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10

第10章 浩劫:大战的爆发(2)

闪电战威力初显

战争的爆发已然不可避免。面对强大的德国军队,波兰方面唯一的指靠是英国能按照协议介入战争,但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英法又一次成了后人诟病的对象。波兰人唯有以战马和德国的坦克洪流对攻,独力面对德军的攻势。在讲述这场极不对等的战争前,且先看看德国、波兰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德国方面,空军出动2000架飞机;陆军计有150万人,2500辆坦克,2000辆装甲车,9000门火炮,分编为南、北、中三个集团军群;海军也出动了20艘战舰配合作战。波兰方面,计有100万人,但装备落后,坦克和装甲车合计500辆,飞机400架,火炮2800门,从数量到质量,均与德军有着质的差别。

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的攻击行动如期开始。德国空军率先发动进攻,成群的轰炸机蜂拥着飞往波兰境内,对波兰的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部队进行狂轰滥炸。1个小时后,150万德军从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展开全面攻势,2500辆坦克横冲直撞,广漠的波德平原成了德国坦克最好的战场。

在德国的空袭之下,波兰的战机几乎全部还未起飞就被击毁在机场,大型武器被摧毁,交通运输濒于瘫痪,部队则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但泽港外的德舰“荷尔斯泰因”号也发动了突然进攻,炮击岸上的波军基地。德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数个要地突破了波军的防线。

突破波军防线后,德军每天以五六十公里的速度推进。德国名将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以第十军团为主力,从中路进攻,并分别以第十四军团、第八军团为右翼和左翼掩护兵力,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博克的北方集团军以第四军团为主力,奔袭波兰走廊,第三军团则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插波兰首都华沙及布格河地区。

撇开战争的人道主义争论,这场战争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这是德国初次使用“闪电战”,波兰人不幸地成了德军试刀的牺牲品。在这场战争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名将、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对其装甲兵理论的实践。古德里安率领的第十九装甲军隶属于德国北路集团军群第四集团军,下辖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以及1个步兵师,是整个集团军的开路先锋。战事始发时,古德里安率第十九军迅速突破对方防线,并于开战第一天晚上渡过布拉西河,第三天抵达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后者被围困于格劳顿兹以西和希维兹以北的森林地区中。9月4日,古德里安歼灭“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己方伤亡仅为850人,其中阵亡人数只有150人。

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波兰人空有抵抗决心,却无丝毫还手之力。尽管对德国的进攻早有预料及准备,但波兰将领的思想依旧停留在一战期间,认为德军还会以骑兵进行攻击,并缓慢地推进,波兰人因此将主力部队全部部署在边境以准备进行坚决抵抗甚至反击(这种想法,在现在看来,是何等天真)。若说一战前的地面战争是钝刀式,则德国的闪电战可以视为尖刀式。波军在边境上堆积重兵为盾的做法,加速了其败亡过程,波军或被德国的尖刀(装甲摩托化部队)分割,或被合围,毫无抵抗力。

波兰成了二战的第一个牺牲品

9月6日,波兰政府仓皇地从华沙撤出,迁都于卢布林。波军总司令希米格维下令全军撤往维斯瓦河以东,在维斯瓦河-桑河一线重组防线。孤立无援的波兰,其悲惨的结局是已经注定的。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德波战争已然结束,残存的波军所进行的只是一边倒的无谓抵抗。德国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仅仅用了一周不到的时间,足以震惊全世界。

9月7日,伦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军重创波军“克拉科夫”、“罗兹”军团,先后占领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和工业中心罗兹,中路第十军团的前锋进逼华沙南郊,切断波军“波兹南”军团退路。博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波军“波莫瑞”军团之余,还重创了“莫德林”军团,如期占领波兰走廊,随后又强渡维斯瓦河,打通了从北路通往华沙的道路。

9月8日,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的第三军团和第四军团分别从北方和西北方向华沙方向展开攻势。9月11日,古德里安率领第十九军度过纳雷夫河,向布格河地区快速推进。9月14日,南方集团军第十军团和第八军团将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合围,占领波兰中部,华沙陷入被全面包围的境地。9月15日,第十九军包围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同时以麾下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往南推进,以配合右翼第十四军团完成对华沙的合围。另一方面,第十四军团的前锋——克莱斯特率领的第二十二装甲军于16日在活达瓦地区和北方集团军会合,将退往布格河、维斯瓦河、桑河地区的波军包围。

9月16日,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出逃罗马尼亚;17日,德军完成了对华沙的全面包围,并限令华沙当局在12小时内投降。

波兰政府出逃,德军完成对华沙的合围,意味着波兰已经名存实亡。与德国有密约的苏联在波兰政府出逃后,宣称波兰政府已经不存在,此前双方签订的《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失去效力。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军向波兰东部发动进攻。斯大林对俄罗斯民族的这种“保护”,与希特勒以对日耳曼人的“保护”为名窃据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区)和波兰几乎是同一性质。9月18日,德苏两军于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会师,德占波兰西部,苏占波兰东部,这是两国历史上第四次瓜分波兰(前三次是两国的前身沙皇俄国和普鲁士对波兰的瓜分)。

华沙方面,德军在9月25日起开始对华沙周围要塞和据点的炮击。9月26日出动空军轰炸华沙市区、要点。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守军司令投降。至10月2日,最后一个进行抵抗的城市格丁尼亚也放下了武器。

德国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这场战争,真正的战争,实则只进行了一周的时间。整个战争过程,波军伤亡20万人,另有40多万人被俘,德军伤亡仅4万多。

波兰的盟友,英、法两国在德军闪击波兰后的第三天向德国宣战,这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实则德、日、意三国对外大力扩张早已展开),但英法两军几无任何动作,只是“宣而不战”,躲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背后坐山观虎斗,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又一个盟友沦入法西斯铁蹄之下。英法纵虎伤人,但德国这头猛虎,在解决了波兰、巩固了东部防线后,将会调转头扑向英法,英法意图将祸水东引,结果伤及的将是自己。

第四节 坐山观虎斗,英法“宣而不战”

静坐战

当纳粹铁蹄践踏波兰国土时,英法百万大军无动于衷,西线呈现一片安静的景象。德国人将之称为“静坐战争”。这一新名词让英法联军遗臭万年。

英国的一名将军形容道:“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和其对峙的只不过是德国的26个师,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勇盟国被希特勒消灭了。”这名将军说的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英国皇家海军同样无动于衷,数额庞大的英国远征军也已经被陆续运到马其诺防线背后。

德国方面,早已料定了这种情况。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儿德在8月初制定进攻波兰的计划时,就已经断定法国不会出兵。一则,法国要出兵,则需借道比利时,而比利时多半不愿自己的国土由此成为法德两大强国的战场;二则,英法两国只盼着希特勒能在打下波兰后继续东进,攻打东方的他们称之为“红色怪兽”苏联。

英法坐山观虎斗,既是坐观盟友波兰被消灭,又想看纳粹德国和苏联火拼。9月7日晚,希特勒与陆军司令伯劳希契进行的谈话,也认为英法两国并无真正开战的意图,因为英法两国内阁缺乏果敢的气魄。

英国和波兰在战争行将发生时签订的军事同盟,吓阻的思考多于实质意义,其后的事实也证明英国此举不过是做做样子。相反的是,法国在1939年5月19日签订的军事同盟协定中明确表示“在总动员令下达后不出三天的时间内,逐步对有限目标发动攻势”并有义务在“第十五天派遣主力部队对德国发动攻势”。法国的军事总动员在9月1日即已宣布,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法国的士兵只是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背后乘凉。

波兰的副总参谋长曾询问法军统帅甘末林将军可以派出多少兵力发起对德国的攻势时,后者表示将可调遣35到38个师的兵力。但在战争迫在眉睫时,甘末林对他的政府说如能在得到“英国部队和美国装备的帮助”的前提下,法国将在两年后可以发动一场对德国的大规模进攻。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当德国进攻波兰时,英、法两国在西线驻扎了110个师的兵力,德国仅有23个师,并且德国的坦克和飞机基本上都被调去进攻波兰。英法两国错失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如果当初英法两国可以果敢地对纳粹德国发动进攻,则将迅速威胁德国军工企业之重心鲁尔区,迫使德国屈服。以此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或许可以在1939年即被扑灭。

英法军队在西线占据压倒性优势,缘何没有对德国发动进攻?除了心怀侥幸希望希特勒能继续东进和苏联两雄相争外,失败主义情绪的蔓延也是重要原因。法国政府甚至坚决不允许英国空军对德国境内的目标进行空袭,原因是担心法国工厂会遭到纳粹空军的报复性打击。殊不知德国人最担心的就是鲁尔区遭到英法空军的轰炸。

英法两国的这种畏事退缩的表现,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初就已开始,绥靖政策大行其道即是一有力佐证。9月的第一周,即英法宣战的第一周,德国海军击沉了11艘英国舰艇,吨位达6万多。但随后三周内,英国舰船的损失反而渐渐减少,原因在于希特勒希望海军方面能稍微“克制”一些,以避免英法两国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对德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希特勒对海军的这种要求,和严禁西线陆军不可生事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