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63个结点
17561200000025

第25章 菲律宾战役以及巴丹死亡行军

1941年12月7日,当珍珠港硝烟四起时,日本南进部队攻击威克岛和香港,空袭菲律宾,并在泰国和马来半岛的北部登陆。12月9日,曼谷失陷。当日军在马来半岛上猛攻英军据点时,其他日军则占领了吉尔伯特岛和关岛。一周之后,日军在文莱登陆。

1942年1月11日,日军在西里伯斯岛登陆,此后陆续在苏门答腊岛、帝汶岛、巴厘岛及爪哇岛登陆,荷属东印度群岛相继陷落。日军入侵缅甸,英军一败再败,5月退入印度境内。2月27日,一支英荷舰队在爪哇海战中被消灭。日军在新不列颠岛和新几内亚岛登陆。到1942年5月,一个北起千岛群岛,南到拉包尔的庞大帝国出现在太平洋上。

1935至1937年,麦克阿瑟出任菲律宾军事顾问,1936至1937年出任菲律宾军队元帅,57岁后退伍回家。1941年7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61岁的麦克阿瑟复入军界,被任命为美国驻远东武装力量司令。

1941年12月8日凌晨,麦克阿瑟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他没想到日本人来得如此突然。更吃惊的是,日本人攻击珍珠港几小时后,轰炸了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将他半数以上的空中力量摧毁。

美国在菲律宾克拉克和甲米地(吕宋)建有亚洲最大的空军和海军基地,构成日军南进的障碍。日军企图攻占菲律宾群岛,夺取美军基地,控制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进攻荷属东印度创造条件。日军计划以驻台湾航空部队实施航空火力突击,消灭美驻菲航空兵主力,夺取制空权;同时先遣部队在海军支援下在吕宋岛登陆并占领机场,航空兵前移,以保障陆军主力在林加延湾登陆并占领马尼拉;在南部占领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随后南北对进占领菲律宾全部岛屿。

指挥菲律宾战役的是日军第14军团司令、日本菲律宾派遣军司令本间雅晴中将。战后被联军军事法庭以在菲律宾涉嫌屠杀16万美、菲军民起诉,宣判为甲级战犯,于1946年4月3日在马尼拉郊外枪决。

日本海军菲律宾战役联合编队司令为高桥伊望中将,辖有巡洋舰10艘、驱逐舰29艘、航空母舰1艘和水上飞机母舰3艘;陆军航空兵第5兵团,司令为小冰英良中将,飞机200架;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司令为冢原二四三中将,飞机300架以及约100艘运输船和辅助船只。

麦克阿瑟是美菲联军司令,联军有13万人,其中10万人是菲律宾土著,美军官兵31000人,270多架飞机中,可作战的142架。协同作战的有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为哈特上将,主要类型战斗舰艇45艘。

战役开始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机场和甲米地海军基地实施突然袭击,于12月8日和9日两天摧毁了美军在陆地上的一半重型轰炸机和1/3以上的战斗机,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美国亚洲舰队的基本兵力驻菲律宾南部基地得以幸免。同时间内,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日军夺取制空权后,乘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之机,派先遣部队第48师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约4000人,自12月10日起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

12日,日军第16师团木村支队约2500人,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至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

22日,日军第48师团主力在吕宋岛西岸的林加延湾成功登陆。24日,第16师团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联军主力的有利态势。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联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

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后,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并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登陆。吕宋岛上的79500名美菲联军撤向巴丹半岛。

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

1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到美菲联军的顽强抗击。美菲联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当时,日本人宣布,假如生俘麦克阿瑟,将在东京的帝国广场将其当众绞死。麦克阿瑟的回答是:“来吧,小日本儿,你们还等什么!”他找出父亲使用过的手枪,并准备好两粒子弹,说:“这样,我就不会被活捉了。”

麦克阿瑟表示要战死疆场的当口,1941年12月24日晋升上将。美国不可能让一名上将成为战俘。1942年2月8日,罗斯福总统以国家名义命令麦克阿瑟及家属迅速撤离菲律宾。2月22日和23日,罗斯福和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连续给麦克阿瑟发电,要求其迅速撤离,并允诺他到澳大利亚指挥盟军反攻。3月11日,美军一艘鱼雷艇来到巴丹半岛附近海域。暮色中,麦克阿瑟携家眷和一名保姆离开菲律宾,临走时扔下一句硬邦邦的话:“我还要回来!”

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留守美菲联军由乔纳森·温赖特少将指挥,全权行使驻菲律宾盟军指挥权。他的第一个重大决策是在科雷吉多尔要塞加强防守。接着,美国政府发布命令,提升乔纳森·温赖特为临时中将。

日军得到第4师团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联军阵地。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美菲联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5000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

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15000名美菲联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在弹尽粮绝之后,为了士兵的生命,转移到哥黎希律岛指挥作战的温赖特于5月5日向罗斯福发出最后一封电报,被迫请求投降,并于次日通过马尼拉广播电台命令所有美菲军队投降。

日军下令,美菲联军的所有被俘人员长距离徒步行军,从巴丹半岛的麻利威尔斯去位于圣费南多的俘虏营。当时正值炎夏,病疫流行,粮食缺乏,日军对战俘恣意虐杀。几个月后,有3名美军士兵从日军战俘营中侥幸逃出,越海到达澳洲布利斯坦,揭开了这次“死亡行军”的秘密。

巴丹死亡行军是二战中著名的战争罪行与虐待俘虏事件。美菲联军投降人数约有78000人,包括67名女护士。这78000人成为日军战俘后,遭日军强索财物,并押解到约100千米外的战俘营。路程以徒步行军为主,但整个行军过程除了初期给予少量的食物外(根据幸存者言,仅给一次高尔夫球大小的米团),一路上不再提供给战俘食物(美军投降时已用尽食物,而日军因未料到美军过早投降也没有事先准备供给战俘的食物)。经常有找寻饮水与食物的战俘被日军以刺刀捅或开枪处决。日军也驱赶当地菲律宾人给予战俘食物与水。路上只准战俘从路边水洼中饮水,即便有若干侥幸者躲过日军眼线而偷喝到几口河水,也因河水已严重遭受污染(河中漂浮着尸体以及绿色泡沫),且气温达38摄氏度,最后引发严重腹泻、呕吐而死。后来日军也追加设置了几个食物供应点。

经过不吃不喝的强行军,虽抵达目标营地,但沿路因饥渴而死及遭日军刺死、枪杀者达15000人之多。抵达战俘营后的战俘也没有摆脱死亡威胁,由于日军在营地内虐待战俘,包括拷打折磨、斩首杀害、逼迫苦力劳务、刻意让其挨饿等,在抵达营地的两个月内,又有约26000人死亡。

温赖特被俘后,辗转于菲律宾吕宋岛、台湾和中国东北战俘营。1945年8月16日被苏军解救。战俘生涯彻底拖垮了他,他“皮包骨”,头发花白,形容枯槁,患上严重忧郁症,认为自己对菲律宾沦陷难咎其辞。此后几天,他先去重庆与蒋介石会见,而后飞往日本,与老领导麦克阿瑟见面。

1945年9月3日,当麦克阿瑟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代表盟军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温赖特站在麦克阿瑟身旁。麦克阿瑟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后,想起了什么,把钢笔递给在日军战俘营中备受折磨、极其憔悴的温赖特将军,让他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是麦克阿瑟的临时个人决定,没有人提出异议。让温赖特在日本的投降书上签字,全世界都认为十分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