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17792700000023

第23章 中外文学名著(8)

35.《红岩》:再现了革命斗争历史烟云

《红岩》这部长篇小说是罗广斌、杨益言著。以1948到1949年间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真实事件为题材,描写山城解放前夕革命阵营同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酷较量。故事由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工作及农村游击战争3条线索构成,彼此平行交错展开,而以前者为主。正当重庆地下党活动急剧发展和华莹山游击队迅速壮大之际,因叛徒告密,许多同志先后被捕,囚禁于集中营。这些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不仅以大义凛然的气概笼罩住了敌人的疯狂折磨,而且采取高度灵活的策略,挫败了他们软硬兼施的种种伎俩,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党的地下组织。最后与兵临城下的人民解放军及游击队里应外合,越狱逃离险境。小说热情歌颂了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动用心理描写和气氛哄托等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侧面塑造了许云峰、江雪琴、齐晓轩等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还刻画了不少暴戾、歹毒而个性鲜明的反面人物。全书场面广阔,结构宏伟,情节跌宕起伏,洋溢着磅礴的气势和悲壮色彩,不但再现了国共两党在重庆和川东等地斗争的历史烟云,同时展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将覆灭和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与时代风貌。作者原被关押在集中营,亲身经历了敌人的血腥屠杀,越狱后即着手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于1957年写成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并以此为基础,创作长篇小说《禁钢的世界》初稿,又经多次大改定稿,更名《红岩》。196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至1977年共发行700万册,并有10多种外文译本。

36.《青春之歌》:知识分子之歌

《青春之歌》杨沫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这一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激烈,反映在知识分子中,有的苦闷彷徨,寻找革命追求光明,有的抱消极态度,有的甚至背叛革命。

小说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以及形形色色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悟和分化,表现了中国青年一代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成长,并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青春之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爱国运动,反映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真实地再现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面貌。尖锐的民族矛盾、残酷的阶级斗争考验着每一个人。小说塑造了这一历史背景下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以对林道静的塑造这条主线贯穿始终,详尽讲述林道静是在自身的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生母因是佃农而惨遭迫害至死,自己也受后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生活出路。在孤独无援的情况下,她想以自杀作为反抗,后来余永泽救活了她,帮助她找了工作,发展成情侣以致同居。然而,余永泽对待生活、对待前途与林道静所想的完全不一样。在卢嘉川的启发指引下,她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著作和文艺作品,后因投身革命而和余永泽分手。在党的领导下,她健康成长,曾两次入狱。在第二次入狱的近一年的铁窗生活中得到林红的帮助,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思想感情产生了质的飞跃。出狱后加入了共产党,又被派到北京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她顽强地为党工作,使一度彷徨苦闷的北大学生又成了“一二·九”运动的先锋。她本人也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克服了自身弱点,在“一二·一六”游行时,她成为主要负责人,成为十分英勇的战士。

37.《寄小读者》:娓娓道来,深情记述

《寄小读者》一书是作者冰心1923至1926年留学美国期间为北京《晨报副镌》“儿童世界”专栏所写的通讯,共29篇。通讯中作者将自己从北京到上海又从吴淞口到波士顿的沿途经历以及异国的湖光山色、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和自己内心的感受诉诸笔墨、娓娓道求。

《寄小读者》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主要的是歌颂厂的母爱、纯沽的童真与大自然的美妙景致、冰心从小沐浴在母爱之中,母亲为她打开知识的门扉,使她懂得尊重人,勇于担负别人的痛苦。她相信母爱的力量,希望以它为纽带把人们连接和一起,达到互爱、博爱的境地。出国后,对母爱更肌怀恋,每当提笔写信,“母亲的笑脸便涌现在眼前,她不仅深情地忆述了母亲的教导和怎样为她讲述她幼小时的事,更细腻地阐释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全面:“母亲的爱是永远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它“不因着万物的毁灭而变更”!“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也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便是这样建造起来的。“(《通讯十》)

冰心一向尊重儿童的。她认为“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在“开宗明义”的《通讯一》里,她就向小渎者明白表示:“我是你们天真队伍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有时还仍是一个小孩子。为着要保守这一点天真……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在以后的通讯里,更以“童心来复”的情愫向孩子们一道出自己的所忆所感,连灵魂上的隐痛(由小鼠的死造成的)也坦诚地写出来,愿在小朋友面前忏悔。对成年人不肯讲的心里话——出国访学着实舍不得母亲的问题,只在小表妹问到时才和盘托出。因为她不愿以自己的“至情”来受成年人的讥笑,但“却愿以此在上帝和小朋友面前乞得几点神圣的同情的眼泪”(《通讯五》)。尊重儿童,爱慕童真,也表现在对儿童形象的素描当中。在通讯里,无论写到国内的想用长竹竿戳穿地球看看姐姐的小弟,或坐在水边树下做针线活儿的小女孩,也无论写到国外的幼儿阿历,或其他金发蓝眼的活泼的少女,虽然都着墨不多,却都勾勒得“煞是可爱”。

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寄小读者》的一项重要内容。冰心长于写景和以景代情,从踏上旅程开始,凡进入眼底的仪态万千的祖国风光,太平洋与美国大陆的水光、山色以及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都自然地组织在通讯中,构成一个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读来给人以与作者同游共览之感。

38.《青春万岁》:王蒙著名的文学作品

《青春万岁》是王蒙著的一部长篇小说。王蒙(1934~至今),出生于北京,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早期创作如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等,在书中作者欢呼中学生们的新生活,但又十分怀念处在解放前后历史的大变革的风暴中的激越的年轻孩子。于是,作者决定创作《青春万岁》,弘扬青年人的理想、热情、献身精神和友谊。一个以青春与革命为主旋律的世界,一个犹如天安门广场上明丽无云的晴空般的艺术世界就这样诞生了。

《青春万岁》以建国初期北京某女中一群学生的生活为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青年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的渴望,以及他们的成长。作者笔下的女学生,无论是解放前就参加地下革命工作的郑波、学校工作积极分子杨蔷云,还是在红专道路上走了段弯路的李春,或是受到旧家庭或教会反动势力羁绊的苏宁、呼玛丽……尽管各人思想水平、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个性爱好都不相同,但她们都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热爱学习,都在各人的起点上奁力向上,不断成长。郑波很早便与党有联系,当她意识到祖国需要无数富有真才实学的建设者的时候,即以顽强、有节奏、效率惊人的劳动,争取每一分钟,一步一步地追赶全班功课最优秀的同学;当她意识到那个死了的世界,仍然留下许多尘屑时,就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争夺、挽救深受帝国主义奴化思想毒害的呼玛丽,终于使她觉醒。当她意识到心中悄悄荡漾起爱情的微波,一种对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她毅然中止了这个不切时宜的爱情萌芽的发展。最后,由于教育事业的需要,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愉快地留校当教师,服从了组织的安排。杨蔷云同样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党,但她却是另一种个性——善良、热情,又显得单纯、急躁。呼玛丽从小失去父母,精神和肉体受到帝国主义“慈善事业的双重奴役”。她笃信宗教,妄想在虚妄的天国中寻找灵魂的安慰。她的转变是缓慢而又痛苦的。苏宁遭受过旧社会恶势力的蹂躏,解放了,仍受到资本家父亲的管束,她的内心虽曾经消沉,但毕竟埋伏着反抗的火苗,最后,在杨蔷云、郑波的帮助下勇敢地揭发了父亲的不法行为。在党的爱抚下,她们的创伤逐渐平复,灵魂得到净化,青春的美重新回到她们的身上。

39.《暴风骤雨》: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作者周立波。它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的元茂屯为背景,大规模地展现了土改斗争的全过程。作品分上下两部。第一部写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萧祥带领工作队到元茂屯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几经曲折终于斗倒了恶霸地主韩老六,并击溃了进犯的土匪,保卫了土改的胜利果实。第二部描写《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工作队再次进村领导农民除奸反特,清除封建残余势力,分配土地财物,翻身后的农民踊跃报名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作者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新型农民的光辉形象,热情赞颂他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作品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极富东北地方特色。

上、下部分别于1948、1949年出版,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40.《傅雷家书》: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傅雷家书》是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书信结集而成。傅雷(1908—1966),上海人。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共有译作30余部,包括传记5种(《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王尔德传》、《夏洛外传》)及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高龙巴》等,还翻译了丹纳的《艺术哲学》。傅雷还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的评论著作以及优美的散文,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论著。

傅雷之子傅聪1954年1月,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后旅行欧美,定居英国。这期间父子二人以信件为纽带,维系着珍贵的父子情谊,通信时间为1954年1月至1966年6月。在信中,他将满腔的父爱和对生命的执著传送给儿子,希望他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和为人的品格,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七十年代,其子将家父书信慎重编选后出版,以纪念父母逝世十五周年。

在信中,傅雷欣慰地认为“儿子变成了朋友”,是世上最幸福的事,虽然父子别离,但他在“精神上至少是温暖”。傅雷听了傅聪的告别音乐会广播后,便写信说出自己的感觉和评价,并期望他“对艺术增加深度”,以此扩大整个的人格和心胸。不仅如此,傅雷将自己听过的音乐会、戏剧概况都转述给儿子,并对细节的感受详细描述,期听儿子的意见。还为儿子寄去关于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翻译资料。他常在信中提醒儿子多抽出时间来研究乐理,并鼓励他“处处要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他写道:“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不仅关心着儿子的学业,对儿子的生活他也关心备致。他深知儿子出外的寂寞,便设身处地地提出许多小办法,并告诫他仔仔细细地把过去种种作一个总结,“未来种种作一个安排,预备忍受四、五年的寂寞和感情的波动。”“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对于爱情问题,傅雷也在信中多次提到:“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的一切要求一样不能太苛。……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儿子订婚后,他还给儿媳弥拉写信,帮助她迎接新生活的感情波澜,并对他们婚后的生活提出中肯的建议:“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最好勿把对方作过于肯定的想法,一切凭自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