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37

第37章 余震:重新洗牌的世界(2)

可是,恰恰与此相反。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继续执行被战争中断了的“五年计划”。苏联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是1946年到1950年展开的。在这五年中,苏联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恢复,甚至可以说是突破性的发展。比如,在195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苏联的农业生产已经大约能够恢复到战前水平,而苏联政府十分倚重的重工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总体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战争中1940年的百分之七十三。苏联还在战争结束后的第四年,即1949年,就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工农业飞速地恢复,甚至有了崛起的态势。

总体来说,苏联的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到1950年为止,苏联各项经济指标都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其中,1950年的粮食总产量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近百分之二十。工业发展的速度令人震惊,到1950年为止,年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二十三,恢复和建成大型企业6200余家,工业总产值较十年前有了飞速提高。在工业复兴过程中,一座又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到195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回到了战前1936年所创造的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美国。至此,苏联初步实现了战后的崛起。

苏联的崛起,使得整个西方世界处于极大的震惊和不安状态。苏联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消失。相反,苏联以神奇的速度重新崛起。这一切都给西方世界造成了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威胁。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在战后,随着美苏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从英国的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到1947年美国开始实行“马歇尔计划”,这些举措都针对苏联。同年3月份,由美国提出的“杜鲁门主义”被认为是美国对苏联外交政策的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对美苏关系在之后几十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美苏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美国反共产物——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理由,对苏联发表了敌对性的讲话为契机产生的。1947年3月12日,美国的总统杜鲁门表明美国政府积极反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以土耳其和希腊国家的内部矛盾为借口援助两国的资本主义力量,从而达到镇压两国的人民革命运动,企图达到遏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的目的。

其实,当时所谓“威胁”的实质,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趁苏联与土耳其的关系恶化,借题发挥,通过一系列的计划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企图孤立和打击苏联。

这原本完全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可是,敌视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却横加干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美国同英国在战后的争夺,美国企图替代英国的地位,承担起“守护世界”的使命。

杜鲁门在咨文中,认为,世界已经处于以苏联为代表的“极权政体”,以及以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为代表的“自由国家”的敌对阵营的控制之下。这种论调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敌对性,并且以其他国家内部的民族解放运动会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由,极力干涉希腊的政治事务。为了在政治方面控制西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面对苏联的崛起,美国采取了“杜鲁门主义”所倡导的“冷战”,美苏曾经的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以及对峙,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使得世界在很长的时期内都笼罩着对峙的阴影,也使世界在发展的同时处于分裂的状态,对世界局势的发展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第四节 冷战,分裂的两个半球

铁幕降下,从联合走向对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使得苏联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各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榜样和核心,国内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反观资本主义的西欧各国受战争的影响,在战后普遍衰落。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原来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和日本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英国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战争中国家实力急速下降,法国也是由于在战中被德国占领而千疮百孔。美国受到的打击最小,因而趁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老大哥的地位。美国在战后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取代英国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成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西方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二战之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关系由于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迅速解体,双方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在冷战中,美苏两国在经济、工业、政治,尤其是军事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比赛、对抗与较量。与此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双方的较量中掺杂了意识形态的对峙,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整个世界以阶级意识形态成了分裂的两个半球,展开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较量。

1949年,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同中国建交,展开多方面的合作。至此,由12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确立,并且于1955年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在美国的积极倡导及努力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极对立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凭借战后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此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争夺世界霸权。

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经过长期的政治思考以及战略选择的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苏联由于各自的国家利益,面临着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和第二大国,美国和苏联的对立将对二战后世界局势的走向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两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苏联和美国积极寻找伙伴。美国先发制人,在战争后初期马上提出了政治上实行“冷战政策”,经济上实行以“马歇尔计划”为诱饵的西欧援助计划,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彻底破裂,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依附在美国的羽翼下恢复自己的力量。

美国的政策同样给了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积极”的暗示。在二战之后,从资本主义的头号交椅上跌下的英国同样不甘寂寞,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着名“铁幕”演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美国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契机。如利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新崛起的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与忌惮,利用各国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一步步在西欧扩大自己的势力。当时,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至关重要的是在军事上的合作,条约中明确指出了在一方协约国受到攻击时,其他的协约国家应该给予全力的帮助。

危机四伏,冷战下的世界

同样熟悉的条款曾经用来阻止德国法西斯的恶行,但是一旦战争结束,美国一方首先倒戈相向,将同样的条件用来对付昔日的盟友苏联。在北约成立的漫长过程中,西欧国家关注的焦点始终在于美国对西欧经济的扶助,而美国为了确保现有的地位以及避免承担不必要的义务而努力,双方的意图十分明显。为了各取所需,在双方都有所让步的情况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终于在1949年4月正式成立。从它成立之日起,苏联就必须要面对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积极做出回应以确保自身安全。

为此,在美国着手建立北约的同时,苏联并没有坐以待毙。早在1947年的时候,从苏联拒绝美方提议拯救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开始,双方的分裂就已成定局,苏联通过与东欧国家的联合,试图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相抗衡,形成了其所谓的反帝国主义民主同盟,并且以之与帝国主义的同盟进行较量。在1955年,作为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反击,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双方都在各自的阵营内集结同盟国家,使得一旦发生战争就会超出两国的范围。作为灾难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续,这种阵营的对立有助于双方经济的恢复,同时又给对方施加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虽然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但是并没有触发真正的战争,双方都只是以“冷战”的方式进行较量。

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世界按照意识形态分裂成了截然的对立。在两个阵营对立的阴影下,有一些民族还在为寻求本民族的光明而苦苦奋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在战前处于殖民地或者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并没有获得真正民族独立。所以,当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一方面抗击外来的法西斯侵略,另一方面致力于继续寻求本民族的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这些民族提供了契机。

对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打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鼓舞了在别国殖民统治下的民众为争取自己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老牌帝国主义殖民国家的力量,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国家利用在二战中形成的战斗力量,开始了本民族的解放运动,在历史上掀起了又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兴起于亚洲,之后遍布非洲以及拉丁美洲,一股相互独立又命运休戚相关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轰轰烈烈地掀起,成为了在美苏争霸历史条件下的独特景观。

二战之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人口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水深火热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年之内,已经有多于12亿的人口脱离了苦难,获得了民族的自由。这不能不说是在二战的影响下形成的强大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有些宗主国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殖民地的强大力量,逐渐形成了反殖民地化的主张,这也是对历史潮流的回应。

美苏争霸的冷战局势下的世界是危机四伏的,其斗争是具有阶段性、全球性和非正义性的。两个阵营以美苏为代表,以冷战的形式,互有攻守,各有得失,长期处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分裂状态,争霸成了美、苏战后关系的核心内容。美苏的争霸作为冷战的主要表现,是使二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一个主要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为民族独立提供了土壤,对之后几十年的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结束之后,分裂的两个半球在经济上交流合作,政治上对话增进互信,世界的政治格局正在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个时期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的阴影早已烟消云散,也说明只有努力发展经济科技,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崛起,才能使世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五节 推倒柏林墙,两德的统一

战后分裂的德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依旧没有逃脱类似一战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在之后较为短暂的一段时间中,德国处于四国的统治之下。在紧接着爆发的冷战中,德国被一分为二,当初攻占柏林的苏军在这里建立起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历史上称为东德。而几乎同时攻占柏林的盟军在德国剩余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自1961年起的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剑拔弩张,双方建立“柏林墙”之时,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对立,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90年前后,东德一步步脱离了华沙条约组织,最终以并入西德的方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