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17322000000006

第6章 中译本序(二)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间或有人如是说。因为一代代学者难免以他们所处时代的棱镜考察过去,所以也难免反映其体会及价值观念。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有所改变:对其中某些人物,以否定的眼光视之;其余的则根本不感兴趣。可是,某些人物却在事后才为人们所认识,愈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获得愈多的赞美。孙中山就是属于这类历史人物。

我认为,比之20世纪第三世界其他革命领袖,孙中山受到人们的注意和赞美,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领导作风光明正大,令人信服。我在15年前撰写此书时,并未充分强调这一点。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孙中山政治哲学的主要动机。人民的幸福,即免于饥饿、贫困和愚昧无知,始终是孙中山的最大心愿。他为之奋斗的不仅是中国的现代化,而且是带有社会正义与公平的现代化。对他来说,这就是民族主义革命的终极目的。与第三世界众多的领导人不同,孙中山从不容许本来用以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的手段变为目的。他从不执迷于使用暴力。对于军队在革命胜利和全国统一后的重要作用,他亦从未设想过。更为罕见的是,一个民族主义领袖竟有强烈的国际主义思想意识!在为中国现代化奋斗的过程中,孙中山清楚地认识到,在达到民族平等的目的后,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想到未来的国际合作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换言之,回过头来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个不平凡的革命领袖,富有人道的价值观念,而此往往与其领导作风相联系。我认为,这就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史扶邻

1994年11月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