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英才是这样造就的
17345700000008

第8章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最好的学校(7)

自知:真正自知的孩子永远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人贵在自知。短短的两个字,却包含了很深奥的哲学道理,说白了,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我。《道德经》中说过的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强调的就是,做人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做人很难做到完美,但起码要有自知之明。自知,是知道自己的分量、长短、高低;之明,是明辨是非,明白对与不对。有了自知之明,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不需要别人去教,去督促,懂得自知之明,就知道正确审视自己,从而知己知彼,做到百战百胜。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

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

“不会。我当不了总统。”

“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

“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

“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

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根本无法胜任!”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当做。这样才不会贻笑于人,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爱因斯坦是一代伟人,他在科学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足以让他傲视整个世界,但他也有自知之明!其实很多时候,成功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必将在人生的道路上陷入两难境地,不能自拔!

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讲,也是如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科学评价自己”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孩子有了自知之明,就会克服自高自大,固步自封;就会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在困难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在自己得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从而告诫自己不要骄傲。也就是说,有了自知之明,我们的孩子就很可能取得成功,就有可能会成为真正的英才!因为没有哪一个英才是没有自知之明的!

某年某市高考理科状元张晓楠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名牌大学。但是,她在高考之前却经历过一段戏剧化的学习生涯。

张晓楠从小就有数学上的天赋,考上了奥林匹克学校。进入奥校后,张晓楠非常爱看武侠小说,而且非常贪玩,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张晓楠一气之下要退学。

妈妈在遇到这种重大问题时,不替孩子做主,而是让孩子自己决定。她对张晓楠说:“你可想好了,这可是你自己辛辛苦苦考进去的,你想好了不学,可以不学。”

于是,张晓楠自己做主退学了。退学以后,张晓楠更加迷恋武侠小说,经常是上课也看,结果成绩退步了。妈妈找张晓楠谈话,她说:“你将来打算怎么发展呢?”

张晓楠志向坚定地对妈妈说:“我将来要考大学。”

妈妈说:“你要上大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志向选择,但是,考大学要高考,数学不好是不行的。现在,你只有进了数学奥校才有可能考上大学。”

张晓楠想了想,说:“那我就再考进奥校吧。”

果然,张晓楠通过努力又考进了奥校,以后又考上了一所名牌高中,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在张晓楠作这些选择的过程中,妈妈一点都没有干涉过她,所有的决定都是张晓楠自己作出的。但是,妈妈却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张晓楠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使张晓楠更好地作出了选择。这就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所在!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呢?

第一,要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楷模,通过对榜样的评价,使孩子逐步认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帮助孩子仔细分析榜样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并引导孩子与榜样对照,看看自己差在哪里,差距有多远,怎样以实际行动去学等等。这样,孩子就容易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至于看不清自己的弱点了。

第二,形成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开展相互评价,使孩子在家庭中受到教育,正确认识自己。家庭,应是社会大家庭中最团结、最和谐、充满爱的“细胞组织”,这个组织的个体要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关心,并要开展相互评价。家校对孩子的评价要恰如其分,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又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促使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在这两股力量较量时,应站在哪一边,这样,孩子的是非观念才能逐步形成。孩子有了正确的是非观,才能自觉地以此为评价自己的标准,心中有了一把尺子,才能清楚地量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第四,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天赋和能力。每个人擅长于某一领域,而不是样样精通。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除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外,还要善于解剖自我,要正视缺点和错误,敢于与之决裂。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把握时间和机遇,全力拼搏去充分发挥。

乐观:乐观是成就英才少年的另一扇门

乐观是指面临困难精神愉快、充满信心的状态。如果你曾细心观察过周围的成功人士,你会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拥有乐观的秉性,而那些怨天尤人、吹毛求疵的人通常容易陷入平庸无为的沮丧境地。这并非巧合,正如安利创始人理查·狄维士所言:“在乐观与成功之间,仿佛有自然而然的因果关系存在。”乐观对于成功举足轻重。因为唯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开启成功之门,并使之始终充满活力;唯有乐观能促使我们排除疑惑,更加自信;唯有乐观能使我们设定目标,全情投入;唯有乐观能使我们坚持到底,收获丰盛。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一间放蛮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

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把散乱的马粪铲成一堆,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兴致勃勃地叫道:“爸爸,这里有那么多马粪,附近一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他清理出一个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做到好莱坞明星,再做到州长,直到做美国总统,这中间,他碰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他就是凭着乐观的精神,“过五关,斩六将”,用比别人更多的勇气和力量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乐观就是这样。假如成功是缥缈的海对岸,那么乐观会是一叶小舟,带着你飘向成功的彼岸。

对于孩子来说,与乐观相关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依赖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适应;听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劝告,调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绪与理智的较量中,能够较为成功地摆脱情绪的控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些卓越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着孩子在将来将要取得成功还是面对失败!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从早开始培养孩子的乐观,让孩子从小拥有一种乐观的生命态度!

1.对孩子不要感情冷漠

从小无情感体验和情感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对他人施以爱和同情,他们将有冷漠无情的性格,很少体验快乐,难以与人相处,当然也不会具有乐观精神。不论父母的工作有多繁忙都要尽量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不要依赖于孩子的祖父母,甚至保姆,也不能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老师。

2.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3.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

4.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时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5.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象,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

6.不取代和迁就,也不训斥或体罚

看到孩子因遭遇困难而沮丧,父母往往会要么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要么完全迁就孩子放弃努力,有的父母则厉声批评孩子甚至体罚,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会使孩子无法形成自信和乐观。正确的做法是提供鼓励的话语和一点点的技术支持,鼓励孩子坚持到底,体验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7.不向孩子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便对孩子发“无名火”。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恼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于是只好全盘否定自己。长久下去容易让孩子自责、退缩,并蔓延为隐约却牢固的消极心理氛围,淹没孩子乐观的笑容。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难时能否乐观面对,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

孩子需要“放养”才能长大

经常看央视《动物世界》的朋友可能对“放养”一词并不陌生。在动物界,“放养”的意思是说,让动物离开人类的掌握,脱离家庭养护、圈养,回归到大自然中,让它们更具有本质的生存状态。眼下正流行的“放养教育”其本意正是来源于此,意即:尽量让孩子们在自然社会中成长,让孩子脱离家庭的束缚和家长对其的“包办”,让孩子多一点实践的感性及理性的练习。

在具体论述放养教育的真正教育意义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看,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还有奖赏。”

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地领受了,并种在地里。

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顾自做别的事去了。

没过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说的那样,长出的葫芦都很大。

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

庄子笑着答道:“你错了,其实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过与你的方法不同罢了。”

“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到时候也要去地里转转嘛!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它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这么说来,还是我害了它们?”

“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么可能得到自然万物的拥戴呢?”

表面上看,这不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但是它却能给我们很多关于教育的启示:放开我们的手,别再溺爱孩子了,让我们的孩子也自然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英才!

其实,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孩子太过溺爱。如果真能放开手,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是会拿惊喜来回报我们的。

刘洋是某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他虽然面临着中考,却没有毕业生的疲倦和紧张。

刘洋的爸爸在向人介绍自己孩子的时候,说:“每天晚上7点前,孩子的作业就做完了,之后就忙着搞自己的学习:自学计算机和高中数学,复习初中语文和英语……10点半准时入睡。”

原来,从小学六年级跳级直接读初二后,刘洋就跟学校提出了申请:希望自主地选择作业,哪些做哪些不做,自己说了算,他希望有更多自主把握的时间。

学校在做决定之前,对刘洋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学校发现,刘洋很有主见,提出这样的要求绝不是为了偷懒。因此,学校批准了刘洋的申请。

此后,刘洋没有辜负学校,他力保作业的效率,成绩很快跃居年级前列。

刘洋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出色?原来这和他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很有关系。刘洋的家里人从小对孩子实行的是“放养教育”。从小,刘洋在家里想做什么,只要是合理的,家长就不会反对,就连很多家长谈之色变的网络也是如此。刘洋的爸爸介绍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刘洋要玩游戏前,都会跟我们说。我们答应了,就不会在那个时间段去干涉他。时间一到,他就会停止。”

正是因为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宽松的环境下,刘洋生活和学习的自理能力才非常强,学习成绩也一直都非常棒。

可见,如果真的能给孩子一个让他自由发挥和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也可以成长得很好,甚至比在严格管教下成长得更顺利。所以,家长朋友们,你还犹豫什么呢?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也要试着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成长的机会,让孩子“自己长大”吧!不要给他太多的束缚和限制!

总而言之,孩子有时候需要“放养”才能长大,适当的“放养教育”孩子,可以让孩子自己学会更多的生活知识与成长能力,孩子肯定受益匪浅。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教育孩子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独生子女居多。对待孩子,家长们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摔了”。孩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全家都围着他一个转。殊不知,对孩子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生活上包办代替,给孩子穿衣、喂饭、整理玩具等等,是在剥夺孩子独立做决定和动手的机会,这会直接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意志薄弱。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不要说铸就天才了,只会培养出低能儿。

爷爷奶奶对于娇娇过于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娇娇完全不懂得独立,任何事情都等着别人替自己完成。

在学校,娇娇也表现得不尽人意。有一次,她上课迟到了,小朋友们正坐在活动室里听老师讲课,娇娇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却发现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凳子,于是就站在那儿等着,也不主动和老师说自己没椅子,自己也不去寻找椅子。

后来,因为班里的很多孩子还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老师就剪了许多不同的图案,让每个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在水杯上,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水杯的归属问题。然而,即使这样,之后每次喝水时,娇娇都对老师说:“老师,我找不到我的小水杯了。”但老师慢慢地却发现,其实不是她找不到,而是她自己根本不想去找。因为这孩子太懒了,再例如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都认真画画,娇娇却自己玩,当老师问她为什么时,她总是回答:“我不会。”

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如何爱,一定要有智慧、有方法。孩子年龄较小,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点。一个孩子有了初步的独立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爱动脑筋想问题,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往往在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各方面发展较快、较好。如果家长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缺少锻炼的机会,进而影响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日后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泰梭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希望像大人那样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且也希望像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空间。我们不要压抑孩子独立性活动意向,而是要试着解放他们的手脚,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会远远超出我们大人的想象。许多在家长看来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家长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呢?

1.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

要想让孩子独立地完成某件事情,首要条件之一,是他的内心一定要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感觉的源头来自于父母。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一定要让他充分地感受父母的爱,与之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让他对周围事物充满信任。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才会大胆地探索外界事物,并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

2.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孩子的独立性格能在自由的空间中发展得更好,所以,父母不仅要为他提供独立的操作空间,还要为他提供独立的思考空间。也许你巴不得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随时掌握他的一举一动,就连他在学校里的一举一动都不放过。可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却会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父母的羽翼便无法生存。

3.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劳动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性和竞争意识的最好途径。应该让孩子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只有努力,才能成功。通过适量的劳动,再加上及时的教育,使孩子在幼年时就形成一种劳动意识。这是孩子敢于竞争之本。

4.鼓励孩子独立行动

其实当孩子能够独自行走开始,他的独立意识就已开始萌生。所以,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我帮你……”,便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就算父母知道孩子会把扣子扣错,也应让他自己动手。当孩子独立行动的意识越来越明显时,父母应更加积极地鼓励和引导,为他提供做事的机会,让他体会动手的乐趣和喜悦。

5.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

独立固然重要,可在孩子独立的同时,还必须保证他的安全。孩子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才能让父母放心,安全保障是让孩子学习独立的前提。因此,父母首先要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同时让他学会躲避危险,懂得自我保护。换句话说,能够自主地躲避危害,也是孩子独立的一种表现。

要多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青少年不能自理的现象越来越多,当中大部分是缺乏个人自理能力及基本生活技能:7岁的孩子只吃喜欢的面包款式,否则宁愿挨饿;8岁的孩子不懂使用筷子,要大人喂饭吃;9岁的孩子不愿背书包,不会收拾书包;10岁的孩子不懂得绑鞋带;12岁的孩子不敢单独过马路……环顾周边,这种新现象并不少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与很多家长长期以来的教育方式脱不开干系。现在,很多家庭只养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爱惜有加,事事躬身代劳,不愿自己的宝贝受一丁点儿的苦。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独立能力能好到哪里?自然也不会成为“英才”!

马菲一直是在爸爸妈妈的细心呵护下长大的。平时不管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会把一切都给马菲准备得妥妥当当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马菲对这一点越来越反感,马菲觉得自己要独立。

马菲决定先从上学这件事情开始,独立起来。以前马菲上学,总是爷爷接送她上下学,但是现在她马上就要升小学4年级了,从家到学校的路她已经很熟悉,她想自己一个人去上学,而不想再让爷爷接送。

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马菲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爷爷:“我不想让您送我上学了。我自己能上学了,您在家休息吧,我自己上学去了。我都这么大了,您还送我上学,万一被同学们看到了,肯定会被他们笑话的。”

但是马菲的想法得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学校这么远,你一个女孩子,这么小,怎么能一个人上学?路上车那么多,出点意外怎么办?没有大人跟着怎么能行呢?还是让爷爷送你上学吧!”

胳膊拧不过大腿。马菲只得“束手就擒”,最后在爷爷的“保护”下上学。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孩子本身不能自理,而更多的时候是他们没有自立的机会。正如故事中的马菲一样,很多孩子也想自己独立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长剥夺了他们独立的机会。

其实,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因为家长必须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想要的独立意愿。

事实上,如果家长真的能够多给孩子一些独立的机会,孩子也会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很好。

一个妈妈有一对儿女,她简直拿这对儿女没办法。因为她老是把两个儿女的生活安排得事无巨细,但他们永远对她的劳动不屑一顾。他们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你烦不烦?我们自己也能安排自己的生活。”

妈妈想,得找个法子教育孩子。于是,在一个周末,妈妈留下了一张字条后走了。字条上说:外公病了,我需要去照顾他,所以,也许3天,也许一个星期,我不会在家,希望两位宝贝能好好照料自己。妈妈走的时候想:看你们两个怎么生活?离开妈妈!你们是无法生活的,我要让你们知道这个道理。

妈妈走后的第一天,兄妹两人尽情地打闹,把房间搞得天翻地覆。第二天,他们醒来一看,房子里乱糟糟的一片,不能再这样疯玩了,要好好安排一下,把房间打扫干净再玩了。他们两个人做好分工安排之后,马上就动手了。

一个上午过去之后,他们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中午还自己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他们就这样生活了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