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慢慢才会明白的42件事
17320300000029

第29章

道行中庸,不偏不倚

中庸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所谓“中”,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所谓“庸”,是指我们要能够包容,要能够有海涵,要能够容忍别人。“中庸”就是指我们要不偏不倚、不偏激,恰到好处而不是过犹不及,全面而不片面、公平而不偏见、公正而不先入为主地去对待人和事情;同时与人交往时要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容忍别人的不足,要有宽容别人的心。

中庸是古人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正如某位名人所言,中庸也就是哲学上讲的那个“度”。

用方圆之道获取成功

命运是无法选择的,你的出生就是一个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对这样的残酷事实,妥协和抱怨无济于事,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己的抗争、奋斗和努力去改变命运。很多人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下走向成功的,他们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面对命运,如果你认为人生是一场不可捉摸、等候命运安排的戏剧,那么你就会成为这场戏剧中的悲剧角色,注定与成功无缘。

成功圣火的熊熊燃起,都是起源于对成功的渴望。也许,你并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但是你一定有对目标的追求,一定有一个梦想、一个实在的希望。当你实现了它们的时候,你就获得了成功。其实,成功的人生之路就是在这种简单实在的追求中拓展和延伸,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例外。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要能够顺利地走下去,还需要对成功有深刻的认识。伟大的事业始于伟大的信念,完美的成功始于完美的思想。

成功不问出身、运气,只问智慧、热情和奋斗。成功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有的人只认自己的死理,照着书中的理论生搬硬套,不会根据所处的实际环境灵活变通,把所学到的知识当作是一副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样注定会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遭到失败的厄运。还有的人人云亦云,自己毫无主见或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也会落得失败的下场。成功的人都是有主见的人,自信心极强,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但这些都是表面的特征,其本质在于他们都成功地构筑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以正确的成功理念指导自己的人生。

如果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拥有正确的成功理念是很重要的,没有正确的成功理念就不会有正确的实践。对于成功者而言,他们都是靠着正确的成功理念做指导才走向成功之路的。只要你能够切实地理解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一套成功的理念,你就能够正确地走向追求成功的道路。“方与圆”就是一套能够指引你行动的成功理念,它不仅能够让你快捷地走向成功,而且让你成功得潇洒,赢得恰到好处。

所谓“方”,就是指做人要具备优秀的品质。一个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要真正懂得为人处世,要享受生活的快乐,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最终都会超越不具备优秀品质的人。也许你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并不好,但是环境和条件只能制约成功的大小,却无法阻止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最终取得成功。人们都想气质好,都想富有魅力,都想心理成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由品质决定的。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品质,你才会具备和别人竞争的资本与能力,才能够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圆”,就是处世老练、善用变通的技巧。它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一个人如果总是不懂得变通、一本正经,就会像没有韧性的生铁一样,很容易就会折断;一个人如果过分圆滑,心里总是以自己为重,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就会失去人心。古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赢得别人的支持,你才能够迅速地走向成功。

“圆”是万变“方”是宗。“以方生圆”是修身的智慧,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有了智慧,做事的方法就多,处世也就圆润融洽。“以圆从方”是做事的技巧,“圆”是用智,“方”是行事。只知“圆”,一味地机巧就会成为没有主见的墙头草;只知“方”,不懂得权变就会四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通晓“方”与“圆”的辩证关系才能快速走向成功之路。

用平静之心与人相处

古人云,“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要具备这样一种心理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容易犯错误的人,他们在风险大的时候往往害怕得不敢下手;风险小的时候又容易忘乎所以。

如果想具有不急不躁、心平气和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着手锻炼,与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在个人关系方面须讲究大度,特别是在财运不济、心情郁闷时更要如此,不能直来直去、不加掩饰。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去与人相处,这总是有益处的,既不偏激,也不浮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激烈的言词也要避其锋芒,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解释和说明。这种人总是很少吃亏,除了证明你具备高深的涵养和大度,你是不会丢失什么的。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你总会感觉到心静如水、游刃有余,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做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放弃做人的原则,而是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松下幸之助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拘泥、不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之道,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者,平常也。”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不是要伤害,不是要否定,而是要互相尊重、共同提高。我们对此要多加深思,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不拘泥、不偏激,寻求适度、适当的境界,这才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两者相加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本,一边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边寻求前进的方法。

不争的结果胜过争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水不与路争,路高出来了,它就在凹下去的地方充实自己,终于力量大起来了,大到能把道路冲塌。从100个山谷中涌出来的100条河川,一直向下,进入江海,江海因为低下,最后竟成了百川之王。

一个人做事,要做而不要争,也就是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不是消极、沉沦,而是以不争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因为蓄是不争的前提,有如江海,泥沙俱下,不辩自明;江海不争,所以成其大。不争,是因为含蓄,是因为能容,因为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比争更有意义。

一次,孔子见到两个猎人在指手画脚,争论得不可开交,便下车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两人在争论一道算术题,一个说三八等于24,另一个说三八等于23,各自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几乎打起来了,最后打赌说找一个圣明的贤人裁定,如果断定谁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见到孔子,他们就请孔子裁定,不料孔子裁定认为三八等于24的人将猎物给认为三八等于23的人,结果认为三八等于23的人高兴地拿着对方的猎物走了,认为三八等于24的人气愤地说:“三八等于24,这种明明连小孩都不争论的真理,你却这样论断,看来圣人是徒有虚名罢了。”

孔子笑着说,“你说得没有错,既然这是个小孩子都不争论的真理,你坚持三八等于24就是了,为什么要与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这种本不该讨论也十分明白的问题呢?”

猎人哑然,孔子安慰道:“他拿走了你的猎物同时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失掉了猎物,却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啊。”

所以,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然而,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明白不争的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