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孙中山有一贯的特点,那就是一生屡遭失败。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愧是个民族英雄,因在他活动的四分之一多世纪,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假如没有对他的回忆,也许会更黑暗。中国人每当想起外国人强加给中国的种种屈辱,以及他们的领导人腐败无能时,仍可强调他的观点: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只要有决心,这个国家定能很快恢复它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没有谁比孙中山对中国的潜力更充满自信,并像他那样无私地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尽管他的许多想法不切实际,但体现他的特性的口号——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实际上等于描绘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因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在致力革命时,他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这是环境及其气质使然。外国人造成的恐惧,使他阻止与帝国主义直接对抗。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他反对鼓励阶级斗争,也不愿用暴力手段去消除本国的不公正根源。他虽具有大无畏的精神,但缺乏真正革命家所特有的冷酷。简言之,他宁愿谈判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些品质使他看起来仿佛是唐·吉诃德式的而不是革命家的奇怪人物,但更显出他是个纯粹的人。
如果说孙中山是个失败者,那么,他企图与之友好的外国人亦失败了。尤其是西方,不肯和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妥协,与最温和的民族主义领袖为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西方的侮辱,反而给孙中山的形象增光:他从来没有像在其情绪失去控制、向英国和美国挥舞拳头、演戏似的表现整整一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挫折和反抗时那样深受人们的爱戴。
中国没有哪位政治人物像孙中山那样一直易受外部影响。日本为他提供了迅速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先例;英国和美国提供了现代化的制度模式;俄国则提供了组织方法,而此方法他只部分地吸收……
孙中山领导全国的能力,从未受到真正的检验。诚然,这无疑使他去世后更易于成为一个传奇人物。倘若他的寿命长些,他将发现,社会革命和现代化诸问题,不可能像他先前断言的那样容易解决。其后继者——左的和右的——的记录表明,解决这些问题是多么困难。然而,近来的事态发展,却正在证实他的某些坚定的信念。西方世界和日本——尤其是日本——发现与一个强大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合作能得到种种好处。毛泽东以后的中国,正试图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那些拙劣的密谋者早已被遗忘,可是,作为一种信念象征的孙中山却永远活在世人心中,甚至在未来依然可以为中国发挥作用。他现在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唯一近代英雄人物。一旦两岸重新和平统一,将证明他们对孙中山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
史扶邻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