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态即命运
17340700000008

第8章 幸福人生的原则(1)

我生来眼睛就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想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的盲聋哑人带来了生的喜悦,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看到了生命的价值。

——海伦·凯勒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因此对幸福的定义就不同。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呢?我们又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呢?

为了了解幸福是什么,我们首先看一看在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海伦·凯勒生来就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却幸福地生活着。海伦·凯勒在大学读书时,成绩一直非常优异,毕业后,她已经是一位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文字,且学识渊博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能取得这些成就,与她的那位极富爱心的家庭老师的耐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在老师去世后,她游历了许多的国家,并把爱带到了世界各地。她为盲人募集资金,都用来改善盲人的教育环境,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一事业,在世界各国享有崇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政府对她进行了表彰。她一生的许多著作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评价。她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救助残障儿童,维护妇女权益,并为种族平等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她获得了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相反,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在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的人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富裕,在我们看来,这种人应该是幸福的人,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因此就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为何会这样呢?有的人钱很多,所以就不满足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妻四妾,而这些太太们之间呢,又不能和睦相处,最后会吵得家里鸡犬不宁。有的人因为自己忙于事业,忙于赚钱,忽视了孩子的教育,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每一天都会给他出很多的难题,让他非常的忙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还有一家人,一对夫妻及三个孩子,每一个人都是身体健壮,非常健康。但是虽然身体健康,一家人脾气却不是很好,因为一点小事就可能大打出手,经常把彼此打得鼻青脸肿。这样的人也并没有因为健康就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如果讲得简短一点,那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

如果讲得复杂一点,那就是“家庭圆满,在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充满喜悦地过着日子”。如果我们认定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幸福,那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个原则。

01幸福人生原则之一—莫生气

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天之中不生气恼,简单地讲,就是莫生气。因为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喜悦和气恼是不能够共存的,假如你有气恼,喜悦就不存在了。

所以为了获得幸福,我们必须做到一天之中不生气恼。

一、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气对人的健康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生气可以让皮肤长色斑、导致胃病,可以加快人的衰老。生气容易伤肝,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损害我们的免疫系统。生气在影响我们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生气容易使人冲动,影响人的判断力,使人在生气的状态下做出许多不该做的行为。一个领导者在生气的状态下,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在生气状态下,人们往往说话不经考虑,从而得罪身边的同事、朋友,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不仅如此,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我们注意观察一下,他的面孔会变得非常得狰狞,和平时那种温柔、微笑的面孔截然不同,甚至他的周围都充满了一种暴戾的气氛,让我们一见就不愿意接近,就想远离。这说明人在盛怒之下,自己的细胞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一个喜欢生气的人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怒伤肝,他的肝脏会出现一些问题;其次,中国人常说“怒发冲冠”,一个人在盛怒之下,血气会向上涌,头顶经常发热,结果就是头发不太爱长,经常会出现秃顶的现象。

民国时期的王凤仪老先生说:“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就要你的命。”

知道发怒对自己人生的害处,我们就应该努力地避免气恼。

前面我们提到新加坡的许哲女士,她为什么能够活到110岁呢?就是因为她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脾气。她从来不发脾气,因为她认为,如果发脾气,第一,会伤害自己;第二,会伤害对方;第三,其他人听了也会受到影响。生气害自己也害很多人,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所以不要生气。有人问,如果别人对你发脾气,你会怎么办呢?她回答说,那是他发脾气,不是我发脾气,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又有人问她,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别人无缘无故地骂你,你是不是会生气呀?许哲回答说:“我不生气,因为人总是要说话的,我就当他在讲与我无关的话,为什么要生气呢?如果生气,你三天都不开心,这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如果你对别人讲出了你的气恼,别人也会不开心,也就伤害了别人。”所以许哲女士从来不生气。不仅仅她是这样,实际上在历史上有很多有修养的人也从不轻易地发怒。

古希腊有一位名人叫斯巴达,他生气时有个特点,就是跑到自己家,绕着自己家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后来他的土地不断增多,房子也是盖得越大越多,但他生气时,仍然会绕着它们跑三圈,每次都累得浑身被汗湿透。

他的一个孙子问他:“爷爷,为什么你一生气就要绕着咱家的土地和房子跑圈啊?”

斯巴达说:“你不知道吧,其实咱家的房子和土地可都是我跑出来的。以前我年轻时,每次和别人生气,我都会绕着家里的房子和土地跑,跑的时候我就会想,一个人就几十年的时间,为什么还要为生气这种事情来浪费时间呢?把这些时间用在劳动上,我不仅不生气,还会赚取财富。每次这样一想,我就不再生气了,而是把生气的时间花在了劳动上。”

孙子又问:“爷爷你现在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绕着它们跑啊?”

斯巴达说:“后来我有钱了,再和人生气时,我依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时我就会想,我现在有这么多的土地,有这么多的房子,我还和别人计较什么呢?这样一想,我就不再生气了。”

有修养的人,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宽,从他的名字上就知道这个人非常宽厚。这个人的有修养、好脾气在汉代是出了名的。

有一天他坐牛车外出,半路上遇到一个人,说自己的牛丢了,非要看看刘宽的牛是不是自己的,其实就是怀疑刘宽偷了他的牛。一般人遇到别人无缘无故冤枉自己偷东西,可能早就忍不住要理论起来,理论不成可能还要大打出手。而刘宽一句话也没说,当时从车上下来后就直接步行回家了。没过多久,那个丢了牛的人牵着刘宽的牛找上门来,看到刘宽赶紧道歉,说自己的牛找到了,白白误会了你,实在是对不起,你想怎么处罚我都愿意。刘宽看他这样,仍旧不气,对他说:“这世界上长得相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认错了也是难免的,还要麻烦你亲自把牛送回来,有什么好责罚你的呢?”刘宽的这番举动和言辞可以说是相当的大度,街坊邻居听闻这件事后,都十分佩服刘宽。

在家里,刘宽的脾气更是好得连他的太太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一次他的太太突发奇想,想试一试自己丈夫的修养到底有多好。一天早晨,刘宽穿好了朝服,戴好了礼帽,穿戴得整整齐齐,要赶着去上早朝。这时,他的妻子命令一个丫鬟去给他送一碗肉羹,而在给他的过程中这个丫鬟故意失手,把肉汤泼在了刘宽的身上。事情发生后,刘宽是怎么样反应的呢?刘宽不仅没有恼羞成怒,去责怪这个丫鬟,反而非常关切地问:“烫着你的手没有呀?”从那以后,他的家人对他也是非常佩服,因为他确实做到了任何情况下都不轻易发怒。

生活中刘宽性情温良,脾气好,在工作中同样是仁厚宽恕。汉桓帝时,刘宽官做到太守,管理着三个县的事务。每当手下的官员犯了错,他也只是稍加惩罚,让官员们知道羞耻就可以了,从不用严刑来治理。每当有了政绩功劳,他都推举下属,而一旦发生了问题,他就把失误揽到自己身上。

现在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下属犯错就气得发一通脾气,看到领导决策失误,也要生一肚子气,这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生活得很幸福的。

二、忍—把刀插在心尖上

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表现在平时,平时大家你好我好,当然很容易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只有当有些人来对着你无理取闹,做出一些让你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才会体现出你真正的修养。

唐朝的娄师德,心胸极大,器量超过一般的人。曾有人告诉他,有一个缺乏教养的无知者指名辱骂你,娄公说:“天下之大,怎么会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呢?”

这人仍然替娄公抱不平,再次告诉娄公,娄公说:“你对我说他骂我,这是重复骂我,请你不要再说了。”有一天他上朝,因为身体肥胖,行走迟缓,其他官员说:

“娄公和庄稼人有什么区别?”娄公笑着说:“我不像庄稼人,谁应当是呢?”他弟弟要做代州刺史,临行前娄公告诉弟弟说:“我们兄弟受到国家大恩,官资和地位过分隆盛,必为一般人所忌恨,你如何对待这件事?”弟弟说:“有人往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完事,请哥哥不要担心。”娄公严肃地说:“别人唾在你脸上,是恨你,你擦去唾沫,是驳回了他的怒气,会使他更加愤怒。唾面自干,你应该笑脸接受他唾面,这才是处理满盈的正确方法。”

娄公深受皇帝信任,满朝文武无人敢比。他不仅不高傲自大,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凡是遇到别人攻击诽谤自己,他就反省自责,好像无地自容似的。他常说:

“别人对自己无礼攻击,其中必然有他的道理,对此不去计较,不仅是培养自己的器量,也是为了避免灾祸,这就是君子所以再三反省的原因。”

像娄公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受到别人的侮辱而不怨恨别人的人。

所以我们看这个“忍”字,“忍”字上面是一个刀刃的“刃”,下面是一个“心”字。怎样才能算得上“忍”呢?当有一把刀搁在你的心上割肉的时候,你还能够忍,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当然,忍也有不同的层次。首先是力忍,就是明白了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道理,所以遇到事情时尽管心里感觉不满意,还是强忍着不发作出来。

这是忍的初级功夫。

其次是忘忍,也就是心胸开阔,做到了“恩欲报,怨欲忘”、“宰相肚子能撑船”,很快就把不开心的事情遗忘了,不再和别人计较。

再次是反忍,也就是做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出现冲突或矛盾的时候,不仅不发怒责怪对方,反而来反省自己—肯定自己在处事上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才导致了不良结果的产生。

然后是观忍。《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想想昨天或者更久以前发生的事情,就如同一场梦一样,已经过去了;面前的一切,也如同肥皂泡一样是短暂无常的。甚至于连这个生气的“我”、我生气的人,还有所谓的怒气,都是虚幻不实的,有什么必要因为执著而让自己生活在怒气不安之中呢?

最后是慈忍,因为明了“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和因果的道理,所以对于惹我们生气的人不仅不发怒、不生报复之心,反而能够以德报怨,提起帮助对方的慈悲心。

三、百无一用是生气

在不生气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弥勒菩萨学习。在大肚弥勒佛的身上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两点:第一点就是他肚皮很大,肚皮很大就意味着度量大、胸量大;第二点就是他笑口常开,总是保持微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笑哈哈地容忍,让人一看就非常欢喜,就会启发我们在生活之中要存平等心,呈喜悦相,也就是说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不因为这个人是我的领导,我就对他极尽巴结奉承之事,也不因这个人是一般的百姓,我就瞧不起他,轻视他,这样就失去了平等之心。

苏东坡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是一个在家学佛的居士,有一次,他在礼佛的过程中突发灵感,就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稽首”是礼拜的意思,“天中天”是指佛,“毫光”是指佛的慈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而这个“八风”是指什么呢?就是指“称讥、毁誉、利乐、兴衰”。也就是无论别人称赞我还是讥讽我,无论是别人毁谤我,还是给我很好的名声,无论我是处于上升时期,还是处于下降时期,无论是在苦中,还是乐中,我都不为这些外境所动,保持着一种如如不动的平和心态。

这种境界谁做到了呢?实际上是佛做到了。他说“端坐紫金莲”,就是看到佛像端坐在紫色的莲花之上。这句诗虽然苏东坡是称赞佛,实际上他是觉得自己也做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他写了这首诗之后,越看越觉得境界好,越掂量越得意,于是就派自己的童子把这首诗送给庐山归宗寺的佛印禅师,让他给看一下。禅师在河对面的庐山,为了见他就必须要渡过江去。在童子送信的过程中,苏东坡自己就在想:“哎呀,不知道这个禅师会怎么样夸奖我的诗,我这首诗写得太有意境了。”

可是禅师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然后交给童子让他拿回去。苏东坡左等右等,心里非常的焦急,看到童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

“禅师看了我的诗之后,对我的诗有什么好的评价吗?”结果这个童子说:“禅师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在信纸上批了两个字,让我给你带回来。”苏东坡马上把信封打开,看到上面写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一看怒火中烧,他觉得这个禅师你理解不了我的境界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这样糟蹋我的诗呢!于是他不等天亮,连夜坐船渡过江去,要找禅师评理。

佛印禅师非常有智慧,他早就知道苏东坡一定会来,于是他就故意对身边的人说我今天不见客,谢绝任何的客人来访。苏东坡吃了一个闭门羹,就更加恼怒。

于是他也顾不上读书人的风范,三步并作两步就赶往方丈室,要找佛印禅师评理。他正要举手叩门的时候,看到方丈室的门上贴着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意思是说,你苏东坡认为自己八风都吹不动,面对别人的称赞、毁谤,你都不放在心上,结果我说了两个字你就被打过江来,要跟我评理了。苏东坡一看觉得很惭愧,自己是能说不能行,也就是说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但是自己却不能够在生活中去实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真正地把自己给修养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发怒不仅仅对自己有害,而且也会伤害别人,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美国休斯敦有一个银行家,他曾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如何克服爱发脾气的毛病的过程。他小时候脾气非常坏,经常会发火,他的父亲劝了他很多次,都没有效果。他的父亲也很聪明,有一天就把他叫到跟前,送给他一盒铁钉,然后告诉他,从今以后,你每生气一次,就到后院的那个木头柱子上去敲进一颗钉子。他照父亲的话去做,时间久了,他也就意识到自己经常发火,因为那个柱子上已经钉满了钉子。后来他就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脾气,然后他又去跟父亲交流。父亲说很好,你已经不发脾气了,从今以后,如果你有一天不发脾气,你就到后院的柱子上拔出一颗钉子。

几个月之后,他把柱子上的钉子全部拔掉了。他很得意,来向父亲汇报,说已经把柱子上的钉子全部拔掉了。父亲说:“儿子啊,你做得很好。”他拉着儿子的手说:“去看看那根柱子吧,孩子,你看到柱子上的那么多小孔了吗?那柱子身上已经千疮百孔,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美观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恶言恶语也就像那些钉孔一样,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伤疤。就像你用刀子刺向某人身上,你再拔出来的时候,无论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永远不会消失了。”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记住这样一点,那就是发脾气只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而不是变得更加容易。当我们生气的时候,都是希望对方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然而生气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反而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所以我们应该变得聪明一点,不要再重复类似的错误。

四、恕—智者的换位思考

怎样才能改变爱发脾气的毛病呢?还是应该从根本上来转变,那就是要转怒为恕,将心比心。中国文字确实是智慧的符号,我们看看这个“恕”字,上面是一个“如”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它告诉我们,“恕”就是“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就是如对方的存心,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做到将心比心。所以当孔子的弟子子贡来请教:“老师啊,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什么叫“恕”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想别人怎么样对我们,我们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他们。而当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转愤怒为宽容。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就有很多反社会的行为。比如看到富贵人家的车子,虽然不认识车了的主人,他也会在车子上划几个道,刻一些字,甚至会泼上油把它给烧掉。看到这样的行为,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很气愤,觉得这些人怎么这样做呢,损人而不利己,还可能因此而怒火中烧,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而一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可能是因为他父母很早就离异,没有人给他一些人生的引导,他更没有学过《弟子规》,不知道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正确的原则。

反过来再想一想,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女呢?我们对他们百般呵护、认真教育,就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想一想那些问题孩子,和我们的孩子相比,他们是不是非常的可怜呢?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想,对他们的恨意就会变成一种宽容之心,了解了他们这种行为的原因,我们就能够对症下药,而不是去生气。所以中国古人说“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事、有过错的时候,我们应当想一想导致他这种过失的原因。当我们把这个原因找到的时候,我们这种宽恕之心就能够提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转怒为恕了。

除了要转怒为恕以外,我们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来克服爱生气的毛病,这个方法就是心理暗示。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可以站在镜子前,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两眉之间,深吸一口气,再沉到丹田,对着镜子这样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当然你不能只重复一遍、两遍,要重复上十遍二十遍、多多益善。早晨的时候,方法也是一样,但是说的话有所不同,早晨的时候你对着镜子要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当然,有句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你可能只是做了几天、十几天、二十几天,遇到了事情你该发火还是会发火。但是你不要气馁,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只有掌握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发怒对别人不好,害人害己,一定要克服这个坏毛病。只要你坚持三个月,或者半年以后,你就不会轻易发火了。

要想让自己跳出易生气的品性,冷静平和地去看待和处理事情,还有一些小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自己的行为,当一个人犯了错误,而你这个与错误不相干的人却在那里怒发冲冠,甚至有一群不相干的人和你一起面红耳赤地生气,你不觉得这有些莫名其妙吗?这样荒谬的事情不是很可笑吗?所以,多一些幽默感,对他人所犯的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错误,置之一笑,怒气也就自然无从生起了。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演讲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场面,在演讲刚刚进行到一半时,台下突然有个捣蛋分子高声打断了他:“狗屎!垃圾!”威尔逊虽然受到了干扰,但他情急生智,不慌不忙地说:“这位先生,请少安毋躁,我马上就会讲到你所提出的关于环保的问题。”全场人不禁为他机智的反应鼓掌喝彩。

一次,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公开场合演讲,从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笨蛋”两个字。丘吉尔知道台下有反对他的人等着看他出丑,便神色从容地对大家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只记得署名,忘了写内容。”

多问自己为什么

当你因别人的错误而生气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生气?这个错误是我犯的吗?或者这个错误和我有关?既然跟我毫无关系,我为什么要生气?

为什么我要用自己的快乐和健康来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从冲动中拉回理智的世界,有了理智的分析,怒气自然会远离。

让反应有个缓冲

许多人生气都是瞬间爆发,看到别人犯错,马上火冒三丈。其实我们应该放缓我们的反应速度,来个缓冲,多给自己一些“想一下”或者“等一下”的机会,不要让自己陷入那个习惯性的生气怪圈,这样就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朋友来提醒自己

情绪的控制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一种情绪的发泄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时,更是如此。所以,要让自己的好朋友提醒自己。当自己要发怒时,朋友的善意提醒会给你一个理性的思考间隙,让你想生气的冲动停顿一下,你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压住一时的冲动。

爱自己

虽然人无完人,但是再不完美的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爱自己,关心自己。真正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是不会因为别人的错误而轻易生气的,因为生气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会明白,爱自己就要接受别人的不完美,包容他人的错误。

有这样一个男人,他非常爱生气,经常为一些小事而发一通脾气,自己总也没办法控制自己。他为此很苦恼,最后去求助一位大师帮忙开解自己。

大师听他把自己的情况介绍完后,便把这个男人带进了一间很破旧的屋子,把他反锁在了屋子里,然后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这个男人非常生气,就在屋子里面破口大骂,然而大师并不理会他。这个男人见大师无动于衷,就开始说好话求他放自己出去,可是大师依然假装听不见。

面对这种情况,男人知道说也是白说,于是就不骂了,安静了下来。这时,大师走到门外说:“还在生气吗?”男人说:“我现在只气我自己,我当初不该听别人胡说,居然跑来找你开解我,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大师一听,说:“你的心里连自己的一点错误都装不下,又怎么能心平气和地去看其他的人和事呢?”说完大师又走开了。

过了不久,大师又走回来问他:“这会儿还气吗?”男人说:“不气了,反正气也是白气,你又不会放我出去。”大师一听笑笑说:“看来你心里的气还没有消啊,暂时压下了而已,再生起气来估计更厉害。”说完又走了。

等大师再走回来时,这个男人就对大师说:“大师,我真不生气了,为了这种事情生气真是不值得。”大师哈哈一笑说:“你还能判断什么可以生气什么不可以生气,你心里还有衡量生气与否的尺子啊,看来你还没彻底明白呢。”

等大师再次来到门外还没开口问时,男人先问:“大师,气是什么啊?”听他这样问了,大师便把门打开,在地上洒了一些茶水。男人开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想了一会儿终于恍然大悟,再三感谢大师,然后告辞离去。

其实大师就是告诉我们,气,其实就是消,消气消气,气到最后还是消。既然如此,我们生气又是为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因为别人做的事情或犯的错误让我们不满意才生气。然而别人已经错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把错误再揽到自己身上,让自己生气不已呢?何不多一些幽默感,把心放宽呢!

来看看那首广为流传的《莫生气》是如何劝导我们的: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