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慢慢才会明白的42件事
17320300000030

第30章

自然一点更快乐

“自然”就是指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所以“自然”又与虚伪相对。老庄认为“真”与“自然”是一个意思——真的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同样也是真的。人生只有自然一点,只有真一点,快乐才会一直陪伴着你。

保持平常心,清除内心的欲望

为人处世,贵在自然,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不能因为这些身外之物而使自己丧失了淳厚质朴的本性,实际上也就是讲做人要回归自然,不要给自己套上伪装。这种回归自然是指经过一番修省磨炼以后高一个层次的回归,这种回归会使人的言行变得自然而高尚。

花栽植在盆中便显得缺乏生机,鸟被关进笼中便减少了天然的情趣。这些都不如山间的野花那样朴素自然,不能像天空的野鸟那样自由飞翔,由于它们自由生存在大自然中,让人看起来显得更加赏心悦目。人为的东西怎么比得上自然之美呢?

现代文明使人样样推崇人为,样样都用人工代替天然,我们人为地杀死这一类动物,又哺育出另一类动物;把湖泊改为农田,把森林砍成荒山秃岭,把自然的生态平衡破坏掉,为此我们已经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当今,无论是物品的价值或是对于人的评价,大都以金钱来衡量,愈贵的东西就被认为愈有价值,愈有钱的人就愈伟大。如此一来,多年形成的道德和价值观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人处在迷茫、徘徊的状态中,导致自我心态把握上的失准,继而陷入名利诱惑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纯粹地杜绝欲望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时时自省,不丧失自我的真性,追求真实而自然的品格,诚如书中所言:“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贪欲和争斗,对于一个悟得平常心的人来说,即是正确而明智的抉择。”平常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贵在守恒。

以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件事为例:当我们为同事及去世的亲人送葬时,在走进殡仪馆的时候,许多人都感到心里空荡荡的,觉得争名夺利实在太没意思,可当走出殡仪馆,重新融入世俗生活中时,有些人却完全忘却了在殡仪馆时的感慨,依然乐此不疲地周旋于名利场,有的还会变得异常“骁勇”。保持平常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每个人的恒久理念呢?

真正领悟平常心的意义,并以此为人生准则,从中获取无限的欢乐与满足,做一个永远幸福的人,既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又要有睿智的理性思考。如此说来,平常心的内涵博大精深,看似平常的“平常心”,其实并不平常。

让快乐时刻陪伴自己

有人说拥有快乐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话虽朴素,却很实在。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是直接跟自己过不去;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是间接地跟自己过不去;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看起来条件很不错的人却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一项调查中,人们吃惊地发现有90%的学生对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满或者缺乏自信。换句话说,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低估自己的倾向,而正是这种对自己的低估往往影响到人们的心态,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交往。

埃莉诺相貌平平,她自身一度也很自卑、很忧郁,但富兰克林·罗斯福却不这样看。在他看来,埃莉诺是个非常有内蕴的女孩子,也有着独特的气质,富兰克林那具有魔法般语言能力的话深深打动了埃莉诺,从此她便试着把自己看做一个与众不同、身心开朗的女子,渐渐地,她身上快乐的一面盖住了忧郁的一面,自信的光芒遮住了自卑的窗口,经过“心理整形”的她很快便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气质、最有才华、对社会生活也最有影响的第一夫人之一。

许多时候,你之所以感受不到快乐不是命运对你不公,而是源于心态,源于你看问题的方式与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斯宾诺莎说得好:“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快乐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一种对自己的道德,也是一种对他人的道德。

人们大都喜欢阿庆嫂,但很少有人喜欢祥林嫂,这是因为我们也许有不善待自己的自由,但我们却没有影响别人心情的权利,即便嘴上不说,在潜意识中也几乎没有人真的喜欢有人来影响自己的心情。

我们不是常常这样说:他都敢怎样怎样,我又何不怎样怎样?说白了,我们常常认为,他都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又何必拼死卖力?他都敢不仁不义,我又何必死守真诚……为什么我们常犯与别人同样的错误?与其说是受别人的引诱,还不如说是我们在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到头来,苦果还得自己吃。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直都在忙着赶路,却忘了看一眼路上的风景;我们一直希望找到做人的快乐,却忘记了快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直在展望未来,却忘记了珍惜当下的状态;一路上我们收获了钱财、名利、享乐,却不知道我们也在一直挥洒着生命的财富与为人的快乐。

有一个人生活得很快乐,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使他感到高兴,就是看到一棵小草,他也会喜笑颜开。有一次,他忽然想要弯下腰来看一看他的快乐还在不在,可是,他刚一弯腰,快乐就不见了。“怎么会这样呢?”他自问道,“快乐刚才还在,为什么忽然一下子就好像掉进地缝里去了?”于是他走遍山川河谷、森林和田野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关于人世间各种各样的快乐他看到不少,但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快乐。他弯腰曲背,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失去的快乐还是没有找到。这时,他直起身子对自己说:“不找了,丢了就丢了,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要弯腰走一辈子吗?”但是很奇怪,当他刚一直起身子,快乐又回到了他的身上。

快乐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露,快乐是一种修炼和欣赏,快乐是一份心境和渴望。在这个愈来愈拥挤的地球村里,只要我们对他人存有一颗宽容、厚爱的心,我们就能韬光养晦、宠辱不惊,生活的空间会更加宽阔,心情会豁然开朗,自己便会拥有真正快乐的心情。

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得真实、要活得自然。

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然后这位校长就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去农场干活、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地说几句话,他都感到很高兴。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了一个刷盘子的工作,只工作了4个小时,老板就与他结了账,对他说:老头,你刷盘子的速度太慢了,你被解雇了。这位校长回到哈佛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却感到像换了另外一个天地似的:原来在这个位置上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荣誉。这3个月的生活重新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让自己复了一次位,归了一次零。

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头脑中一定会有各种世俗的看法、固有的观念,有各种各样的“污染”。正是这种“污染”使我们的生命不再年轻,让我们丧失了许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人们开始担心失去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各种关系的资源,于是,要放弃这些东西,让自己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变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正是这种担心和可怕,越来越使人变得世俗、阿谀奉承、不求上进,一步步地失去着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失去了人性中最有创造力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要放弃自己已有的东西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小李的父母在他毕业前就帮他联系好了一家国营单位,所以当时他没有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小李说,因为自己没有花时间找工作,所以他利用大四放寒假的时间在兰州进行了实习,在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中,他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平日里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在坐办公室,小李觉得这样的生活太安逸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并不适合自己。“我不愿意以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我觉得自己的所学不能得到发挥,今后也不会得到提高。”

小李道出了他放弃父母的安排的原因。这件事过去不久,他得知几个同年大学毕业的高中同学有去北京闯荡的打算,这个提议打动了他,于是小李坚定地向父母提出去北京的要求。“哪怕失败了我也觉得值得。”小李说。

小李在北京两个多月的找工作的过程中,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国展、农展等大型展馆参加了人才招聘会,也参加了一些小型招聘会,还在网上发布了很多应聘信息。第一次离开家门的他在那段时间感受到了出门的艰辛,也体会到了现代大学生找工作的不易。

小李在第一次参加招聘会上就因为自己报低了薪金要求而被拒绝。小李说,当时他和一个自己比较中意的用人单位谈得很投机,觉得有很大的可能被录用,但当这个企业的招聘官问薪金待遇的时候,他立刻犹豫了起来,“1500还是2000?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更合适。”小李对当时的情况仍然记忆犹新,因为怕要高了价钱会被拒绝,所以他只提出每月1500元的薪金要求,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话音刚落,招聘官就当即将他的简历压到了最底下并让他离开,而且从此再也没有回音。

回过头看这些经历,小李说,当时自己将薪金要得低,说明没有自信,当然要被拒绝了。而且,除了因为薪金这样的问题被用人单位拒绝外,还有很多细小的问题可以让对方拒绝,可是自己却很难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当时,他和他的同学被用人单位拒绝是家常便饭。“得不到回音却又不肯完全放弃希望。”小李说那种感觉真是不好受。

在历经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以后,小李被北京一家媒体网络部录用。起初,小李在心里一直告诫自己要不断努力,所以他在工作中表现得特别积极,不断地向别人学习。为了能尽早完成工作,他一直是早出晚归。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能力慢慢地被同事和领导肯定,这时候他心中的担忧才渐渐消除。但这个时候,他又为自己制订了新的计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能力,于是买来很多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小李说,他现在工作得很开心,但工作的压力也一直伴随着他,他觉得这就是自己来北京的收获,能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为什么人的大脑中沉淀的东西越多越不好?因为我们只有让自己处在一种空灵的状态,处在一种没有负担的状态,处在一种没有污染的状态、才能像一个空杯子一样,往杯子里装进智慧、装进创造力。如果一个杯子满了,没有空间了,它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用的杯子。

大多数人在作抉择时,参照的标准总是看别人是不是做过,别人做过的事情才放心,但这只能是重复,不会有创造力和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