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进行正面军事冲突不是目的,而发动战争者是着眼于结果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战争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唯一选择了。故不战而达预想之目的,不失为一上上高招。
北宋初年,南唐王朝尚未灭亡,其国有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通古达今、能言善辩而名声卓著。当时南唐每年要向北宋纳贡,有一次就是派徐铉北上。根据惯例,北宋要派——名官员去做押伴使,代表受贡一方。由于徐铉才名很大,北宋群臣都觉得自己学浅才疏,辩才难以与之抗衡,害怕被选中而受窘或出丑,有失大宋体面,故纷纷推诿。对此,宰相赵普很是为难,只好上奏宋太祖。
宋太祖倒很爽快,吩咐赵普道:“你暂且退下。此事不必再议,朕亲自来选择就是了。”过了一会儿,宦官传出太祖旨意,命令殿前司速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宋太祖接过名单,看也没看,只见他提起御笔,在那名单上随便点了一个人的名字,然后吩咐:“就叫此人去做押伴使,我看他就可以。”
那位被御笔钦定的殿中侍者不知为什么偏偏派自己去,也没有得到任何指示,被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想:俗话说“祸从口出”,我还是不说话,不与他舌战交锋为好。于是就硬着头皮去了,谁知正好撞着宋太祖的心意。
等他来到江边,上得船去,徐铉也在那里。见到朝廷押伴使到,徐铉马上滔滔不绝讲了起来,词锋如云,妙语连珠,周围的人都为他的能言善辩所折服。那侍者无言以对,只一个劲地听徐铉侃侃而谈,边听边装模作样点头而已。徐铉也不知他的深浅,见他点头,愈加喋喋不休,极力与他交谈。可那侍者依旧只是点头而已,一连几天,始终一言不发,更不用说与之辩论学问了。徐铉直说得唇焦口燥,舌尖生火,疲惫不堪,最后只好像那名侍者一样,坐在那里一声不吭了。
这则故事说明,当不能以战对战时,可以采取以避为战之策,以短抑长,用兵家的话来说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