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29

第29章 反攻:全世界联合起来(3)

在突尼斯战役开始之前,德意联军早已占据了这一片土地。从德国法西斯的立场来看,正像当时希特勒的观点一样,突尼斯一定是德军在北非抵抗同盟军队的一道王牌。在突尼斯战役开始之前,德意军队在阿拉曼战役中遭到惨败,可以说,突尼斯成为德意联军在北非战场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盟军要想真正解放北非的人民,突尼斯之战将会成为一次实质性转折的战役。因此,突尼斯成为德意军队死守的军事要地,也成为英国军队誓死争夺的对象。如果说阿拉曼战役双方的军事物资补给是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那么突尼斯战役就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和军事策略运用的充分体现。

在突尼斯战役开始之前,盟军对德意军队的实力和补给要港做出了分析,否定了一个又一个存在危险的方案,最终决定以“火炬行动”从沙漠地区登陆突尼斯,并且在德意军队在此建立基地前做好军事部署。11月8日,盟军实施此计划,在突尼斯西面的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以及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双方在突尼斯的对抗与较量就此展开。

战争的前期,维希法国军队表现出了中立性,并不阻止哪一方的军事力量在原本法属的突尼斯地区进行军事活动,直到11月22日与英美签订的北非协定,使得维希法国军队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

光复北非之战

1943年3月17日到5月13日,反法西斯同盟军英法美三国同德意军队在北非突尼斯等地区固守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发起了一系列战役,史称突尼斯战役。

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由于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双方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不同的地区展开了不同的战斗行动。从整体上来说,享有本地制空权以及坚守要塞的德意军队处于防守状态,一开始应对盟军的进攻时并没有主动出击,将自己暴露在盟军的势力范围。盟军就需要从易守难攻的要塞中找到突破口进行袭击。由于补给困难,战争中的盟军步履维艰。相比之下,德意军队以逸待劳进行反击。由于法军在开始的战役中从属于德意军队,伤亡重大。之后法军对轴心国集团失去信心,终于投靠同盟军。轴心国在战争受到挫败之后,立刻对同盟国的军队进行了反击。在争夺麦得杰斯-奥-巴布的战役中,双方激战三天三夜,一度使盟军的进攻陷入了僵局。

此时,双方不仅在战争中陷入了停顿对峙的状态,还共同出现了指挥人员更换的问题。同盟国中法国的派系之争卷土重来,这为戴高乐将军政治才能的进一步展现提供了条件。而在轴心国中,指挥将领奈宁被迫交出指挥权。这都表明,在这次战斗中,双方都对打胜仗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双方的争夺也进入了胶着状态,互相阻挠对方进行军事基地的建设,同时干扰对方的军事物资的运输,互有输赢。

从1943年1月开始,新一轮的战斗开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凯塞林隘口战役。2月,德军最高指挥部向隆美尔下达指示,德国的部队要顶住暴露自己弱点的压力,向凯塞林隘口倾注重兵。为了击退强敌,德意军队不断地支援本次战争,一度和盟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德军的这种做法给盟军造成巨大的压力。盟军的战线在德军强大的压力下被打得溃不成军。从2月20日下午开始,德军对盟军进行了更加疯狂的攻击,企图取得战争的胜利。由于盟军将先进的重型武器部队投入战争,双方再次呈现出拉锯战的状态。

21日下午,在隆美尔的亲自督战下,轴心国集团进入了进攻状态。不过,事情很快又有了转机。22日下午,隆美尔不得不对战事做出妥协,轴心国集团不得不由进攻退回到防御态势。同时,非洲军团在与同盟军的较量中损失惨重,这就使得凯塞林最终被迫同意放弃这次进攻。轴心国集团派兵支援马特雷防线,在这里集结重兵,做出殊死防守。

双方都在积极部署,隆美尔认为其首要强敌依旧是英军,而忽视了美国的威胁,在之后的战争中,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相反,盟军方面分析战况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更换了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集中军事力量,克服了兵力分散的弊端。虽然依旧不能克服由于天气等原因造成的物资供给问题,但是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这之后,双方开始围绕马特雷防线及其周围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由于卡普里行动的失败,轴心国退守马特雷,隆美尔被希特勒“放假”。之后不久,英军在蒙哥马利的率领下于1943年3月19日晚至3月20日,对马特雷防线开始了主要攻击,史称“拳师行动”。轴心国集团接连受到挫败。在北部地区,盟军一路所向披靡,使轴心国集团完全失去了进行长期战斗的可能。

时机已经到来,坚固的马特雷防线早已千疮百孔,盟军终于在4月20日开始了最后的攻击。这次战斗的战况极其惨烈。盟军为了取得胜利,进行了猛烈的进攻。大量轴心国集团的军人从附近地区被调来,企图再做困兽之斗。经过十几天惨烈的斗争,同盟国集团终于取得了胜利。

突尼斯战役虽然使同盟国集团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可是,这是北非通向自由的重要一步。同盟国集团在北非的战斗牵制了德国的精锐部队,为二战中其他战场的同盟国军队缓解了压力,为以后行动铺设了道路,也使得北非成为从二战的梦魇中解脱的第一块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节 太平洋,美军的反攻

在太平洋战场上,经历了1942年的苦战后,美国从北太平洋、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三线发起了对日本的反攻。

在北太平洋,从1943年5月起,美国为收回阿留申群岛西部的岛屿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发起了登陆战役。这两个群岛是在中途岛-阿留申群岛战役中被日本军队侵占的。日本的士兵在这里加强军事防御,共有将近9000人驻守在这里,并且有明确的编制。美国在战争开始时,选择了日军军事力量较为薄弱的阿图岛作为首要的攻击对象。美军派出了3艘轻战列舰、6艘巡洋舰、19艘驱逐舰、5艘运输船和1艘护航航空母舰,并有近250架飞机担任空中支援。负责登陆战的部队是美国着名的第七步兵师。

战役从5月11日开始,美军兵分两路,一路登陆阿图岛,另一路登陆马萨克斯湾,守岛的日军受到猛烈的攻击。两路美军在会合之后向东追击。日军依仗岛上的隐蔽火力,尽管孤立无援,但也使得美军进攻受阻。到了5月底,战局开始明朗化,日军在北岸高地伤亡惨重。次日拂晓,剩余的150名日本士兵以死相拼,最终全部被歼灭。至此,美军以亡600、伤1200人的代价收回了该岛。6月底,美军开始对基斯卡岛进行火力攻击。7月29日,日军撤离。从8月1日到15日,美军对该岛进行了射击,于15日成功登陆。美国军队在北太平洋地区的反攻取得了胜利。美军首次成功使用了越岛战术,收复了阿留申群岛,消除了日本对美国本土阿拉斯加的威胁,揭开了反攻序幕。

1943年6月至1944年8月,美澳盟军在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附近的西南太平洋地区,对日军进行了进攻。在之前的战役中受挫后,日军企图建立坚固的防线,在新几内亚的东北部地区不断增派兵力。盟军试图收复新几内亚,进而展开行动,为攻夺菲律宾开辟道路。盟军由麦克阿瑟上将统一指挥,日方由陆军第八方面军的下属部队进行抵抗。

双方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较量。1943年6月30日,美澳联军在拿骚湾登陆。为吸引驻莱城的日军分兵支援,向萨拉马瓦发起进攻。8月17日,美澳联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击毁了日军飞机200架,几乎摧毁了日军在新几内亚的航空力量,取得了制空权。9月5日,美澳军队夹击莱城,9月15日开始对莱城的围攻,取得了巨大胜利,日军近万士兵突围,向北部山区逃窜。当年10月,日军在领芬什港遭遇重创。12月19日,日军的增援部队撤退。次年1月2日,日军在美澳联军的包围下全面退却。在之后的进攻中,美澳联军对一系列的岛屿进行收复,其中最艰难的是1944年5月在比亚克岛的登陆,战斗经历了2个月才结束。7月30日,在鸟头半岛西北岸的桑萨波尔登陆,新几内亚战役至此结束。在新几内亚战役中,盟军采用“蛙跳”战术突破日军拉包尔右翼防线,破坏了战争中对于日本十分重要的物资供应链,小范围地孤立岛屿上的日军,避免了攻占岛屿时由于日军相互支援形成的不利局势,得以快速占领该地区众多岛屿,向前推进1800多公里,为进攻菲律宾日军开辟了道路,快速打开了通往日本的大门。

在三线的进攻中,西南太平洋的战役和中太平洋的战役同时进行,美军以中太平洋为主,双管齐下的目的就是要迷惑日军。这样既可避免单线进攻时遭到日军集中全力的抗击,又能分散日军的兵力和注意力,为战略进攻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加上战时军事工业生产出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在战争中能够确实保证美军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美国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准备反攻。1944年6月到1944年8月,美国展开了马里亚纳群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由大小近百个岛屿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战中日本将这些岛屿占为己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第3天,日本还占领了关岛。马里亚纳群岛是太平洋的咽喉,是美国打开日本大门的必经之路。日本在该岛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布置,修建了大量的工事,从1944年2月始,日军更加强了对这里的军事布置。总体来说,日本军事力量与美国不成相比,在航母和空军力量上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