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17322000000003

第3章 中译本前言(三)

黄石华

史扶邻教授研究孙中山的第一本力作《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1年6月刊行,1985年7月再版,前后发行共近2万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如今,史扶邻教授研究孙中山的第二本力作《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译本又行将问世,我深信,它亦会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因诚如史扶邻教授所说,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生和学者,会“从本书找到一些有价值及有趣的东西”。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英文版)一书,于1968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即引起海外学术界的关注。有人称“史扶邻这本包括了孙中山头40年历史的书,是西方学术成就中的里程碑”。还有人说,“这是本世纪学术成就中不可替代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著作”。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亦对这部书予以极好评价,赞扬“这部著作对一个严酷的时代中的重要人物所作的描述,是最详尽和最具权威性的”。中国的金冲及教授、章开沅教授等,也对这部书给以肯定。如金冲及教授在为这部书撰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史扶邻教授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一书,在近年来西方历史学家对孙中山的大量研究著作中,要算是最重要的一部了。”

对史学家的上述评价,史扶邻教授是当之无愧的,1969年,《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获美国史学会颁发的费正清奖就是明证。如果说,《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是关于孙中山青年时期的标准著述(西方学者语),论述的是青年孙中山的活动及中国革命的起源;那么,《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便是研究孙中山一生的历史。诚如作者于1982年4月为本书中译本所撰的序中阐明的主旨:“孙中山是中国的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一般读者很想了解他的生平和时代,本书主要就是为这些人写的。”

我以为读者通过阅读史扶邻教授的这两本书,尤其是能窥孙中山生平全貌的《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至少可得如下三方面好处:其一,可以了解西方史学界研究孙中山的状况及他们所持的观点;其二,因作者所下工夫甚大,有关的第一手及重要的第二手资料搜集极齐全,故读者可从中获得不少迄今为止国内未见的新史料;其三,可受到启迪。

读一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读者不难发现,其极具新意之处有二:一是称孙中山为“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二是说孙中山一贯的特点“是一生屡遭失败”,但凡此皆无贬义,是从积极意义上讲的。所谓“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史扶邻教授解释说:“意谓孙中山不愿意充当革命者通常需要做的残酷无情的角色。换言之,孙中山宁愿谈判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我认为孙中山不愿采用暴力手段而寻求达其目标的别的方法,体现了他的博爱精神”,“更显出他是个纯粹的人”。史扶邻教授强调,尽管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屡遭失败,但他“仍然不愧是个民族英雄”,没有谁比孙中山对中国的潜力更充满自信,并像他那样无私地努力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尽管他的许多想法不切实际,但体现他的特性的口号——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实际上等于描绘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我基本上赞同史扶邻教授的上述观点,同时还认为,这种提法非常新鲜和中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长达四分之一多世纪,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历尽磨难,苦心探索,终于从黑暗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曙光。他比其同一代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相信,一个虚弱、分裂和落后的中国是不正常的,而且这个国家没有理由不在世界上很快取得她的合法地位。他同样相信,一个强大和现代化的中国,不仅对中国人民的幸福,而且对世界和平与繁荣都是必不可少的。孙中山坚持认为,现代中国不应盲目抄袭西方和日本的经验,而应该在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时,避免早期现代化国家所犯的错误。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吸收社会主义原则,这样就不只是少数特殊阶层分子,而是全体人民都得到物质进步的好处。史扶邻教授认为,孙中山的“这些已经得到证明的见解,确凿地证实了他的非凡预见,这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的标志”。

读一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读者还不难发现,史扶邻教授以大量的可靠史料,论证孙中山在政治上的领导作风光明正大,其政治哲学的主要动机是关心人民的疾苦,富有人道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富有强烈的国际主义思想意识。

1980年,史扶邻教授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的《后记》中着重强调:近来的事态发展,正在证实孙中山的某些坚定的信念。西方世界和日本——尤其是日本——发现与一个强大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合作能得到种种好处。毛泽东以后的中国,正试图利用外国的资本建设社会主义。他继而深情地写道:“那些拙劣的密谋者早已被遗忘,可是,作为一种信念象征的孙中山却永远活在世人心中,甚至在未来依然可以为中国发挥作用。他现在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唯一近代英雄人物,一旦两岸重新统一,将证明他们对孙中山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凡此,引起我的共鸣。

鉴于上述,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译本于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出版之际,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向海峡两岸同胞和全球炎黄子孙及所有尊崇孙中山的人们,推介史扶邻教授的研究孙中山的这部力作。

1996年1月于香港昌文华苑寓所

(作者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兼理事长,香港创建学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董,曾任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兰州大学等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