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爸爸应该怎么管孩子:做成功爸爸的12堂亲子教养课
17344900000011

第11章 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相接触、打交道。所以,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研究表明,孩子常与爸爸接触,往往社交能力更强,伙伴关系也更融洽;同时随着爸爸参与一些社会性活动,还可以感受更多的社会信息,有利于形成一些新的社交观念。

爸爸要多传授孩子一些社交经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交往的心理也逐渐强烈。孩子也只有与玩伴在一起,才能满足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而且,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也能为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如果孩子不能很融洽地与伙伴交往,不仅不能满足孩子正常的交往需要,还会影响以后交往能力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可见,社交能力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给“社会”就行了。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从他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他的第一任社交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以后与别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父母这里得到练习。所以,爸爸如何与孩子交往,孩子就如何与别人交往;爸爸如何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就怎样处理他与别人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角度看,爸爸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训练师”,因此也有必要多传授给孩子一些社交经验。

周末,6岁的囡囡穿好衣服,准备和爸爸去动物园看狮子。这时,邻居家的晓琪却一脚踏进了囡囡家,摆弄起了囡囡的玩具。囡囡迫不及待地推晓琪出门,说:“你回去吧,我要和爸爸出门了。”惹得晓琪两眼泪汪汪的出去了。

路上,爸爸觉得囡囡今天的表现不太好,就问囡囡:“囡囡,如果你去晓琪家,并和她一起做游戏,这时晓琪突然把你推出门,你会高兴吗?”

“不高兴。”晓琪嘟囔着。

“如果她对你说想早点去,能早点回来,等她回来再陪你一起玩,你会怎么说?”

“我会说,好吧,那你一定要早点回来。”

“嗯,非常正确。那你刚才那样对晓琪说话对吗?”

“不对,我要跟她说让她下午来找我玩就好了。”

有时孩子不能与伙伴友好相处,其原因大多在于家长,比如从小对孩子过于娇惯,让孩子变得唯我独尊,没有一点与人交往的经验;还有些爸爸怕孩子与别人玩受伤害,不让孩子单独出去玩;等等。这样,当孩子与别人接触时也就缺乏经验,与同龄人一起玩时也容易出现矛盾,结果孩子渐渐变得退缩,不愿与人交往。这些行为都会阻碍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以后在社会上与人的正常交往。

所以,爸爸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并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传授孩子一些社交经验,比如教孩子与人交往要懂礼貌,要学会理解关心他人,等等,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爸爸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让孩子学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如与人打招呼、接打电话的用语等,还要教孩子如何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如何向他人问路等等,使孩子养成谦虚有礼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

当孩子在熟人或陌生人面前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时,通常就会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这对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处。而且,当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时,他也会更乐于交往,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启示二:教育孩子理解、关心他人

理解、关心他人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爸爸通常容易忽视这一点,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出事、不惹事就行,管他怎样对别人?结果就造成孩子与人交往出现障碍,出现人际关系冷漠现象。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孩子应具备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爸爸要教育孩子理解、关心别人,从而激发孩子善于与人交流思想、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愿望。

启示三:修正孩子交往中的不当行为

与大人们一样,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比如欺负小朋友、过分吝啬、过分霸道等。这些交往中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欢迎。这时,爸爸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并帮助他改进行为,重新获得持久的友情。

爸爸手记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断言:一个人事业之成功,30%取决于才能,70%则取决于其交际能力的大小,即能否与人、与人群进行十分妥善的协调。要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爸爸就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传授孩子一些社交经验和技巧,鼓励孩子多与他人和平相处,让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接受锻炼,提高交际能力。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大量调查表明,合群、喜欢集体活动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孩子。然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爸爸对孩子过于娇生惯养,结果使孩子变得非常任性、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做事也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以后走上社会后很难与人合作,因此也很难适应社会。

其实,爸爸应让孩子从小就多参加集体活动。因为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也会逐步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有许多爸爸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表面看似乎是爱孩子,而实际上却令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方爸爸对女儿方圆非常宠爱,现在方圆已经10岁了,在家里还是要什么给什么。爸爸一直怕女儿与其他孩子玩时吃亏,所以很少鼓励方圆主动与同学、同伴交往,周末就自己带方圆出去玩。

爸爸的溺爱让方圆变得很孤僻、任性,在同学中的人际关系也不好。一次,老师组织了一次班级活动,让每组合作表演一个小品。方圆所在的一组中,其他同学都能合作表演得很愉快,唯独方圆在台上显得不知所措,结果节目还没表演完她就哭着跑下来了。

实际上,爸爸们还是应该放开手脚,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加强与同学、同伴之间的交往,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比如,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合唱团、体育队或美术小组等。

孩子在这样的集体中,不仅能学会很多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技巧,以及自己处理各种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引导孩子扮演好在集体中的角色

当孩子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时,爸爸要教育孩子多做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而是处处指挥别人,那么同伴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甚至讨厌与他交往。

所以,爸爸要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会尊重他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要主动给予帮助,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友谊。如果有的同学对他态度冷漠,也不必太介意,应该在集体中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一定可以赢得同学的好感和认同。

启示二:爸爸要善于激励孩子

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和突出表现,爸爸都要即使给予肯定和鼓励。

比如:“姗姗在今天的活动中帮助了小慧,我们要向他学习。”“静静你今天表演真不错,爸爸很骄傲!”“大龙今天表现得有进步了,下次活动肯定更好。”

类似这样的鼓励性语言是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无形动力。所以,爸爸不要放掉任何一个表扬、鼓励孩子的机会。

启示三: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一种能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加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仅需要智慧和力量,还需要胆量,而胆量正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孩子一旦喜欢上体育活动,也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一种交际活动。而合适的对手,也往往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多与之交往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爸爸手记

能在活动中愉快融入集体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也会比较强,所以爸爸应鼓励孩子多多参与集体活动。同时,爸爸还要对孩子在集体中的良好表现表示赞赏和肯定,强化孩子的集体行为,孩子也会在集体活动中寻找到成长的乐趣。另外,一些体育活动也会让孩子融入集体活动当中。

理性对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

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对异性的关注与爱慕也随之产生。对此,很多爸爸担心自己的孩子陷入早恋,耽误正常的学习,甚至毁了前程。

通常来说,孩子开始关注异性的年龄在14岁到18岁之间,也就是处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孩子都已进入青春期,对异性情感的渴求也是很自然的事。而他们大多数之间的交往还达不到早恋的程度,充其量也是彼此喜欢、彼此欣赏而已。

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常常让爸爸们感到无助、紧张、焦虑。有的爸爸看到孩子与异性交往就格杀勿论,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有的爸爸虽然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与异性交往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却不知怎样做才不会伤害孩子。

其实,很多孩子因为异性交往耽误学习,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孩子异性交往本身,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异性交往过于敏感、过于干涉、过于压制,以至于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孩子在情感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爸爸能很好地理解孩子,欣然地接纳孩子的异性朋友,并引导他们恰当地交往,为他们提供真诚的建议,那么,孩子的异性交往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还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社交能力。

田旭是个很漂亮、阳光的女孩,而且她的学习也从来不用家长操心,今年以高分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原以为孩子长大了,会更懂得学习的重要,然而爸爸却发现,田旭入学不过一个月,学习就退步了,而且开始变得爱打扮,每天都照镜子捣鼓老半天才去上学。

爸爸见女儿这样,便猜出八九分。一天,他把女儿叫到身边,对她说:“旭旭,你已经长大了,有自己交心的异性朋友,这说明你的情感发展很正常。作为爸爸,我感到很骄傲,因为有男孩喜欢我的女儿,说明我的女儿很有魅力。但是,在爸爸眼里,你是非常优秀的,只有更优秀的男孩才配得上我的女儿。爸爸希望你们两个现在的交往能促进彼此的学习,让彼此变得更优秀。”

田旭听了爸爸的话,点了点头,答应爸爸以后把精力多放在学习上,与那位男同学保持正常的交往。很快,田旭的成就上来了。

正常的异性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也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通常来说,男生比较刚强、勇敢、不畏艰难,更具独立性,而女生则更具细腻、温柔、严谨、韧性等特点。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双方互补,对孩子性格发展、智力发育及人际交往的锻炼等都有益处。如果爸爸能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孩子与异性间的交往,不仅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还能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

所以,当爸爸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异性交往时,不必过于紧张或粗暴压制,而应鼓励孩子与异性正常、友好地交往,学会把握分寸,保持一定的界限,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青春期孩子向往异性交往是正常现象

爸爸要认识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后,渴望与异性交往是正常现象。恰当的异性交往,也是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和健康性心理的必修课。

因此,爸爸要经常关注孩子,询问孩子对周围异性伙伴的印象如何,以了解孩子的情感倾向和所思所想。同时,爸爸也可讲讲自己的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经历与故事,让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最好避免用“早恋”这样的字眼,因为这一时期的异性交往大多只是出于一种朦胧的爱慕心理。

启示二:指导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

异性交往,意味着要对异性的尊重和爱护,对异性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爸爸,不能总向孩子灌输异性交往的坏处,而要公正地承认异性交往的益处和“异性间互补”的不可替代性。这样才具备与孩子谈论异性交往问题的前提,也才谈得上对孩子进行引导。

爸爸要教育孩子,在男女同学交往时,要互相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对方的意愿,不能向对方提出无理要求,强迫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随意干扰别人的生活和学习。

爸爸还应支持孩子与异性伙伴的交往,并帮助他们策划一些自发的小组或集体活动,也可让孩子邀请异性同学到家里共同学习或聊天。但爸爸也要态度鲜明地指出:孩子应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异性相处,并与孩子协商约定异性交往的具体规则。

启示三:正确对待和引导孩子的早恋

如果孩子真的早恋了,爸爸也不要感到洪水猛兽来了,并对此采取粗暴的态度对待,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明白道理,孩子才会放弃当前青涩的感情。

爸爸可以与孩子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给孩子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逐渐收敛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感情,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孩子并不是“冥顽不化”的,只有爸爸采取温柔的手段,不命令,不要去,是完全可以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

爸爸手记

孩子进入青春期,渴望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这种心理需要,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爸爸应宽容孩子之间的异性交往,不要粗暴地加以阻挠,并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建立正确、健康的交往关系,为孩子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做好准备。

训练孩子学会待人接物

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凡社交能力强的人,其自主能力也很强。而交往能力强的人往往也会待人接客。可以说,待人接客也是孩子培养社交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爸爸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对孩子待人接客的礼仪教育就不容忽视。

然而,有些爸爸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至于待人接物那是大人的事。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仅不能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交往,甚至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不懂,好像家中没有人来过一样;还有些孩子在客人到家后,觉得客人处处不顺眼,当家人留客人用餐或留宿时,孩子往往表现得粗鲁、冷漠,令客人非常尴尬;等等。

这些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非常自私,难以与人相处。这样的孩子即使再有才华,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以,爸爸必须注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待人接物的礼仪教育。

周末的一天,唐倩坐在客厅看电视,邻居赵叔叔来家里串门。客人进屋后,唐倩眼皮都没抬,继续看电视。爸爸喊了倩倩一声,她才极不情愿地抬头叫了声“赵叔叔好”,然后继续看电视。

爸爸又对倩倩说:“倩倩,去给赵叔叔倒杯茶。”倩倩也没动。爸爸很生气,但碍于客人在,就又低声严肃地说:“倩倩,先别看了,爸爸让你给赵叔叔倒杯茶,你怎么不动?”倩倩又极不情愿地慢腾腾地起来去倒茶,结果弄得爸爸和赵叔叔都挺尴尬,爸爸也很后悔没有好好教孩子待人接物。

不会待人接物的孩子,会经常被人认为是不懂礼貌、缺乏教养,到哪里都不受大家的欢迎。这样的行为也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甚至容易形成不良习惯,难以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懂如何待人接物,关键还在于爸爸没有认真教导过;有些爸爸还认为孩子现在小,没必要学这个,以后大了自然就会了。孩子长大后,的确可以在人家交往上有所长进,但如果从小没有被教导过,在这方面总也比一些从小就被训练如何待人接物的孩子稍差些。所以,为了让孩子学习良好的待人接物之道,将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爸爸还是应该在孩子小时认真训练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让孩子耳濡目染学礼貌

要训练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在孩子面前爸爸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待人接物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也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孩子是具有模仿能力的,也会将这种礼貌行为慢慢消化。经常看到爸爸这样做,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学到了待人接物的礼仪了。

启示二:有意识地带孩子走家串门

爸爸要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多走家串门,教孩子学会待人有礼貌,举止文明。比如,在访问亲友和待客中,如何亲切礼貌地称呼别人、应注意些什么,等等。这样多次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就会使孩子从简单的模仿变为习惯的行动,进而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大方地待人接物。

另外,他人面前,爸爸也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和孩子一起在路上碰见同事时,可以给孩子和同事互相介绍:“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启示三:孩子表现好,爸爸要表扬

孩子的一些正面行为会在大人的表扬和赏识中得到强化,所以,当孩子在待人接物方面有表现不错的地方,爸爸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体验到这样做带来的愉快感,明白礼貌待人接物的好处。此后,孩子也会更乐于学习待人接物之道,并将自己的良好行为继续保持下去。

爸爸手记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必须学会待人接物的方法,这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让孩子从小学会待人接物的方法,爸爸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训练孩子,并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从而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待人接物之道。

引导孩子恰当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

矛盾,是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吵架、打架。孩子们之间经常会为了一件玩具、一点小事而与同伴发生政治。这是因为,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这时的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互相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吵和打斗。

其实,孩子之间的争吵和矛盾,是孩子人际关系中产生矛盾的表现。也正是这些矛盾,让孩子学会了观察和分析,也有了学校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能从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孩子之间始终都能和睦相处,没有矛盾冲突,那反而缺少了这种锻炼机会。

所以,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爸爸不必过分紧张,不妨引导孩子自己去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锻炼孩子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

一天傍晚,爸爸和9岁的刘超到楼下遛弯。刘超自己找了一旁的一个小伙伴玩,很快两个孩子就在旁边的滑梯上玩了起来。

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就吵起来了,甚至撕扯到一起。爸爸赶紧走过去,并要求他们重新订立规则。刘超见爸爸没有偏向自己,就很生气。而爸爸却和蔼地说:“你们是好朋友,有矛盾要慢慢商量,动手打架是不对的。”然后又转向刘超的小伙伴说:“大家事先约定好的,就应该按照规则做游戏,你说对不对?男子汉都应该是说话算数的。”小伙伴也点了点头。

很快,两个孩子又开始讲条件,并愉快地玩在一起了。

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并非都是坏事,因为孩子可以通过矛盾冲突明白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的重要,从而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用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爸爸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之间发生磨擦、冲突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过一段时间又和好如初。因此,当看到孩子与同伴出现矛盾时,尽量不要争当孩子之间矛盾的“裁判者”,而需做“观察者”或“引导者”,尽量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解决。

如果孩子们一时解决不了,爸爸可适当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学习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或放弃自己意见顺从对方,或学会说服对方,使自己为别人所接受;或教孩子学会“合二为一”,将双方意见有机综合而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爸爸们常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矛盾是坏事情。一旦起了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爸爸都希望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

其实,孩子在这些所谓的矛盾和冲突中可以学到很多交往知识。在动物界,小狮子们在打打闹闹时,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但却阻挠了孩子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这个道理用在孩子身上也具有相同的意义。孩子的问题如果事事都要大人帮助解决,孩子不能得到锻炼,也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问题。

所以,爸爸们请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社交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让孩子学着自己去处理和解决。

启示二: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同伴矛盾

当孩子的交往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爸爸要大胆放心地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也往往有一套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孩子自己更可能会以一种友好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这也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所以,爸爸应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与机会,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来解决交往当中的小问题。

启示三:适当的时候再介入孩子的冲突

当然,爸爸对于孩子之间的矛盾也并非完全不理不睬。如果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为暴力,如打、咬等,明显有人受到伤害时,爸爸就要介入并制止了。

但要注意的是,不要马上呵斥进攻者,而是先制止孩子的“战斗”。可以先将被攻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然后再将攻击者带到一边,并告诉他:“你这样踢人,东东会疼的。如果你再这样,我们就不要再和东东玩了。”在发出这样的警告后,说话也一定要算数。如果孩子不想马上结束游戏,后面也就不会再出现攻击行为。

爸爸手记

与同伴交往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事件的背后,往往也潜藏着重要的教育契机,所以爸爸应正确看待,把握教育契机对孩子加以引导,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掌握恰当的人际交往技能。

让孩子明白“帮人就是帮己”的道理

社会的进步,需要很多人的合作,生活中也需要人与人的相互支持。只有人与人之间有了相互的帮助,社会才能变得和谐。

然而,现在很多独生子女任性自私,心中只有我一个,根本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为此,爸爸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让孩子明白“让人就是帮己”的道理,培养孩子帮助别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许多孩子可能会有这心理:我帮助了别人,我能获得什么?爸爸要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自己获得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被别人信任和尊重是比任何物质的获得更重要的给予。就如同那个比喻: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各自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各自有了两种思想。帮助别人的过程,实际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尤其在学习方面,经常帮助别人,对孩子的不断进步和结交新朋友都是大有裨益的。

常越今年12岁,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爸爸希望他能帮助别人,与人建立友谊,他的回答是“谁帮助我呀?”或“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呀?”爸爸很无奈。

一次,常越跟家人出去玩,把家门钥匙丢了,回来后十分懊丧。但他想了想,觉得钥匙应该丢在小区里了,不可能丢在外面。爸爸就叫他到物业处问问,看会不会有人捡到送过去。常越去后,果然发现了自己丢失的钥匙。

在事实面前他似乎有所领悟,“果真有这么多人管闲事”。这时爸爸对他讲,人世间都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帮人其实就是在帮己。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不下去了,而说:“可不是嘛,幸好那位好人做了好事,让我找到了钥匙,否则可麻烦大了!别人的举手之劳,省了我多少事呀!”

爸爸又告诉他,以后他也要多关心与帮助别人呀。此时爸爸的话,在常越听来是句句入耳,频频点头。

给孩子灌输助人就是助几的美德,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或者爸爸做出表率,要帮助孩子理解,关心他人,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会使人变的慷慨;关心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设法去帮助别人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时常为他人着想,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养。而且,经常帮助别人,还能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心中装着别人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欢迎;受人欢迎的人,也容易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别人的评价会影响一个人对自我的期望和要求,从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这无疑是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利用活动帮孩子树立帮人的美德

日常生活中,爸爸可以通过一些社区活动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行为。比如,周末休息时,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清早起来扫扫楼梯过道,擦擦楼梯扶手;雨后、雪后及时清扫周围的积水积雪;帮助社区做环境清理整治工作;为老年人订书报,跑跑腿,办点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帮助别人、被人任何和赞赏的快乐。同样,孩子也会从中体会很多被帮助的感动。

启示二:对孩子的助人行为给予赞赏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助人行为,爸爸要及时给予赞赏。比如,当孩子打扫了院子之后,爸爸可以说孩子辛苦了,或院子看上去多么干净啊。这样的评论可以强化孩子的助人行为。

需要爸爸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夸孩子是个多好的孩子,而要让赞赏具体化,“对事不对人”。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的成绩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对他品格的扭曲变形。

启示三:鼓励孩子每天做一件好事

爸爸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我能为大家做点什么,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这样既可帮助孩子增强责任感,又能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范围。教育孩子,不能什么事都先想着自己,应看看别人是否需要帮助,自己能否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孩子每天做一件好事,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件事。

比如,看到地面有纸片,要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吃完饭后,主动帮妈妈收拾碗筷等。

爸爸手记

帮助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能提高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事。孩子可通过帮助别人,与别人今天沟通交流,从而增强交往能力。爸爸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所以当看到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发自内心地帮助他。这样,不仅能帮助对方解决困难,自己也会获得快乐与满足。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都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些孩子经常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在人多热闹的场合活动;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甚至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社交恐惧”。

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通常会被家长误认为是老实、憨厚、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这类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甚至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自己也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

孩子之所以会患上社交恐惧症,一是先天内向的性格所致;而是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对自己要求过高,又极度自卑所致;三是压力过大,或经常独自一人,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

李玫是个11岁的女孩,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无论课上课下,她都很安静,从不主动发言,也不和别的学生聊天。同学找她一起玩时,她就会显得非常紧张,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跟李玟爸爸反映,爸爸赶紧带女儿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询问了情况后,认为李玟患上了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并找到了根源。李玟性格内向,自尊心也很强,平时爸爸妈妈都很忙,遇到问题她无法与之沟通,又不好意思与同学说,所以只能自己压抑,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症状。

半年后,在医生和爸爸的配合下,李玟的社交恐惧症渐渐消失了。

其实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众目睽睽之下讲话感到紧张;在社交场合与陌生人打交道,有些迟疑与害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紧张与害怕都只是短暂的,并会随着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等,惧怕感渐渐消失。

但对于孩子来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紧张、口吃、不知所措、心跳加速等现象时,就可能是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此时如果没有人及时正确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孩子就会表现得愈加严重,甚至到了难以与人交往的地步。相反,如果爸爸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克服这种社交恐惧心理,孩子就会逐渐走出黑暗,走向与人交往的正常生活当中。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改变对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

有些孩子之所以与人交往时感到恐惧害怕,是因为平时爸爸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比如过于粗暴、蛮横。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没有解释的机会,得不到爸爸的理解和体谅,就会逐渐变得胆小、懦弱、害怕,不敢与人交往,并会感到孤独、无助,严重时甚至出现自闭。

所以,爸爸在教育孩子时,要少批评、指责,多关心、表扬,经常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一定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获得“平等”的待遇。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克服胆小、怯懦的行为,变得开朗活泼,与人交往困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启示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有时害怕与人交往,出现社交恐惧现象,主要是内心自卑,害怕失败。对此,爸爸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让孩子多找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社交恐惧症自然也就消失了。

启示三: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为了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社交当中,爸爸可以多给孩子创设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在旅游中爸爸有意识地带孩子去买车票、联系住宿、购买游园门票。孩子也能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通过与陌生人打交道,也能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环境的应变心理素质。旅游结束了,孩子的见识广了,与人的谈资多了,也就不那么惧怕交往了。

此外,还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探险、参加夏令营等,争取让孩子多参观展览、观看演出、参加游戏竞答、竞猜、演讲或上台表演节目等活动,从中让孩子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人,在观察世界时锻炼交际能力,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爸爸手记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都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症状。这种对社交的恐惧心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爸爸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给孩子的交往所带来的困扰。必要时,爸爸还应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以便帮助孩子尽早克服社交中的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