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17606300000050

第50章 附录一(2)

这时期,除因家庭生活受到巨大打击而痛苦外,思想也是矛盾、苦闷的。由于早年接近过革命,嗣又以记者亲睹国民党统治的贪污腐败,对现状不满。但在国外,从书报中了解到苏联三十年代中期肃反扩大化,以及战后匈牙利红衣主教案的株连,“对革命遂产生了怀疑和畏惧”。于是,“罗盘的指针就摇摆起来”。

5月,参加了上海《大公报》社的地下党组织的学习会,思想有所廓清。

6月,杨刚自美国返沪,在她的“指引和支持下”,彻底打消内心的疑惧。遂于十月,奔赴香港,与李纯青、王芸生、费彝民等策动了香港《大公报》的起义,于此同时,他还秘密参加了香港地下党的对外宣传刊物——英文版《中国文摘》(China Digest)的编译工作(主编龚澎)。

英国剑桥大学来函,翌年三月何伦教授亲自来访促其赴英执教,讲授即将设立的“现代中国文学”课,当即谢绝。

这一年,其短篇小说集《创作四试》,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八月出版;散文小说集《珍珠米》,由晨光出版社于七月出版。

1949年 39岁

8月,同家人登上“华安轮”,随地下党离港,经青岛北上,奔赴解放区,于开国大典前夕到达北京,当即参加了国际新闻局的筹备工作。

10月开始,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副主编兼社会组组长,由是参加了对妓女、旧警察、乞儿、流氓改造工作的采访报导。与此同时,他仍担任《大公报》驻北京特派员,直到包干制改为薪金制才辞去这一职务。

1950年 40岁

冬,赴湖南采访土改运动,遂即赶写大型特写《土地回老家》。

1951年 41岁

《土地回老家》(How the Tilles Win Back Their Land)连载于英文版《人民中国》上,接着被译成俄文连载于同刊俄文版三卷八期到四卷三期上。后陆续被译成日、法、德、波、印尼、缅甸等十一种文字出版。

《在土地改革中学习》3月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看后写信给胡乔木称赞“写得很好,请为广播,发各地登载,并可出单行本”(参见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此文与《土地回老家》印成单行本。

1952年 42岁

调中国作家协会,任《译文》杂志编委会编辑部副主任。

此后两年间,经常为英文版《人民中国》写特写,如《她们重见天日》、《费尔顿夫人体验了我们的生活》等;偶尔也为《北京日报》等报刊写些散文,如《好日子》等。

1954年 44岁

5月1日,同文洁若结婚。

1955年 45岁

重新开始翻译世界名著的工作。

1956年 46岁

春,作家协会党组批准他的深入基层请求,安排到开滦煤矿体验生活三年。但不久,《人民日报》派他任文艺版顾问,作家协会又派他任《文艺报》副总编辑,致使开滦终未去成。

9月,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遂即写成特写《万里赶羊》和散文《草原即景》。

这一年,其长篇特写《凤凰坡上》(单行本),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其译作《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兰姆姐弟改写),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好兵帅克》(哈谢克著)节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菲尔丁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7年 47岁

在6月1日以后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放心·容忍·人事工作》等文。嗣后不久,以此被错打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那以后二十二年,被剥夺了写作权利。

1958年 48岁

被不定期地下放到唐山某农场,监督劳动。

1961年 51岁

5月,结束劳动,被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工作。与李从弼合译《汤姆·琼斯》(菲尔丁著)。

1962年 52岁

其译作《里柯克讽刺小品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化名“佟荔”。

1963年 53岁

为《知识丛书》撰写《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

1964年 54岁

国务院文化部党委宣布,摘掉萧的“右派”帽子。

与他人合译《屠场》(辛克莱著)。

1966年 56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即被揪斗,抄家,并株连家人。所藏图书、研究资料及文稿,全部丧失。

1969年 59岁

赴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锻炼。

1972年 62岁

因在干校“双抢”中连续劳动五十余小时,致患冠心病。

回京探亲时,由于出版社翻译《战争风云》需人而滞留,后与其他外文干部编入翻译组,先后参加翻译《拿破仑论》、《麦克米伦回忆录》等书,并校订其它有关国际政治的译稿多种。

1978年 68岁

3月,为旧译作《好兵帅克》重印撰写《译者前言》。

6月,开始着手翻译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并在《世界文学》(内部发行)1978年第三期上先行发表了诗剧的第一幕及第五幕。

7月,《好兵帅克》重印出版。

8月,写成第一篇文学回忆录《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并发表于是年所出版的《新文学史料》第一辑,香港《大公报》也予连载。

10月,写成第二篇文学回忆录《鱼饵·论坛·阵地》(翌年2月发表于《新文学史料》第二辑)。

1979年 69岁

2月,作家协会为萧乾平反,确认一九五七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

4月,编选《萧乾散文特写选》,并写长篇文学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作为代序;此文预先发表于《当代》创刊号,香港《文汇报》也予连载。

5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讲《我爱新闻工作》,讲稿连同《老报人随笔》等均收入《一本褪色的相册》集。回忆录《往事三瞥》,发表于是月23日《人民日报》上。开始着手编辑《杨刚文集》。

9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主持人邀请,同诗人毕朔望赴美参加三十年来大陆与台湾以及中美作家之间首次交流活动,并应邀赴东西岸几所大学及文化团体座谈。

10月,《屠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月30日至11月14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被选为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1月,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12月25日,完成交流任务后离美抵港,参加了“中文日”活动,并在香港大学作公开讲演,讲题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1980年 70岁

1月初,在香港中文大学作题为“美国观感”的讲演。又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座谈。返北京后,先后向全国政协、民盟中央、出版局等单位报告美国之行。

3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讲“台湾文学”,呼吁全国教育、文艺、出版部门设置专门研究台湾(及香港)文学的机构。

5月,其特写《美国点滴》,分十篇在《人民日报》上连载。

6月,在《当代》发表又一篇文学回忆录《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短篇小说选〉代序》。

正式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

7月,在《花城》上发表《海伦·斯诺如是说》。

8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萧乾散文特写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月,因肾结石住院,在病榻上至订了《梦之谷》和短篇小说集《栗子》。

12月,在病榻上撰写《终身大事》、《〈梦之谷〉代序》,在《人民日报》上分节连载。

1981年 71岁

在病榻上继续翻译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

4月,文革后写作的第一本散文结集《一本褪色的相册》,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栗子》,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一本褪色的相册》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

7月,散文《鼓声》发表于《人民日报》。

10月,长篇小说《梦之谷》插图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旧译作《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重印出版。

12月,《外国戏剧》发表其《培尔·金特》全译本。香港文学砑究社出版《萧乾选集》(《中国现代文选丛书》)。

1982年 72岁

1月,《萧乾短篇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海《文汇月刊》发表其散文《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4月,《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二期上发表其《杨刚与包贵思》。

5月,编选完《杨刚文集》。

6月,《人民文学》1982年7月号上发表其又一长篇文学回忆录《在洋山洋水面前》(作《海外行踪》特写集的代序)。

7月,《收获》上发表其《〈杨刚文集〉编后记》。

8月,参加全国政协赴黑龙江省参观视察团。

12月,编完《萧乾选集》(四卷本),并写代序《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先行发表于《当代》1982年第六期。

1983年 73岁

1月,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萧乾》(《现代中国作家选集》1987年10月再版)

1月,与文洁若应新加坡人民协会邀请,前往参加“国际华文文艺营”活动。同时应邀前往的还有艾青夫妇、萧军父女。完成任务后抵港,与香港文化界人士交往。其国外题材特写集《海外行踪》,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月,香港《亚细亚月刊》上发表了对萧乾的访问记,其中报导了他批评西方不重视现代中国文学。是月,为《人民政协报》撰写了《新加坡的奇迹》。《培尔·金特》单行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英汉对照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3月,《中国日报》上发表对萧乾的访问记。

4月,参加全国政协中原油田视察团,赴河南安阳视察。《中国文学》(英文版)译载其短篇小说《栗子》和《篱下》,并附关纯德评介萧的文章《跑好最后一圈》。在是月28日对外友协及作协举办的《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会上,作关于哈谢克生平及作品的报告。旧译作《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第六次重印出版,累积印数达八十万册。

5月,继续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培尔·金特》由中央戏剧学院公演。参加英国的A·S·H·影片公司与我国文化部合拍的《龙的心》电视系列片工作,萧以中国老知识分子身份回忆半个世纪的中国。

6月,任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分在“新闻出版组”。利用会议间隙写成1958年以后第一篇短篇小说《天鹅绒》和回忆性散文《我的启蒙老师杨振声》。会后被推选为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

7月,《萧乾选集》第一卷(小说)和第二卷(特写),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30日至10月17日,再度应邀偕文洁若赴美,于爱荷华大学、北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戈里涅尔学院、克奥学院等作公开讲演。

1984年 74岁

2月,挪威国家电视台电视访问。

4月,《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6月,《萧乾选集》第三卷(散文)、第四卷(文论)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7月,英文著作“Chestnuts and Others”(《中国文学熊猫丛书》)由外文出版社出版。“Semolina and Others”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选编的《杨刚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月,《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8月至9月,应邀偕文洁若赴西德、挪威及英国访问。在挪威奥斯陆受国王奥拉夫五世接见,在奥斯陆大学和易卜生的故乡希恩作公开讲演《易卜生在中国》。在英国参加英国汉学家年会。

10月,参加“中美作家会见”。

1985年 75岁

1月,应邀偕文洁若赴新加坡参加第二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并担任第二届金狮文学奖评委。同时应邀前往并担任评委的还有秦牧及姚雪垠。同月,应邀赴马来西亚槟城,与槟州文化界人士接触。回国途中在港停留,与香港文化界人士接触。

5月,赴武汉参加黄鹤楼笔会。

1986年 76岁

6月,《西欧战场特写选》(《中国记者丛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8月,《萧乾》(《现代中国作家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月19日,应邀偕文洁若赴伦敦参加中英合拍电视片《萧乾重访英伦》。

10月,应邀偕文洁若赴美国纽约大学讲学。并应邀赴华盛顿在约翰·霍普金斯学院讲演。

12月,《负笈剑桥》(《读者良友文库》)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

12月2日,在北京接受挪威王国政府勋章。

1987年 77岁

当选为民盟中常委。

1月,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讲学。

2月,访问粤闽六城市(广州、汕头、漳州、厦门、泉州、福州)。

5月,《北京城杂忆》(《百家丛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7月,台湾钟馗出版社印行《萧乾》(《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8月,《搬家史》(《骆驼丛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9月,访问成都、沪州,并参加“酒城重阳文学奖”发奖仪式。

12月,《负笈剑桥》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1988年 78岁

3月,当选全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七届常委。

8月,赴南朝鲜汉城参加国际笔会。

《断层扫描》(文洁若编选)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台湾出版《我要采访人生》。

1989年 79岁

1月,《搬家史》增订本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4月,接受美国诺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评委会1990年第十一届评奖会十二位评审委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