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17792700000024

第24章 中外文学名著(9)

41.《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的巨著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路遥生于1949年,陕西清涧县人。其作品《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拍成电影。代表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历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主席。1992年11月27日,路遥因患肝硬化不幸英年早逝。

这部书共三卷,有一百多万字。作者通过复杂的现实生活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的形象。在该书中,作者表现出人生的自尊、自强和自信。也表现了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洪流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平凡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它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体现了路遥一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

1975年的黄土高原,到处还是一片贫瘠的景象。农村学生孙少平常常咀嚼着贫困带给自己的自卑和痛苦。由于同病相怜,他和班上最贫穷的女生郝红梅的关系密切起来,但不久,红梅疏远了少平,原来她被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班长顾养民吸引住了。少平的好友金波带人狠狠揍了顾养民一顿。

这之后不久,少平又认识了学识广博的田晓霞并深受其益,田晓霞读书很多,思想活跃。她还经常借《参考消息》等报刊给少平阅读,使少平能用比较广阔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高中毕业后,少平和村大队书记田福堂的儿子润生一起成为双水村学校的民办教师。这时的少平,思想深处既摆脱不了农村的影响,又不愿受农村的局限,铸成了一种混合型的精神气质。

孙少平的精神气质与他的大哥孙少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的大哥孙少安当年由于家庭的贫穷,毅然放弃了学业,当上了社员们的队长。他总想在农村推行他的改革计划,然而却被严行禁止。少安与大队书记的女儿田润叶青梅竹马,却因为地位悬殊娶了温柔贤慧的贺秀莲。润叶因此嫁给了她并不喜欢的李向前。80年代到来了。少平结束了3年的教师生涯毅然到黄原城闯天下,成了地道的揽工汉子。劳动与读书使他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他与晓霞的爱情也在发展中。但她后来牺牲在抗洪第一线。农村的改革为少安带来了机遇。

少安在秀莲的鼓励下,又一次挣扎着迈开脚步,重新踏上创业的征程。他从胡永合那里借到了一部分钱款,父亲孙玉厚也把养老钱拿了出来。少安的砖窑开始点火了。滚滚的黑烟凶猛地冲天而起,再一次笼罩南面的天空。第一批成砖出窑后,三天内就销售一空。少安把欠村中所有人的钱马上还清。这个塌垮了的砖场在接受了失败的教训之后,第二次起飞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到两年,盈利滚滚流入少安的腰包。

少安的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当他听说公社那个快要倒闭的乡办砖瓦厂要承包给个人经营时,马上赶去签订了合同。这时胡永合又找到少安,怂恿少安和他一起去赞助电视台拍电视,少平知道马上阻止了他,劝他不如拿这点钱为村里人办点实事。少安出资重修了双水村小学。学校修建竣工那天,县乡领导亲自赶来参加了“落成典礼”。少安的妻子秀莲这时却患上了肺癌,生活中还有无尽的酸甜苦辣等待着这位农民企业家去品尝。

在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少安两人用自己的经历,探索着人生之路。

第二节 外国文学名著

1.《伊利亚特》:古希腊社会的形象化历史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之一,书名译为“伊利昂之歌”(伊利昂即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又译作《伊利昂记》。内容描写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共15693行。

据希腊神话传说,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忘记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就在婚宴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为此争执,请特洛王子帕里斯评判。因为阿佛洛狄忒许诺他获得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她,后来在她的帮助下拐走了美丽的斯巴达王后海伦。为此希腊各国组织联军进攻特洛伊,战争持续10年,最后希腊人以木马计破城。

《伊利亚特》集中描写特洛伊战争接近结束前51天内发生的事情。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倚仗权势强夺主将阿喀琉斯的女俘,阿喀琉斯感到受了侮辱,一怒之下拒绝参战。因为他的退出,希腊军队接连失利,情况危急。阿伽门农向他赔礼谢罪,仍不获谅解。后来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他的盔甲出战,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并夺去盔甲。阿喀琉斯悲愤欲绝,为自己的过失深感悔恨,决心重新上阵,与赫克托耳决战。赫克托耳虽然感到难以逃脱人亡城毁、妻儿沦为奴隶的命运、但仍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辞别妻儿,毅然上阵,双方展开激战。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并把尸体拖在战车后泄愤。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向阿喀琉斯垂泪求情,阿喀琉斯动了恻隐之心,归还了尸体。史诗最后以特洛伊人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结束。

史诗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作品可以看到希腊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父系氏族部落,部落之问以掳掠财富和奴隶为目的的战争经常发生并被视为正常的事情,战争英雄也备受赞颂。史诗中描写的民众大会说明部落联盟在战争中实行军事民主制度,但氏族内部已发生分化,私有产和私有观念已经产生,平民与首领利益不均,对战争的态度也有不同,像阿伽门农这样的首领已经开始贵族化。史诗还细致地描绘了由铜器向铁器过渡时期的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细节和农业、贸易方面的情况以及体育、竞技、葬礼、祭祀等场景。

《伊利亚特》全面反映了当时希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面貌,是一部古希腊社会的形象化历史。

2.《奥德赛》:荷马史诗的代表

《奥德赛》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之一,书名译为“奥德修斯的故事”。又译作《奥德修记》。描写特洛伊战争后奥德修斯(又译作俄底修斯、尤利西斯)回国途中漂流10年,最后返回家园的故事。

奥德修斯海上漂流的经历惊心动魄。他和他的水手们遭遇过大风暴;斗败了吃人的独眼巨人;到过食椰枣者的国土,凡吃了椰枣的人就不愿返回故乡;上过女巫的妖岛;游历过冥府,种种险阻难以胜数,但他凭着机智勇敢终于独自生存下来。后来他又在仙女岛上被羁留了7年,最后漂流到斯刻里亚岛。国王听了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送他回乡。在此期间,家中被一批贵族求婚者盘踞,逼迫他妻子珀涅罗珀改嫁,并耗费他的财产,儿子帖雷马科被迫外出寻父。奥德修斯回到故乡后,先化装成乞丐试探妻子、儿子和家奴,然后杀死求婚者和不忠于他的奴隶,全家团圆。

《奥德赛》集中刻画了奥德修斯坚毅刚强、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通过他克服险阻返回了家园的经历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的斗争,歌颂了人类战胜自然勇气、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史诗又对奴隶制形成时期的社会生活作了描写,尤其是通过奥德修斯的家庭变故反映了当时争夺私有财产的斗争以及家庭关系、道德风尚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揭示出奥德修斯作为早期奴隶主所具有的严重的私有意识和狡诈、残忍等性格特征。

《奥德赛》在情节结构上达到了高度的集中概括,它实际描写的只有奥德修斯回家前后的四十几天,其中最具体的只有五天,而把十年的经历安排为倒叙。

诗中既有海上历险的场景,又有社会、家庭生活的写实性描写,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

3.《伊尼德》:“丈人史诗”的开端

《伊尼德》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又译作《埃涅阿斯记》,取材于特洛伊战争后特洛伊王子伊尼亚斯(一译埃涅斯)到意大利创建新国的神话传说,共12卷,一万余行。

史诗前6卷模仿《奥德赛》,后6卷模仿《伊利亚特》。第一卷叙述伊尼亚斯在海上漂泊七年,到达伽太基,受到女王狄多的盛情接待;第二、三卷写他向女王讲叙特洛伊城陷落的情景和自己漂泊海上的苦难经历;第四卷叙述他决心服从“天意”到意大利重建“新的特洛伊”,于是拒绝了狄多的爱情,狄多自焚而死;第五、六卷叙述他父亲的葬礼和他往阴间了解罗马未来的命运;第七、八卷叙述他来到意大利并到达罗马;第九到十二卷描写他率领特洛伊人和当地拉丁部落的战斗,天神各助一方,他最后杀死拉丁部落领袖图尔努斯。

史诗的主题是肯定罗马帝国的“神意天授”,歌颂罗马祖先建国的伟绩和罗马的伟大、光荣,表现了罗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但也体现了颂扬屋大维统治和奴隶制帝国霸权的意识。伊尼亚斯被塑造为意志坚强、忠诚勇敢、公正仁爱尤其是以责任感战胜爱情,表现了对政治领袖的理想。《伊尼德》是后世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使古代史诗在人物、结构、格律等方面进一步定型化。

4.《神曲》:民族复兴的寓言总结

《神曲》是一部长篇叙事诗,意大利的但丁所著。全诗由《地狱》、《炼狱》及《天堂》三篇组成,共100章,14233行。叙述诗人梦游三界的故事:先在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再由年轻时的情人贝亚特里齐引导游历天堂,一窥上帝本体。以此象征人类通过理性引导、信仰启示,从迷惘错误及罪恶中,经过道德净化,最后达到真理与至善境地的全部发展过程。是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的复兴之路的寓言总结,也是但丁一生政治与思想活动的总结。长诗的内容具有浓厚的神学思想,充满惩恶扬善的说教;同时,又批判了中古教会的贪婪腐化与封建贵族的残暴专横,肯定了人的智慧和理性,并推崇古典文化。故其政治观、宗教道德观同传统文化观念相左,透露出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显示了新旧交替时代诗人世界观上的复杂性。作品在结构上以数字“三”或“九”布局,严密工整,仿佛一座三合一的巨大宗教建筑。象征、寓意、梦幻等手法的运用与现实生活的描写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批判性与审美价值。语言上一反前人以拉丁文写作的陈规,开创以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写作先河,但诗中采用的梦幻游历的形式,以宗教伦理观念为依据的结构模式,以及某些神秘主义的描写等,仍未摆脱中世纪文学的影响,有中译本。

5.《十日谈》:投向封建教会的“重磅炸弹”

《十日谈》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薄伽丘(1313~1375)的代表作,是用“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罗伦萨的方言”写的一部巨著,它像一枚“重磅炸弹”投向封建教会阵营,发挥了极大的杀伤力。作者记叙1348年,佛罗伦萨10个男女青年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一个别墅里避难,为消遣时问,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反教会反僧侣是“故事集”的重大主题。全书的第一个故事“歹徒升天”,说的是一个生前无恶不作的人,按基督教义,死后理应下地狱,但他却被教会看中奉为圣人,并为他的落葬举行隆重的仪式,沿途唱着圣歌。后来,他的圣名越来越大,男女老少对他的敬仰与日俱增,每逢患难,都赶到教堂向他的神像祈求。一向愚弄人民的天主教会,却被这一个作恶的无赖所愚弄。“故事集”还真诚地关心人的命运,人们怎样向封建教会争取人的生活权利和精神自由。它热情地颂扬全面发展的人,肯定人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作者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提倡“人性的解放”,呼吁男女平等。它通过含蓄、寓讥讽于笑谑的艺术手法,塑造各种艺术形象,对宗教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荒谬、虚伪,违反人道的面目进行了揭露,向天主教会的权威进行了公开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