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17792700000039

第39章 中外著名文学家(10)

3.屠格涅夫:真正的语言艺术家

屠格涅夫(1818~1883),全名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重要作家。特写集《猎人笔记》(1847~1852)是其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包括25个短篇,表现俄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才华,描写他们贫困屈辱、备受摧残的境况,贯穿了反对农奴制度的思想。50年代,屠格涅夫集中反映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探讨“多余人”的思想性格和历史作用。长篇小说《罗亭》(1856)肯定了贵旅青年罗亭不满现实、热爱自由和热情宣传启蒙思想的进步作用,又揭示了他崇尚空淡、脱离实际、无力行动的悲剧。《贵族之家》(1859)再次塑造了拉夫列茨基这一“多余人”形象,表明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川的消失和贵族阶级的没落。60年代,俄国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屠格涅夫转而描写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形象,长篇小说《前夜》(1860)刻画了英沙罗夫、叶琳娜这些为民族利益勇于献身的理想人物;《父与子》(1860~1861)描写了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民主主义者巴扎罗夫的形象,显示了“民主主义对贵族的胜利”。但是,由于屠格涅夫本人的贵族自由主义思想,作品也显示出严重的思想局限。在此期间他终于脱离了革命民主主义阵营,此后他政治立场更趋保守,长篇小说《烟》(1867)、《处女地》(1877)表现出他思想的低落。

屠格涅夫的作品简练、紧凑,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善于将对大自然的描写与人物情绪的刻画融为一体,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屠格涅夫是真正的语言艺术家,对俄罗斯语言规范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味,他的忧郁的气质,又使作品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屠格涅夫是一个卓越的、举世闻名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4.陀思妥耶夫斯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全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重要作家。1846年发表中篇小说《穷人》,描写彼得堡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高尚感情,在文坛成名。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罪恶,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寄予深切同情。

长篇小说《罪与罚》(1866)是其代表作,描写贫穷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精神极度痛苦,受到妓女索菲亚受难赎罪思想的感化而自首,获得“新生”。小说揭露城市平民阶层的悲惨生活境况,并剖析了拉斯柯尼科夫的变态心理和病态性格,但宣扬“顺从、容忍、宽恕”的宗教“博爱”精神。

60年代末和70年代,还创作了《白痴》(1869)、《群魔》(1871)等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1880)是他最后的重要作品,描绘了贵族地主卡拉玛佐夫一家成员贪婪荒淫、尔虞我诈的罪恶生活,但又鼓吹宗教信仰和顺从宽恕的原则。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揭露贵族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对小人物,尤其是市民阶层的悲惨生活深感同情,但又向宗教、道德寻找出路,宣扬顺从、忍耐、宽恕。在艺术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进行深刻的心理描写,尤其长于剖析矛盾分裂的心理;他的小说还具有情节集中、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情感强烈的特色。

5.车尔尼雪夫斯基:杰出的革命作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全名尼克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9世纪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理论家和作家。在大学期间受到革命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50年代形成了革命世界观。1854至1862年问主持《现代人》杂志,并发表了美学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又译《生活与美学》),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肯定“美”和艺术的客观性,要求艺术再现现实和说明生活,并指出“美”的观念受社会条件和阶级观念的制约,强调“艺术应当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发挥改造现实的作用。此外,还发表了《果戈理时期的俄国学概观》(1855~1856)、《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1860)、《资产和劳动》(1860)等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哲学、政治经济学论著。

1862年被沙皇政府逮捕,在狱中写出了长篇小说《怎么办?》(1863)、《序幕》(1865~1868)等。《怎么办?》是一部洋溢着革命精神的杰作,塑造了一系列革命民主主义“新人”形象,宣传革命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观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号召人民用革命手段来推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并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的理想社会。他在监狱、劳役和流放中度过了27年,1889年获释,同年逝世。

6.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托尔斯泰(1828~1910),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大学时代受到卢梭等人的启蒙思想影响,逐渐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阶级产生不满,探索个人精神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50年代创作自传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和《青年》(1857),揭露贵族阶级的虚伪自私及其对人的恶劣影响,同时又宣扬“道德的自我完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的主人公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从“博爱”出发实行改良而终于失败,反映了地主和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特写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根据作者的战争经历写成,揭露贵族军官的腐败,赞扬士兵的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短篇小说《琉森》(1857)是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批判的重要作品,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作简单的全盘否定,并把问题归结到精神和道德。中篇小说《哥萨克》(1866)描写贵族青年奥列宁追求自由纯朴的山民生活而最终失败的故事,反映了贵族“平民化”的思想一卜述早期创作反映出托尔斯泰对寄生、腐朽的贵族阶级不满和对资本主义的憎恶,以及对解决社会矛盾途径的思考和探索,但他仍从贵族阶级立场出发幻想自上而下的改良,寄希望于精神道德的改善。

60年代围绕农奴制问题,俄国社会矛盾激化,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也随之加深。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3~1869)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描绘了前后15年间俄国历史的广阔画面,表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历史作用,揭露和谴责了宫廷官僚和上层贵族的腐败堕落。但是托尔斯泰并未完全否定整个贵族阶级,小说对庄园贵族予以美化,宣扬博爱精神和宗法制农民的宿命思想,与当时革命民主派的立场是对立的。《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反映了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崛起、封建宗法制经济日趋崩溃的历史变化,并通过安娜对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追求及其悲剧,暴露和谴责了腐朽的贵族社会及其虚伪道德。不过,托尔斯泰又从宗教和宗法伦理观念谴责安娜,并通过列文的精神探索宦扬“博爱”和“善”的宗教教义及“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原则,反映了他在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矛盾。

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激烈阶级斗争形势下,托尔斯泰终于抛弃了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观点上来。后期代表作《复活》(1889~1899)通过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并抛弃农奴少女玛丝诺娃,后来忏悔赎罪,求得精神“复活”的故事,有力地批判了俄国的黑暗现实,无情地揭露了沙俄贵族阶级专制制度、官办教会和土地私有制的罪恶,同时又鼓吹“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宣扬“宽恕”、“博爱”的宗教教义。托尔斯泰后期世界观的这种矛盾,反映了俄国宗法制农民思想观点的固有矛盾。他们一方面由于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长期压迫,对警察式的专制国家,官办教会和土地私有制度“积下了无数的仇恨,愤怒和拼命的决心”;另一方面,由于宗法制小私有者的立场和旧制度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进行坚决的斗争,而是“用很不自觉的、宗法式的、宗教狂的态度”,甚至用祈祷和哭泣来对待社会问题。托尔斯泰表达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革命快要到来时的思想和情绪,反映了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切强有力的方面”,也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7.契诃夫: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

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一位与法国作家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中国学生对他的了解大多是从中学课本中的《变色龙》和《套中人》(又译《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开始的。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出生在一个杂货老板家,他从小生活困苦,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和求学。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与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丰富了他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还是在入学的第二年,他便开始用安多沙·契洪特等笔名在一些幽默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在20多年的创作活动中共写了400多篇中、短篇小说,10多个剧本,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

契诃夫的小说内容丰富,其代表作有揭露统治阶级奴才的暴戾无耻的《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反映小市民庸俗与丑恶的《匿名者的故事》、《跳来跳去的女人》等。《哀伤》、《苦恼》、《万卡》等作品真切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剧命运;而《没意思的故事》、《套中人》等则深刻地揭示出了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向往新生的内心世界。

作为俄国19世纪末最后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契诃夫以对“小人物”命运空前的关注,以对沙皇制度的专横和虚伪的无情揭露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同时,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戏剧改革家,他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与他的小说一样表面上并无离奇之处,大都讲述很普通的生活故事,然而细细品味,作品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人物的对白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樱桃园》发出了年轻的俄罗斯的声音:“永别了,旧生活!”“你好,新生活!”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

契诃夫的作品在欧美许多国家有广泛的影响。契诃夫逝世不久,他的作品便被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剧本《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1925年先后由文学家郑振铎、曹靖华译成中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经常上演契诃夫的作品。现在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都有中文译本。

8.高尔基:革命主义作家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文学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抗沙皇政府的黑暗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在这样的形势下,彼得堡的《生活》杂志刊出了一篇高尔基的短篇散文《海燕之歌》。

文章用寓言的形式和象征手法描绘了暴风雨来临的情景,在苍茫的大海上,风吼、雷鸣、乌云不断地聚积着,闪电像火蛇一样在空中乱窜。一只海燕勇敢地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了革命者的共鸣,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今高尔基市)一个木工家庭。10岁走向“人间”,做过学徒、跑堂、搬运工、面包师。1884年到喀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892年以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曾两次徒步漫游俄罗斯,加深了对俄国社会生活的认识,也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后因参加革命活动而几次被捕。1905年至1907年投身于俄国革命,与列宁会面,思想受到很大影响。

后侨居国外。十月革命以后参加和主持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1934年当选为前苏联作家协会主席。1936年6月18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