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尚书·说命》
【释义】
任何事情只要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故事】
春秋时候,晋悼公的弟弟杨干的座车扰乱了军阵,晋悼公的部下魏绛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斩首示众了。杨干非常生气,就跑去向晋悼公哭诉,说魏绛目中无人,侮辱王室。晋悼公听后大怒,命人抓捕魏绛,以替杨干出气。
大臣羊舌赤知道后,马上劝谏晋悼公说:“大王,魏绛是个忠臣,如果是他做错了,他是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音刚落,魏绛就到了宫外请求觐见晋悼公。魏绛命人把奏书呈给晋悼公,然后拔出佩剑准备自刎,被卫兵阻止了。晋悼公看完魏绛的奏书,急忙跑出宫外,把正准备自杀的魏绛扶了起来,向魏绛道歉说:“都是我的过失,原来是我弟弟杨干不对,我错怪你了。”从此以后,晋悼公更加信任魏绛。
有一天,北方的戎族来向晋国献礼,请求能和晋国和睦相处。晋悼公说:“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把它攻下来吧!”魏绛马上劝晋悼公说:“戎狄既然来求和,就是我们晋国之福,又何必劳民伤财去攻打它呢?”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和戎族和平相处,从此断了北方的外患,专心地治理国事。在魏绛的辅助下,晋国愈来愈强大。
有一次,郑国出兵去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悼公马上召集了鲁、卫、齐、曹等十一个国家的军队,由魏绛率领,把郑国的都城团团围住,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合约。楚国看到郑国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了合约,非常不高兴,便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无法抵抗强大的楚兵,只好又和楚国签订合约。北方十二国知道了,就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便派使臣来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帮助郑国平息战争,为了感谢晋国,郑国派人给晋国送了大批的珍宝、歌女等。晋悼公要把一半歌女赐给魏绛,魏绛拒绝了,劝谏晋悼公居安思危。魏绛对晋悼公说:“大王,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把歌女送还给郑国。之后,晋悼公在魏绛的帮助下,顺利地成就了晋国的霸业。
【启示】
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管理存在着利害关系,尤其是当国家处于高速发展时,一定要注意分析利害关系,出台相关的制约政策,防患于未然,以防在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措手不及。
从小的方面说,商业竞争中突发情况多,信息变化快,一定要有防备之心。在对利害关系进行综合评估之后,既要奔向有利的一面,又要对弊端进行有效的规避,将伤害减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