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法自然
17334600000044

第44章 取长补短天之道

戒骄戒矜:祸福相倚的因果效应

在老子眼里,祸与福是相对的。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说,踮起脚想站得高一点,反而站不稳;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偏执一见的人,事物总是看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看不明白;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上不会有成就;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古人留下的名言,也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忽略的生活智慧。有多少人因为不懂得及时地抽身退步,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又有多少人不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而让自己膨胀过度,反而不美。气球再大,里面也是空的;风筝再美,也不可能飞得比鹰更高;智慧的人生是戒骄戒矜。

不自矜,故长。

不傲慢自负,所以能够进步。

老子的“不自矜,故长”,就是告诫人们只有戒除傲气,才能做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傲气者,盛气凌人,傲慢自负,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人也许某一方面高人一等,优人一招,先人一步,或者并无过人之处,只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罢了。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是过高地评价自己,蔑视别人,习惯仰面朝天,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自以为了不起,自高自大,盈气于内,形态于表,老子天下第一,用不可一世的表情来傲视别人。这样的人迟早会因此而在阴沟里翻船。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前半句很明确地告诫了我们:人不可恃才傲物、孤芳自赏——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而应该尊重别人;不要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那样根本无法提高自己,只能让自己在自傲自负中一天天堕落下去。

杨修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正是他自恃才高、傲气太盛,他的傲气惹恼了曹操,日积月累,最终因“鸡肋”命丧黄泉。

闯王李自成率大军驰骋疆场,转战东西,其气势之浩大如排山倒海,不可遏止,可为什么最终惨遭失败呢?也是因为傲气。闯王率大军进入北京城后,张灯结彩,天天过年,结果傲气磨钝了起义军的锐气,使起义功败垂成,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有傲气的人大都从个人着眼,一切从个人出发,张扬自己无视他人,以一己之私傲视万物于脚下,这时的傲气就成为羁绊个人发展、破坏群体关系的一剂毒药,它所导致的是一种唯我独尊、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自恋情结,同时相行而生的是一种排斥他人、拒绝合作、蔑视群体、崇尚个人的排他情结,从而形成一种自恋自娱的狭隘个人空间。

自傲也是令人失败的根源所在。《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一节,与其说是关羽大意,还不如说是关羽自傲更确切。

逊曰:“某奉吴侯命,敬探子明贵恙。”蒙曰:“贱躯偶病,何劳探问。”逊曰:“吴侯以重任付公,公不乘时而动,空怀郁结,何也?”蒙目视陆逊,良久不语。逊又曰:“愚有小方,能治将军之疾,未审可用否?”蒙乃屏退左右而问曰:“伯言良方,乞早赐教。”逊笑曰:“子明之疾,不过因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台之备耳。予有一计,令沿江守吏不能举火,荆州之兵束手归降,可乎?”蒙惊谢曰:“伯言之语,如见我肺腑,愿闻良策。”陆逊曰:“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唯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蒙大喜曰:“真良策也。”由是蒙托病不起,上书辞职。

陆逊回见孙权。孙权乃召吕蒙还建业养病。蒙至,入见权。权问曰:“陆口之任,昔周公瑾荐鲁子敬以自代,后子敬又荐卿自代,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蒙曰:“若用望重之人,云长必然防备。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云长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济。”权大喜,即日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蒙守陆口。逊谢曰:“某年幼无学,恐不堪重任。”权曰:“子明保卿,必不差错。卿无得推辞。”逊乃拜受印绶。连夜往陆口,交割马步水三军已毕,即修书一封,具名马、异锦、酒礼等物,遣使赍送樊城见关公。

时公正将息箭疮,按兵不动。忽报:“江东陆口守将吕蒙病危,孙权取回调理。近拜陆逊为将,代吕蒙守陆口。今逊差人赍书具礼,特来拜见。”关公召入,指来使而言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来使伏地告曰:“陆将军呈书备礼,一来与君侯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幸乞笑留。”公拆书视之,书词极其卑谨。关公览毕,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见陆逊曰:“关公欣喜,无复有忧江东之意。”逊大喜,密遣人探得关公果然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只待箭疮痊合,便欲进兵。

吕蒙正是抓住了关羽的这个“傲”,才故意称病让陆逊顶替位置迷惑关羽。结果关羽果然中计,撤走了防守东吴一方的兵马,降低了对东吴兵马的警戒,才使得吕蒙偷袭成功,丢掉了赖以保身的荆州,落了个败走麦城、兵败被杀的悲惨结局。

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将“骄傲”列为人的七宗罪之首,而毛泽东同志也曾专门撰文强调中国共产党人须“戒骄戒躁”,都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明骄傲的思想万万要不得。因此,我们也只有汲取老子“不自矜,故长”的智慧,摒除傲气,才能使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加成功。懂得内敛才会免遭嫉妒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运营施展的作用不会衰败;大道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运营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正如一个不影响使用的东西,看上去不够华丽,人们却会充分利用;一个饱满而有空隙的物体似玄空一般,但它的动能却源源不断。这句话寓指做人要虚心,不要骄傲。

老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具备一种“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内敛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为人处事上游刃有余、置危险于身外。

如此看来,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是幸福的人,因为才能不仅能带来荣耀,更能导致灾难。才能让人羡慕,也让人嫉妒。才能出众如同树大招风,心胸狭窄的无能之辈总是与有才能的人为仇。因此,有才能的人更应懂得内敛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去运用它,否则定会在这方面栽跟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才高八斗,刚直耿介。他在朝为官时,许多无才无德的小人就重点攻击他。

一次,唐宪宗召见白居易,对他说:“你诗名很大,为人忠直,不像是个奸诈之人,可为什么总有人弹劾你呢?”

白居易说:“皇上自有明断,我说什么也是无用的。不过依我看来,我和那帮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定是他们嫉恨我的才华忠直。否则,我和他们无冤无仇,他们为什么会无端诬陷我呢?”

白居易自知难与小人为伍,却不屑掩饰锋芒,他对那些无能之辈常出口讥讽,绝不留半点情面。

一次,朝中一位大臣作了一首小诗,奉承他的人不在少数。白居易看过小诗,却哈哈一笑,说:“如果说这是一首好诗,那么天下人都会写诗了。”

事后,白居易的一位朋友劝他说:“你身处官场,不应该当众羞辱别人。你不是和朋友谈诗论道,在朝堂上若讲真话,人家只会更加恨你了。”

白居易说:“我最看不惯不懂装懂之人,本来我不想说,可还是压抑不住啊。”白居易自恃有才,说话办事往往少了客气。他对皇上也大胆进言,只要他认为不对的事,他就直言上谏,全不顾任何禁忌。

河东道节度使王锷为了晋升官职,大肆搜括百姓,他向朝廷献上了很多财物,唐宪宗于是准备让他当宰相。

朝中大臣都没有意见,只有白居易站出来反对。唐宪宗生气地说:“你是个才子,就该与众不同吗?你每次都和我唱反调,你是何居心呢?”

皇上发怒了,嫉恨白居易的小人趁势说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一时,白居易的处境更加恶劣,格外孤立。

大臣李绛同情白居易,劝他收敛锋芒,说:“一个人如果因为才高招来八方责难,他就该把自己装扮得平庸了。你的见识虽深刻远大,但不可显示出来,你为什么总也做不到呢?这也是为官之道,不可小看。”

最后,白居易还是因为上谏惹祸,被贬出朝廷。白居易的才能人所共知,他尽忠办事,见解高明,却不能建功,只因他的才能过于外露,优点反变成了缺点。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相信才能万能的人只能算幼稚。人们应当时刻提防小人的暗箭中伤,把最能让他们嫉妒的东西藏起来,避免不必要的纠缠。

内敛,可以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传统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内敛;智欲圆而行欲方,也算一种内敛;凡事不张扬,得意不忘形,富足时不骄矜,位卑或者贫穷时也不谄媚,更是一种内敛。

修身,当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内敛而不张扬。古人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说的就是仪表、行为上的差异。它告诫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懂得在谦虚中善学,懂得在内敛中进步,而不要不知天高地厚,摆出一副唯我独尊、锋芒毕露的骄姿傲态。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天地运作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补不足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如此,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互相取益,各显其才。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

老子在长处与短处这个问题上是这样认为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他觉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人生的处世之道。

谦虚我们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身边人的优点,捕捉它们、并用这些人的优点来点亮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光彩夺目。

一天,上帝对一个盲人、一个跛子以及两个壮汉说:“你们沿着这条路一起出发,谁先把幸福之门打开,我将满足他的任何愿望。”说完,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

只见两个壮汉拔腿就跑,其速度快如风驰电掣。而盲人因眼疾,只能一步步试探性的前进,跛子虽有明确目标,可也只能缓缓前进。

历经无数次的坎坷摸索之后,盲人和跛子达成了共识,即盲人背起跛子充当双腿,跛子给盲人充当双眼,两人取长补短,一步步向幸福之门迈近。

眼看着两个壮汉临近终点,一个壮汉突然停下将另一个壮汉狠狠地推倒在地,尔后自己继续向前跑去。此时被推倒的人又迅速爬起来追上前者,一脚踢在对方的后腿上。两人厮打起来,他们谁都不允许对方推开幸福之门。

就在他们纠缠在一起时,盲人和跛子赶了上来。两个壮汉因为互相阻挠,都没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变化。盲人和跛子因为互相弥补了自己的缺陷,慢慢地走到了前面。在幸福之门前面,他们并没有互相抛弃,而是彼此示意之后,共同打开了幸福之门。

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但却不能骄傲;短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克服的,但却不可因此而掩饰。

俗话说:“人无完人”,人毕竟不是“神”,是活生生的有着缺点和长处的结合体,尤其是在科学文化发达的今天,分工很细,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每个人又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懂。因此人与人之间,所长和所短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既要谦虚谨慎,时时正视自己的短处;又要不断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能因别人有缺点或短处就紧盯着不放,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修身养性应该多一些取长补短。广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是对待长处、短处的正确方法,也是达到让人进步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