。还当朝宣布:李靖足疾稍好时,每二三日,可到中书、门下、平章,参与政事。

可惜李靖刚休息了不到两个月,还没来得及到中书、门下、平章去看一看,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年逾花甲的老将军李靖,听到又有吐谷浑来犯,顿时心中气愤,不顾足疾的不便,也不管年事已高,去见了宰相房玄龄,请求挂帅,远征吐谷浑。

17

李世民生擒了草原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颉利,正高兴时,竟传来吐谷浑可汗伏允侵犯凉州的消息。他心中大怒,决定予以迎头痛击,一举灭了吐谷浑。

吐谷浑也是中国境内一个很有些历史少数民族。唐初建时,曾派李安远“使于吐谷浑,与敦和好,与内中互市。”经这么些年来的发展,吐谷浑渐趋强大,今见突厥已亡,没了后顿之优,不免头脑发热,进犯凉州,拘留了唐朝鸿胪丞赵德楷。在决心灭了吐谷浑时,李世民又想到了曾建奇功的李靖。

“可他已因足疾在家,让侯君集去罢?虽说忠勇可佳,只是在大的战略上,尚有不足。这当如何是好?”李世民正在心中嘀咕,房玄龄与李靖一起来了。

“老臣请命将往。”李靖开门见山。

李世民听了,喜出望外,看看房玄龄,只见他在频频点头。

“真辛苦老宰相了,朕就令你为大元帅,令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一由宰相指挥,前往反击吐谷浑。”

李靖领旨谢恩。

正是严冬时节,花甲已过的李靖,领了八万铁骑,奔赴满眼黄沙漠漠的北国寒天。霜鞭、雪拳还有风剑,无情地扫荡着这只部队。他们在老宰相的亲自率领下,还是义无反顾地一直勇往直前。走过了严寒的冬,击没了霜鞭、击粹了雪拳,击退了风剑。一路踏霜破血,风餐露宿地,在翌年闰四月,到达了库山。李靖令李道宗首先开战。李道宗首战告捷,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于库山。

伏允初败,往西而北,心中不甘,恶狠狠地下令:“烧光野草,绝唐军草料,困死他们。”

面对广袤的焦原,诸多将帅深感不安。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战马无食自弱,何以长途追击?侯君集闻之,淡然一笑说:“吐谷浑已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

李靖听了,眼睛一亮,立即下令:元帅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兵分两路,齐追突厥败逃之兵,务必一举而灭之。

伏允可汗在两路大军的勇猛追击下,一路北逃,最后逃到碛中时,仅有一千多骑兵,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久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

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再次平定了吐谷浑,向京师告捷。李世民亲自出殿迎接李靖,并设宴庆祝李靖凯旋归来。没想到,就在第二天,李世民收到状告李靖的折子,打开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利州刺史高甑生、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等,告李靖谋反。李世民虽是不信,还是即刻派人彻查此事。查出的结果竟然是,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总管时,因未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受到李靖责备,由此怀恨在心,回到长安,串通唐奉义等,诬告李靖。李世民知道真象后大怒,即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

经此事之后,李靖称足疾在家,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不久,李靖以功进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又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自征伐高丽,把李靖召入阁内,对他说:“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唯高丽未服,亦有意乎?”李靖此时已逾七旬,还染病在身,闻说要征高丽,便说:“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李世民听后,感动不已,念及李靖年岁确实已老,终是没让他出征高丽。没了吐谷浑伏允可汗之后,李靖虽不再领兵出征,却在家里撰写他的军事著作,历经十余年,写出了《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可惜大都失传,后人编辑了《唐李世民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这是后话。

李世民征服吐谷浑后,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为统一西域打好了基础;紧接着,令侯君集等领兵平定了高昌、焉耆、龟兹,畅通了西域交通“丝绸之路”。到贞观十二年,唐王朝以是疆域空前辽阔的国家,其版图:“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

在这广袤空前的神州大地上,李世民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皇帝,还不到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