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36

第36章 余震:重新洗牌的世界(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所遭受的最大浩劫,数千万人死于战场,无数财富毁于一旦,仅仅是苏联就有2700万人死于战火,中国则有3500万人遇难。被毁的家园可以重建,但死去的亲人却无法复生。战争结束后,世界依旧不安稳——冷战开始了,世界随时都有可能再一次陷入战火之中。而当冷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又死灰复燃,否认发动战争的罪恶,企图篡改历史,挑战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第一节 创伤,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浩劫

人类文明的大浩劫

在人类战争史上,没有任何一次战争能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这场从1939年持续到1945年的世界大战,其毁灭性并不仅仅在于其耗时的长久,而在于它波及的范围以及造成的灾难性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了世界60多个国家、五个大洲,迫使20亿人在战火纷飞中苦苦寻求生的希望。由于先进武器的使用,战火不仅将无数座城市夷为平地,更使得无数无辜的平民百姓丧失宝贵的生命。而且,战争造成的灾难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终止而结束,它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永久的伤痕。

从战争波及的人口来看,受战争影响的人口达到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亿之多。战争,不只意味着上前线打仗的士兵要面临失去宝贵生命的危险,同时,普通的百姓也难逃战争的伤害。如,中国作为最早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据战后统计,战争共造成人员伤亡3500余万人之多。而苏联在1941到1945年的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达2700万人。作为同盟国的主要成员,美国有40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27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更加让人不能忽视的是,虽然是德、意、日三国发动了不义战争,命运之神却不会因为他们的肆无忌惮而屈服,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同样有重大的人员伤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1360万人。仅仅在德国本土,就有400万平民死于战火,1400万人战后无家可归。战争的硝烟带走了他们的生命。如果没有战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几千万人都会活出精彩的人生。然而,在二战战火熄灭的时候,他们,或是已经安眠在异国他乡,做一个期待着和平的梦;或是在对战火的恐惧中度过余生。

死者的离去是留给生者的痛。在战争中,无数的家庭被纷飞的炮火冲散。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够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经历过二战的老人依旧在不倦地寻找着自己的亲人。活着的人要承受的,不仅是亲人死去的痛苦,更要面临的是怎样一无所有地生存。在二战之前,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战后,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面临更大困境的社会。二战期间,大量的物资用于战争,人们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这些战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直到战争结束后经过多年的恢复,才逐渐得以减轻。

战争留给人们的还有反思

战争,不仅仅毁灭了人们多年以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更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多年来,人们引以为文明的底线被打破,这集中体现在战争中出现的大屠杀和集中营。例如,在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日本法西斯士兵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在日本军队占领了南京之后,他们对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日本军队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百姓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例如,用机关枪扫射、放火烧死、当做人肉靶子砍死;更有甚者,日本的侵略者对中国南京的妇女进行了禽兽般的侵犯,以及实施将人活埋的酷刑。

日本人在二战中实施的酷刑,将自己民族凶狠残暴的一面暴露在世界人民面前,这是对他们自己民族的侮辱,是对世界文明的侮辱,更是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的污点。同样,纳粹军队在集中营对犹太平民进行惨无人道的杀害,以期在毁灭其他民族的同时,宣扬希特勒所鼓吹的优秀民族的观点。然而,历史证明,这样的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遭到人们的憎恶和唾弃。

对物质资料的破坏在时间的治疗下可以恢复,但是对人们生命的毁灭以及对人们精神所造成的创伤,却永远也无法弥补。在交战武器十分先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了尽快敦促日本投降,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震惊世界的原子弹。毫无疑问,原子弹的爆炸直接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然而,原子弹的爆炸也给广岛、长崎这两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不能弥补的伤痛。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就有近20万无辜的平民当场死亡。

由于原子弹巨大的威力,很多人在死后都是死无全尸,或者是直接汽化失踪。死去的人在瞬间失去了生命,但是,活着的人却更羡慕死去的人的宁静。因为,由于原子弹巨大的辐射,许多人在爆炸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辐射所引发的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战争有罪,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广岛和长崎的人民不会忘记,世界的人民也不会忘记。战争在城市造成的创伤会平复,可是战争留在人们心中的创伤却永远无法抚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一场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的浩劫。它毁灭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折磨了人们的精神,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同时也在拷问着人们的良心。这一切都在控诉,不义战争只能带来毁灭,想要发展就要选择和平。

第二节 联合国,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在战火中联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的人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面对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过程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一步步走向了联合,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于战后建立了联合国,而且还对这一联合组织的原则、宗旨进行了规定,以确保战后世界秩序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联合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是世界人民一步步走向联合的产物,其在当今的世界事务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早在1941年,由于战争发展形势的需要,英美已经开始靠拢,于1941年8月签订了《大西洋宪章》。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两国倡导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的小范围地缘性同盟的基础上,加强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制定相关原则,并征得了苏联的赞同。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四国作为主要领导国家,同其他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重要文件,即《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虽然建立联合国是由几次重要的会议决定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客观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反法西斯国家的明智选择。联合国不仅仅是几次会议的成果,更是二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必然要求。

从二战中形成的同盟国来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万众一心,尽快打败法西斯轴心国,结束世界的灾难,维护本国的利益。比如,就其中的美国而言,在一战之后,原本美国是处于中立地位,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加入战争。当时,美国将德国视为战争中的头号敌国而加以防范,却又不加入战争。与此同时,美国采用安抚的策略,希望在不激怒日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避免战争的发生。这也代表了当时一大批国家的观点和想法。他们试图通过不参加战争,以求得法西斯国家不将自己的民族卷入战争,进而保住自己国家的利益。但是,在法西斯国家贪得无厌的进攻和掠夺的铁蹄之下,这种幻想很快就被打破了。由于美国之前的“中立”政策,导致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占据优势,日本突然向美国发动的珍珠港偷袭,使得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舰队遭受重创,这才使得美国最终下定决心同反法西斯国家一起共同抗击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并在之后的战争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二战开始后,有很多国家最初都抱有妥协退让的态度,试图避免战争,然而后来却在遭受侵略的时候不得不奋起反抗。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这样的国家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抗击敌人避免各自为战,建立同盟就很有必要了。

同样,像当时的中国一样,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遭到法西斯国家侵略之时,进行着艰苦的反击。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国家本身的武器不够先进,在战场上不可避免的有很大的人员伤亡;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有生力量,这些国家只能采取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办法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避免正面的大型会战的出现。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实力,但是无疑拉长了战线,使人们在战争的深渊中徘徊得更久。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他们必须寻求帮助,在其他国家的先进武器设备和供应相关物资的条件下更加积极地进行战争。

于是,1942年1月1日,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年伊始,美英苏中四国作为重要成员国代表世界多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影响深远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当时共有世界各地26个国家签署该文件,这也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在之后的战争中,各个签约国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奋斗,显示出了同盟国的巨大力量,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争的过程导致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也使得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联合的力量。在战争胜利后,建立世界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而要完成这一目标,则要求有相关的组织来约束各个国家的行为,促进世界合作。

二战的遗产——联合国

早在战争结束之前,具有敏锐政治感的各国领导人就开始为一个不同于一战后的国际联盟的国际联合组织的成立而奔走。在1943年的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在《普遍安全宣言》中,提出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1944年的8月至10月,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内,苏、美、英三国和中、美、英三国先后举行了会谈。在这一系列重要的会议上,无一不强调了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护战争成果和维护世界和平,并且致力于建立一个促进世界发展的国际组织的意愿。1945年2月,苏、美、英举行的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就联合国的具体组织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国一致原则达成协议,并且决定召开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

经过战争结束前多次的协商和探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在1945年,联合国的正式成立终于提上了日程。1945年4月份,50多个国家的280多名代表齐聚美国的旧金山,参加了名为“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的大型国际会议。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讨论,在6月25日,与会的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次日各国代表签字。同年10月份,在大多数国家签字批准后,该章程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在1947年10月3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时至今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依旧在世界很多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无论是国徽还是旗帜,都被寄予了极大的祝福,包含了极大的意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联合国的国徽。联合国的国徽是一张从地球的北极上方俯视的世界地图,在图案的周围是一圈代表和平的橄榄枝,象征着全世界的和平与团结,标志着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向前发展的意义。

二战已经过去,战争的威胁却还在,联合国的各种标志都是人们对于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联合国的成立本身也是人们真实的行动,它将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节 苏联崛起与杜鲁门主义

苏联,在战火中壮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战胜法西斯轴心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正是在战争中,这个红色政权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实力不减反增。

二战中,苏联共有2700多万人丧生,从生产力角度讲,这造成了国家的劳动力十分短缺。另外,苏联还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众所周知,在二战之前,社会主义的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在经济建设期间,苏联的国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在1937年时,其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了。然而,战争是无情的,二战之后,苏联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国家财产化为灰烬。

战后初期,为了恢复生产,苏联依旧制定出工业生产的指标,可是,指标倒退到了30年代初期时的水平。在农业上,情况更不乐观。苏联由于自然和政策的因素,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在二战后,农业的产量较战前还减少了百分之四十左右。战后初期的西方舆论,甚至一度认为苏联将从此一蹶不振,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