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经济头脑经营人生
17328000000042

第42章 人际交往中也需要收支平衡

人活在世上,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中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构成了人际交往的精髓,有的人把这种交换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

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由于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宠爱,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走入社会后,其他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围着自己转,其他人有什么好的事情都会想着自己,自己遇到了困难,别人都会像父母一样义不容辞地出手相助。他们很少去考虑,“别人为什么要对自己好”,“别人凭什么要帮助自己”这类问题。

其实,以自我为中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障碍,它会阻止你的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因为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任何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因此,这类人缺少朋友。

其实,我们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人际交往也一样。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他人无偿地付出,也没有一个人会得到他人无偿地付出。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保持相互交换的平衡。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115跷跷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跷跷板定律。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叫伍宏。他是个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年轻人,但是他的人缘却不怎么好。主要原因似乎是他自信过了头。他从一家名牌大学毕业,学的是与工作对口的专业,而且专业成绩优异,在学校时受到的嘉奖与表扬已数不清。而且,本科毕业后,他又到国外深造了一年,拿了个研究生文凭。这一切,让他有一种无比的优越感。

同事们似乎不太喜欢他,背地里总是议论他:“他以为自己是谁啊!凭什么让我去给他发传真?我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耶!”“凭什么动不动就让我给他打饭?”“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找我借一次钱,我唯一一次找他借钱,却被他拒绝了。”其实,同事们哪一个不是大学毕业,专业成绩优异的?只是,伍宏考虑不到这些。大家对他有很大的意见,平时连个招呼也不跟他打,生怕他会“黏”上,造成自己的负担。有时候碰到什么热点话题,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都当他是透明人,像是有意要把他和自己分清界限。

有一次,快下班的时候,一个同事的工作还没做完,但是这个同事的母亲晚上的火车到北京西站,他必须去接站。母亲第一次从乡下来北京,如果没人去接的话,很可能找不到路。于是,同事让伍宏帮忙,把手头的工作继续完成。那天,伍宏本来也没什么大事,但是下班之前约了女朋友。为了不让女朋友失望,他拒绝了同事的求助,去赴女朋友的约了。

后来,有一个下午,伍宏要出门办事,想借那个同事的自行车用一下。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就被同事以“自己要用”拒绝了。但是,那个下午伍宏却发现同事并没有用自行车。

后来,类似的事情多了,伍宏才逐渐地意识到,原来他总是麻烦别人,而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又不能给予别人帮助,所以,大家认为他是个自私的人。

其实,伍宏并不是自私,并不是有意不帮助别人,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顾他人的人,大多是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交往却失去了互动的乐趣,因而变得索然无味。

对有的人来说,“自私”是有意识的,而有的人则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自私,是个性问题,比如那些天生就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的人;而无意识的自私,是社交技巧的问题,比如像伍宏这样的人。无论是个性使然,还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因此,年轻人都应该有意识地认识到人际交往中彼此付出的对等问题,做到人际交往中的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