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09

第9章 浩劫:大战的爆发(1)

一面是德国的咄咄逼人,一面是英法的绥靖政策,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参加过一战的希特勒深知德国无力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他力图使德国避免重蹈一战的覆辙,因此在挑起战争前,他不惜和一向水火不容的红色政权苏联缔约。当万事俱备,德国终于向波兰举起了屠刀,苏联人随后也攻入了波兰,多灾多难的波兰在历史上第四次被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瓜分。而信誓旦旦要保护他们盟友的英法两国,则躲在马其诺防线背后坐山观虎斗。

第一节 苏德密约,瓜分东欧

阴谋酝酿

鉴于德国在一战中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并最终遭到失败,希特勒不希望重蹈覆辙。所以,他在发动大战前,开始谋求和苏联达成一定程度的“谅解”。

社会主义苏联向来为纳粹德国所不齿,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同时,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意识矛盾同样是不可化解。苏联就像一头刚刚走入世界阵营的雄狮,前有德国恶虎盯着,后怕英法豺狼惦记。而德国想要攻打苏联就必须经过东欧,那又将触犯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此,西方及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便开始了。

希特勒一方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另一方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在德国的咄咄逼人之势面前,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而斯大林虽然意识到了德国的狼子野心,私下也在准备应对纳粹德国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却仍在表面上与之周旋,以求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1939年8月14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说:

德国与苏联之间没有真正的利害冲突。两国的生存空间互相接触,但天然需要并无冲突。因此,没有任何原因使得一国对另一国采取侵略态度。德国对苏联没有侵略意图。帝国政府认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没有问题是不能以两国都完全满意的方式决定的。

他这话说得很清楚:德国已经准备了一份大礼给苏联,那就是和苏联共享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大地域这份大餐,而他相信这个瓜分方案一定会使斯大林完全满意。

苏德的密约

8月20日,希特勒再也坐不住了,亲自写信给斯大林,敦促他接见里宾特洛甫,直率地说明德国正准备入侵波兰,再不能等下去了。

德国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局势已经变得不能容忍。波兰对一个伟大的强国的态度,使得危机在任何一天都可能发生。有鉴于此,德国决心从现在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它拥有的一切手段保卫帝国的利益。

我认为,鉴于两国有意建立新的关系,最好不要浪费任何时间。我在此再次提议您在8月22日星期二接见我的外交部长,至迟不晚于8月23日星期三。帝国外交部长有全权起草并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议定书。鉴于国际形势,他在莫斯科停留不可能超过最多一两天的时间。如您能及早答复,我当十分高兴。

阿道夫·希特勒

可能国际外交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坦率的文件,斯大林看了信件后于当日就迅速作了答复,同意里宾特洛甫于8月23日来莫斯科。8月23日,苏德双方签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附加协议书中的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条约里秘密协议了波兰的领土分配问题,以及之后的东欧势力分配情况。苏联的介入,使波兰局势雪上加霜。

其后,德国闪击波兰,苏联很快出兵,波兰将被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历史上第四次瓜分。

第二节 绿色方,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丑恶的《慕尼黑协定》,使德国得到了其所要求的一切,苏台德尽管只有1.1万平方公里,但集中了捷克这个工业国的66%的煤炭,70%的钢铁和电力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86%的化学工业。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力量,在欧洲大陆上除了传统强国德、法、苏联、意以外,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但割让苏台德地区后,有如患了重病的猛虎,任人宰割。相反的是,苏台德地区工业生产成了德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一个额外支撑。英法两国自慕尼黑阴谋后,威望大减。

但取得苏台德地区根本无法满足希特勒的胃口,在德军进驻苏台德地区不到十天,就已经开始进行军事部署,以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和默默尔。

默默尔地处波罗的海沿岸,是个拥有四万人口的小港口。这个港口,原本属于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被割让给立陶宛。立陶宛的实力,远比捷克和奥地利小得多,希特勒对于这一港口的要求,用了“归并”一词。但对于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对德军下达了命令:必须扫荡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这是希特勒第一次对非日耳曼人居住区的领土要求。

在被割让出苏台德区后,捷克新外长契瓦尔科夫斯基于10月14日前往慕尼黑,希望德国能和英、法两国保障其被大大缩短的边境。希特勒表示英法两国的担保一文不值,只有德国的担保才有用。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独占捷克。

此期间,由于割让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少数民族纷纷蠢蠢欲动,欲图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出去。10月17日,斯洛伐克的两名领袖斐迪南·杜尔坎斯基(刚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出去的斯洛伐克副总理)和马赫,以及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领袖卡马辛觐见戈林。斯洛伐克方面表示希望能“完全独立”,并和德国建立广泛的同盟关系。将捷克斯洛伐克彻底肢解,正符合德国人的战略,故德国决定对斯洛伐克予以支持。

1939年初,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走向了一个十字路口。亲德的捷克新政府在1938年年底解除了日耳曼人学校里面所有任教的犹太人,并解散了共产党。1939年的第二天,捷克斯洛伐克外长向德国外交部发去的电报表示“将在各方面满足德国人的愿望”。

尽管新政府卑躬屈膝,但希特勒对于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并不会因此改变分毫。随着局势的紧张,捷克新外交部长契瓦尔科夫斯基于1月21日前往德国,希望能让捷克得以苟延残喘。狂妄的希特勒表示捷克人如不改弦易辙,其下场将难以想象。具体而言,希特勒要求捷克必须退出国际联盟,大幅缩减军队,在外交方面服从德国旨意,解雇任何对德国不友好的报刊编辑和政府官员等。当然,还有一点是宣布犹太人不受法律保护。

1939年初的捷克,处于内忧外困中,英法的绥靖政策使捷克在德国的淫威下无力反抗。在国内,德国政府煽动的卢西尼亚、斯洛伐克的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面临的问题是无论镇压分裂运动与否,都有可能为德国进军布拉格提供“平乱”之口实。

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1939年3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宣布解散卢西尼亚自治政府;3月9日,又下令解散斯洛伐克的自治政府。3月10日,下令搜捕斯洛伐克总理和副总理等要人,同时宣布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实行戒严。捷克的形势由此骤然紧张起来。

3月11日,哈查总统任命的斯洛伐克新总理西多尔召开内阁会议。晚间10点多,奥地利的纳粹党组织领袖约瑟夫·贝克尔带着5名德国将军闯入会议厅,要求斯洛伐克自治政府内阁立即宣布独立,并表示如不照做,德军将对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

对于德国人的要求,西多尔犹豫不决。3月12日,被关押的斯洛伐克独立运动领袖提索神甫(原斯洛伐克总理)逃走,并以“总理”身份要求召开内阁会议。德国人很快用飞机将其送往觐见希特勒。一个新的阴谋开始酝酿。

德国人帮助这名斯洛伐克“总理”起草了一份电报,令其一回到布拉提斯拉法即宣告斯洛伐克独立,并要求德国出兵保护其独立。德国的这一阴谋,和此前侵吞奥地利的做法几无分别。

3月14日,提索向议会宣读德国人起草的《独立宣言》。期间,有数名议员表示有必要进行讨论,但尽被日耳曼民族领袖卡马辛压制了下去。新的斯洛伐克由此诞生,捷克斯洛伐克由此一分为二。

斯洛伐克独立后,老态龙钟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已经走投无路,他又一次希望希特勒这一恶魔可以放过捷克,向希特勒提出会见的请求。希特勒同意了这一请求。接下来的德捷会议,又是一个新的慕尼黑阴谋。

3月14日,斯洛伐克独立之日,即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之日。希特勒在柏林隆重接待了哈查总统。但在会谈中,希特勒并未给他留半分情面。他给了哈查两个选择:投降,或者等待德军占领捷克全境。在重压之下,年老体衰的哈查总统甚至昏了过去,希特勒的私人医生给他打针抢救,才使之醒转过来。老总统抖索着通过电话向他在布拉格的政府传话,并建议内阁投降。

3月15日凌晨3时55分,哈查总统为自己国家的死刑判决书签下了字。

双方随后发表的公报中写道:“元首和总统(希特勒与哈查)在会谈中,以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在目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局势。双方一致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来保全中欧这一部分的安宁与和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宣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并为了实现最后和平,他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国家的命运交到德国元首手中。元首接受了这一宣告,并且表示他愿意把捷克人民置于德国保护之下,并且保证他们的民族能够生活在自治的条件下,按照合乎他们的特定的方式得到发展。”纳粹无耻之尤,可谓少见。

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使德国获得了在东边的前进基地。更重要的是,捷克的物资尽被充实到德国的侵略军中。据不完全统计,德国从捷克斯洛伐克获取了95亿马克的金钱,1500架飞机,400多辆坦克,2100门大炮,500多门高射炮,43000多挺机枪,100多万支步枪,300多万发炮弹及10亿发子弹等物资和军事装备。这些成了德国扩大侵略的工具。而德国人获得这些“战利品”,是在不费一枪一弹的前提下所获取。

至于英法两国,在慕尼黑会议中,他们在劝自己的盟友献出苏台德区以满足战争狂魔的胃口时,曾信誓旦旦表示将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不受侵犯。他们的保证在希特勒的淫威下成了一个十足的笑柄。但在其后的波兰问题上,他们还将继续“担任”这一被后人引为耻辱的角色。

第三节 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

世界大战正式开始

一触即发的浩劫

8月23日,当苏德合约签订后,德国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就已经迫在眉睫。原计划中,德军将在8月26日凌晨发动进攻。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希特勒被迫推迟了进攻的时间。

在他去信墨索里尼后,苏德条约不出意料地引发了墨索里尼的愤怒。他的感觉是自己被盟友背叛了。墨索里尼向希特勒回信说,他将不介入有可能发生的德国和英法两国的战争,除非德国能为意大利提供一切战略物资。英国的外交“斡旋”,是另一个原因,英国政府一方面将在8月25日和波兰签订《英波安全保证条约》并入1921年法国和波兰签订的同盟条约中(法国为了遏制德国,在一战后和东欧诸多小国均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这意味着英国加入了法波军事同盟体系;另一方面,英国的绥靖之心不死,当英国和波兰暗示愿意和德国就走廊和但泽问题展开谈判时,希特勒召回了前线的部队——能像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那样不费一枪一炮即可获取但泽和走廊,何乐而不为?

摩拳擦掌的德军,虽有小股部队因未收到撤退命令于8月26日向波兰发动进攻,但并不影响双方的“和平谈判”。8月29日,德国发布的最后一次外交声明中,表示必须重新修正攻击波兰的“白色方案”。当晚,德国政府对英、波两国关于就但泽和走廊问题进行谈判的提议做出回应,除了对但泽、走廊的领土要求外,希特勒附加了一个条件:波兰代表必须在一天内赶至柏林签订协议。这个附加条件可以视作德国的最后通牒。

8月31日凌晨,里宾特洛甫向英国提出了德国的要求后;正午时分,波兰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抵达柏林,但表示无权签署任何协议,这招致了德国方面的愤怒,并断绝了会谈。下午4时,德国方面的广播宣布波兰拒绝了德国的提议,德国将在次日凌晨4时许发动攻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