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7154800000019

第19章 北非:喋血黄沙(3)

1941年6月15日,英军以两个装甲旅(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的兵力开始进攻哈勒法亚山口,双方激战一天,德军的88mm高射炮再次立功,英军的坦克损失惨重。英军将哈勒法亚山口叫成“地狱火”山口(哈勒法亚和地狱火的英文发音类似)。

英军攻击哈勒法亚受阻后,迂回打卡普佐要塞。此役,在意大利守军撤出之后,德军屈梅尔上尉以一门88mm高射炮和两辆四号坦克对阵英军40辆坦克的进攻,取得击毁坦克8辆并击退英军的奇迹般战果。

此时,隆美尔意识到敌军的第四和第七装甲旅之间存在缝隙,便派第八坦克团和第五轻装师火速突击英军两坦克旅之间的空白区。6月17日,德军绕到哈勒法亚山口的英军后面。陷入夹击中的英军大为恐慌,阵势大乱之下,迅速奔溃。当天,英军司令韦维尔恰好到前方视察战况,他看到的是原本拥有优势装备的英军竟处于溃败之中。

这次战役,英国损失了100辆坦克,德军只有12辆。隆美尔取得节节胜利之后,墨索里尼也开始将部分北非派遣军交予他指挥。

连续两次战役的失败,并未彻底扭转轴心国北非的形势,英美两国的物资补给能力让北非的英军很快就得到补充;相反的是,德意联军的补给越来越成问题,尤其是在意大利地中海舰队屡次吃败仗之后,隆美尔一度将补给不力归罪于意大利海军的不作为。

得到装备和兵源补充的英军,很快就发动了新一轮反攻:十字军东征。11月8日,英军第八集团军的第四、第七、第二十二装甲旅向德意联军发动进攻,目标是被隆美尔围困了240天的托布鲁克。第四和第二十二旅被德意联军阻滞,但是第七装甲师长驱直入,一直攻打到托布鲁克附近的德意联军驻扎地西地雷泽各。

托布鲁克的守军也开始攻击,德意联军开始遭受英军的前后夹击。随后,德军第十五、第二十一装甲师以及英军的第四和第二十二装甲旅也迅速赶到,双方在西迪雷泽各展开了一场装甲大会战。德国的88mm反坦克炮再次立了大功,犯了兵力分散错误的英军第七装甲旅141辆坦克中的113辆被击毁。此外,意大利“公羊座”装甲师的赶到,更让德意联军开始占据上风。

但即便如此,久持之下,装备和人员远超德意联军的英军,突破德军防线的可能也依旧存在,隆美尔决定施行险招。他命令第十五和第二十一装甲师火速攻打位于埃及的英国第十三军补给点。英军新上任的司令奥金莱克并未停止对托布鲁克的攻击,会师救援,双方展开“忍耐战”。但长久相持之下,德意联军补给不力的劣势再次凸显。隆美尔离开前线期间,其非洲军团作战处长参谋魏斯法尔中校将第二十一装甲师撤回,德军开始撤退。

12月4日,托布鲁克之围结束。是役,双方损失大抵相当。

1942年1月5日,希特勒向北非增援55辆装甲车和20辆装甲车,得到增援的隆美尔再次东进,英军刚夺回的领地迅速失去。1月22日,德军攻陷阿吉打比亚;1月25日,占领孟苏斯;1月29日,占领班加西。到2月6日,德军已经掌握了西兰尼加大部分地区。此后,两军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1942年初,德国空军对马耳他岛进行轰炸(马耳他岛是英军在地中海的重要海空军基地)。此后,轴心国的补给状况得到好转,同时,英军也在加查拉比尔·海干姆筑起防线(英军称之为“相性阵地”),对持日久的两军,在各自得到休整之后,一场相对较大的会战在所难免。1942年5月26日14时,隆美尔下令对英军发动正面佯攻。21时,趁着夜色,发动了代号为“威尼斯作战”行动,迂回进攻英军的箱型阵地。英军反应混乱,各自为战,印度摩托化旅被击溃,第四装甲旅也在德军的第十五装甲师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但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美国增援的新式装备——反坦克炮六磅炮和M3格兰特式坦克,阻滞了德军的进攻。

5月27日晚,意图速战速决的德军陷入被动局面,英军不仅阻滞了德军主力的海岸迂回进攻,同时还包围了负责佯攻的第九十轻步兵师。补给陷入绝境的德军,面临着全线溃败的危险。隆美尔派人扫荡英军铺设在箱型阵地上的地雷,突破到东侧,打算建立一条新的补给线。5月29日,隆美尔将迂回进攻的部队集中在西地穆弗他,建立一个圆形阵地——他命名为“大釜”的防御阵地。6月1日,隆美尔占领英军第一百五十旅的阵地。

6月5日,英军开始对大釜阵地发动总攻。初战,隆美尔以公羊师诱敌深入,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军。激战正酣的时候,隆美尔派遣第十五装甲师从大釜阵地南部雷场空隙处迂回到英军左侧;与此同时,第二十一装甲师也加入战场,进攻大釜阵地的英军损失惨重。

此后,隆美尔突破了比尔·海干姆的北方防线,驻守此处的自由法国第一旅被迫撤退,德军顺利占领比尔·海干姆,并自半年前撤退后第二次向托布鲁克发动进攻。与此同时,进攻大斧阵地的英军也开始溃逃,遭受重大打击的英军第四和第二十二装甲旅大部分被德军俘虏,英军沿途丢弃或被击毁的坦克随处可见。此时的英军已经无力阻挡隆美尔拿下托布鲁克。

13日,象征英国反抗精神的托布鲁克终于被隆美尔拿下,里面的2000辆车和5000吨物资也被德、意联军缴获。

加查拉战役中,英军不仅损失了接近10万人以及500多辆坦克,同时整个西兰尼加也被德意联军夺回。

此役之后,英军在北非的战事进入不利的境地,隆美尔兵威直指开罗和苏伊士运河。

第五节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非洲军团的初次失利

针尖对麦芒

1942年下半年,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军进攻苏联的战役以莫斯科城下的惨败而告终,造成了德国军备和兵力的大量损失,原本在希特勒心中就处于次要地位的北非战场获得的补给和支援就更少得可怜。盟军则由于取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源源不断的补给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运往北非战场,整体战力得到了巨大的补充。

盟军破译了德军的指令代码,在情报上占据着牢牢的主动权。蒙哥马利不仅掌握了隆美尔和德军总部之间的往来信息,甚至清楚德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反观德军隆美尔手下的技侦队伍,在7月的一次战斗中被英军消灭。在收拾战场时,英军发现德军已经破译了自己的电文,迅速更换密码;来自意大利方面的情报,也因为间谍的暴露而告终。在这场情报战中德军也居于下风。

在缺乏准确情报的情况下,隆美尔只能对英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战局总体上却是向着德军不利的方向发展。为了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隆美尔决定率先向盟军阿拉姆哈勒法发动进攻。但是,隆美尔的作战计划被蒙哥马利截获了,他给隆美尔准备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1942年8月30日晚10点,隆美尔的装甲部队趁着皎洁的月光开始穿越雷区,在意大利军队的配合下向盟军发起了攻击。然而雷区的宽度和复杂程度都超过了德意部队的想象,盟军也依靠有利地形展开了顽强的阻击。取得空中优势的盟军开始对德军展开空袭,从鱼雷机上扔下的照明弹使整个战场恍如白昼。紧随着排雷部队前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因盟军地雷布置是越往后越密集,挤作一团,难以行动,成为英军飞机和炮火的牺牲品,德军的各种车辆在轰炸下纷纷变成残骸。德军受到了重大打击,战役的指挥官尼林将军在空袭中身受重伤。其第二十一装甲师师长俾斯麦将军被一颗迫击炮弹击中毙命。蒙哥马利的战前布置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隆美尔的攻势始终施展不开。

8月31日8时,前方的各种消息传回了指挥部,到了隆美尔的手中。首先到达的是关于盟军出乎意料的布雷区,不久尼林身负重伤、俾斯麦阵亡的消息也先后到达。战事进展不顺利让隆美尔感到震惊和伤心。当隆美尔抵达战场的时候,临时指挥官向他汇报德军还是顽强地在英军的防线上打开一道缺口,但却偏离了原定的进攻方向。隆美尔决定将进攻方向调整为阿拉姆哈勒法山的最高峰,力图占领战略的制高点。

隆美尔没有想到的是,他调整后的进攻方向恰恰是盟军防守最坚固的阵地,蒙哥马利在此布置了近170辆轻重坦克和大量的重型反坦克炮,而且还有后方的炮火支援。8月31日下午6时,德军调集了仅存的空中力量配合地面装甲部队对盟军的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德军的撤退

德军行驶在前方的是马克-4型坦克,配备了最新的75mm加农炮。射程超过了盟军的坦克,在远距离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但随着战线的推进却进入了盟军坦克的射程,盟军立即开火还击。德军曾尝试进攻英军的侧翼,但是在反坦克炮和远程炮火的支援下无功而返。趁着夜色,德军的装甲部队撤出了这场战斗。在这场交战中,双方各损失20余辆坦克。当天夜里,盟军的飞机再一次出动了,它们攻击了德军的阵地和补给线,这让原本补给就存在问题的德军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9月1日,隆美尔抵达战场前线,看到被击毁的德军战车布满了这片狭窄的战场,残骸上尚未熄灭的火焰熊熊燃烧。由于补给线被切断,德军的坦克缺乏燃料的补充,原本意大利承诺运输的补给舰只也在地中海被盟军击沉。当天的德军只有第十五装甲师还能发起攻击,但很快被盟军的侧翼进攻所阻止,同时,占据空中优势的盟军不断轰炸德军的阵地,再继续坚持进攻只能加剧德军的损失,隆美尔只能下令撤军。

9月2日的战况对德军依然十分不利,一直追击的英军装甲部队突然攻击德军的补给线,击毁了300辆运输车中的50余辆后,被意大利前来保护补给线的军队所阻止,没能进一步扩大战果。

盟军的空军继续紧追不舍,威灵顿和大青花鱼两种英军的轰炸机不停地轰炸,给德军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失。

在蒙哥马利发现德军开始撤退之后,他命令英军第七装甲师和新西兰第二师对撤退中的德军展开追击。第七装甲师只是对德军进行了骚扰性进攻,新西兰第二师却全军突入,在装甲部队的支援下,越过德军补给线,意图在盟军战线的东侧分割孤立部分敌人。但9月3日发起的进攻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大量的装甲车被德军的反坦克炮击毁,还有部分坦克陷入雷区而被炸毁,而紧随着装甲部队的步兵也在德军的凶猛反击下损伤近千人。第二师的另一部分军队在晚间的进攻中被拜尔莱因率领的德军所击败,没能阻止隆美尔的逃脱。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双方损失的人员比例为2900:1700,坦克的损失对比为49:67。对于蒙哥马利在战争的结束阶段没有全力追击德军的举动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这是错失了消灭隆美尔的最佳时机,导致可以提早结束的战争又向后拖延了很长时间;另有人则认为这是他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新西兰第二师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这次战争虽然没有产生一战定胜负的效果,却是北非战场一次有重大影响的战役。这是北非德军的最后一次主动进攻,却被拥有情报和空中优势的盟军所击溃,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的不败金身被打破,随后爆发的阿拉曼战役则彻底葬送了在北非的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