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30

第30章 反攻:全世界联合起来(4)

因为岛屿众多,所以美军的行动是紧锣密鼓进行的,持续时间长、密度大。日军凭借岛屿上的地势为掩体进行顽强抵抗,美军伤亡很大,仅关岛一战,美军就有1435人阵亡,5648人受伤。日军在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的兵力。比如,关岛一战中,日军阵亡18560人,被俘1250人。美军在大量的登岛战役中积累经验,创造了很多战争史上的经典。比如8月1日的战役中,美军仅用9天时间就登上了提尼安岛,打败日军,堪称岛屿登陆战的经典,仅有380余人阵亡,1816人受伤。

至此,马里亚纳战役结束,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美军通过顽强作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美国成功实现了对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反攻,取得了这一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以及该地区的主动权。日本海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防御圈被打破。

第七节 开罗宣言,确立对日

统一行动原则

中、美、英三国的开罗会谈

1943年,作为具有高度敏锐政治局势洞察力的政治家,同盟国国家领导人一方面继续坚定不移地派兵对法西斯轴心国进行反击;另一方面,由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同盟国的主要领导人开始着手建立战后的新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开罗会议是英、美、中三方对于战后问题的一次交锋与协商。

1943年的11月份,同盟国的主要国家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埃及的开罗举行会议,共同探讨有关战争的进程及重建战后世界新秩序的问题。其中商讨的关键是在战争结束前对日本的作战问题以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置。

由于美国和英国都是开罗会议及其之后一系列会议的共同发起者,所以,在中国、美国、英国三个国家的领导人会谈的时候,主要是中英两方及中美两方就关于日本的一系列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但在此之前,美国和英国已经就这些问题达成一致。最终,三国达成了《开罗宣言》这一共识性文件,并于1943年12月1日通过美国白宫正式向全世界宣布。

划时代的《开罗宣言》

宣言的条款并不多,也并不复杂,却是字字千金,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与思考,对世界局势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在中、美、英三方共同关注的对日作战问题上,三国重申了坚持一致对日作战的决心,坚定了对日作战并且取得战争胜利的信念。这是一种重申,也是一种强调。正如《联合国家宣言》中所规定的,每个同盟国家都不能单独同法西斯国家媾和,签订任何的条款和协约,这样有利于避免在战争转折的关键时刻出现叛变以及影响战事进程发展的不利因素,将不利的风险降到最低。有关中日战后关系问题上,美英双方认为日本应该在战后向中国给予赔偿。《开罗宣言》在对战后日本问题的处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涉及了日本战后的政治体制以及军事管理体制。虽然有机会争取更有利于民族利益的条件,但是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好感,提出日本的天皇制度应该由日本的民众自主决定。在对日本战后的占领这一问题上,美国也提出以中国为主,但是蒋介石妥协以美国为主。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三国最关心的问题,是日本趁战争之机抢夺的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岛屿的归属权。这些岛屿的归属权应该属其原来的国家所有,这是正义之举。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一处理方式与一战之后对德国的殖民地的处理方式不同。德国的殖民地原本属于德国,但战后列强为了争夺更多的战争权益,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这种瓜分行为具有霸权主义性质。在太平洋地区的岛屿本不属于日本,应当归原来的国家所有。

有关缅甸的问题,英国和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英国为了维护其战后的殖民地统治,并不十分主张全力反攻缅甸;中方为了打通补给线,力主解放缅甸全境,而这样一来势必要牺牲英国的部分利益。英国代表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妥协。但在罗斯福的居中斡旋下,盟国决定在缅甸“延期”发起反攻作战。

条约规定:“日本交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比如台湾、澎湖及满洲,归还于中华民国。”这条协定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当时的领导人及外交官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中国同英国的论争上。当时,这份文件是由美国的相关官员根据会议的精神起草的。在文件中,关于这个问题的陈述是“被日本人背信弃义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国。”之后,将“日本人”改为“日本”,在交由三方的外交官定稿之前,先交由蒋介石过目,中方同意此条款。

在定稿过程中,英国的外交人员同中国代表王宠惠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英方声称条约第二条已经规定了领土的归还问题,不必将中国的领土问题特别提出来说,且建议将“归还中华民国”改为“由日本放弃”。这是一种诡辩,丝毫不掩饰地体现出英国对这些土地的觊觎。一旦改为“必须由日本放弃”,那么事后就会有国家或世界人民因为不了解事件的真相,甚至会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一点,阻挠台湾等领土回归中国。中国代表王宠惠看穿了这个阴谋,严肃又不失礼节地指出:如果这样做,这次的会谈将失去它该有的意义,即失去了对日本的针对性,不能激起广大人民的愤慨,也不能让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这样,中方代表争取到了美方代表的支持,英方代表被迫放弃。

后来,正式的条约中还改动了美方激烈的言辞,同时对其他细节方面做出了修改,在正式发表之前取得斯大林的同意,《开罗宣言》得以在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

《开罗宣言》对战争中对日作战问题及对日战后处理问题提出明确意见,对二战的顺利进行及战后秩序的重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肯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最高体现,鼓舞了我们的民族热情以及战斗激情。

第八节 德黑兰,“三巨头”会晤

德黑兰宣言

开罗会议在1943年11月26日结束,美国领导人罗斯福和英国领导人丘吉尔并没有在开罗停留,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德黑兰,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会谈。这次德黑兰会议的主要议题同样是针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建设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德国。会议于1943年11月28日开始,会后三国领导人向全世界发表了《德黑兰宣言》。

在开罗会议中,《开罗宣言》在签署之前曾征求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意见。虽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并没有参加开罗会议,但是他对于战后世界局势的建设是绝对关心的。事实上在开罗会议时,由于有蒋介石参加,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斯大林拒绝参加。美英两国为了调节矛盾,不引发新的冲突,决定中、美、英三方单独开会,然后苏美英三方单独开会,以就世界战后局势问题达成共识。这也为战争胜利前夕的雅尔塔会议作了准备。

确立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德黑兰会议就二战中的作战策略及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讨论,最终德黑兰会议形成的重要成果——《德黑兰宣言》的主要内容有:首先要解决的是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即后来举世有名的诺曼底登陆大作战。当时,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已经明朗化,随着盟军一次又一次取得关键性战役的胜利,反法西斯力量日益壮大,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使得英法军队重回欧洲大陆,对于法国来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对于因被德国侵略而遭受巨大损失的英国而言,同样具有不可言喻的意义。第二战场的开辟,有利于减轻第一战场的战争负担,分散敌军兵力,同时加速盟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具有战略转折意义。

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战后世界的新秩序总是各国大佬们格外关心的问题,不论是多么想要得到有利于本国的最大利益,也不得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情绪。建立一个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成为了维护战后秩序、处理无论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或战胜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保障。所以在一系列的会议中,再三重申要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国际组织成为会议的重中之重。这样就为二战结束后不久、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会议成立联合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彼时的当务之急还是战后如何处置德国。众所周知,苏联在对抗德国法西斯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么,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对待德国的法西斯战犯及在战后如何对待整个德国,对于是否能够维持得来不易的和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苏、美、英三国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显然,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国心中的敏感地带,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三方只是浅尝辄止。为了不影响战时的同盟关系,产生不必要的嫌隙,三方只是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对德国的分割方案,在会议上并没有达成一致性的意见。这使得德黑兰会议显得并不那么正义,对后来德国的局势造成了不良影响。对德国后来实行的分区占领使得德国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都处于分裂状态,即使是两德统一之后的今天,德国的发展仍有历史遗留的不良影响。

至于二战中德国首先闪击的国家波兰,三国一致同意将在战后重建波兰,并且考虑到其国家安全和世界战后局势,将德国东部部分地区并入波兰。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德国人来说是有失公允的,但是,对于重建波兰是极其明智的正义之举。

对于没有参加会议的中国而言,德黑兰会议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在会议上表示,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苏联的派兵犹如一针强心剂,给处于战火中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

总体而言,德黑兰会议协调了美、英、苏三方作战,确保了战争的胜利进程,团结了战时联盟。虽然其中战后合作的宣言成为了泡影,但是,宣言中的内容对二战后的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