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154000000037

第37章 哲人逸事(1)

哲学家是人类的一分子,也是在生活中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人生充满挑战和传奇色彩,经历更是形形色色。这些哲学家或历经艰辛磨难,或遭受诽谤误解,或离群索居,或孤独无伴,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的特点,为思想与信念执着终身。

苏格拉底有悍妻

苏格拉底出生在公元前649年前后,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令人很难以想象的是,如此伟大的哲学家的妻子竟然是一个众人皆知的悍妇,她性格暴躁,常常当着众人面,给苏格拉底难堪。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和几位学生讨论有关学术问题的时候,他的悍妇妻子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大叫大骂起来,当时所有学生都惊呆了。随后,他的妻子竟将一桶凉水泼向了苏格拉底,导致他全身湿透。就在所有学生感到非常尴尬又不知所措时,苏格拉底居然笑着说:“我早就知道打雷后肯定是要下雨的。”

苏格拉底竟然敢娶如此彪悍的妻子,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也包括他的学生,一次,他的学生不解地向他问道:“老师,您常常教育我们要慈悲、忍让,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师母的凶悍如今已是远近闻名了,您为何不教化她呢?”苏格拉底答道:“正由于她这么凶悍,假如我可以容忍她,那么便可以容忍整个世界的人了。”于是,这句话成为了千古名言,其中包含了很深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即便是一个非常坏的人,他也可以成就我们的修养。

赫拉克利特真的很爱哭吗

赫拉克利特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是小亚细亚爱非斯人,爱非斯学派的知名代表。他原本可以继承王位,可他却让位给自己的兄弟,隐居山林,变成了一个职业哲学家。据说赫拉克利特生性特别胆怯,非常爱哭,因此被称作“爱哭的哲学人”。

在哲学方面,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传统,拓展了辩证法,他不但提出了“火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本原说,还提出了“万物皆变”的生成辩证法与逻各斯学说,被列宁称作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充满了比喻与形象,他曾经用“水”来阐明宇宙是变化不止的,万物处于流变之中。他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便是运用了这种观点,赫拉克利特认为,“走进同一条河流中的人,遇到的总是新的水流”的原因在于河流是流变的,而自己也是流变的。推广开来,就是“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宇宙中的所有都处在流动变化之中。”据说,赫拉克利特在认识到万物的这种本质方面的不稳定性的时候,曾经激动地大哭一场,所以,人们将他称为“哭泣的哲学家”。

恩培多克勒真的跳进了火山口吗

恩培多克勒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预言家,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强烈的神秘色彩。人们大多称呼他是创造奇迹者,甚至认为他能让人起死回生。

在恩培多克勒生活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拥有成千上万追随者的恩培多克勒宣布自己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升天,而就在那一天,他站在火山口,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有人认为,恩培多克勒为了让人们相信他的预言,选择跳进了埃特纳火山口。还有人推测,可能是恩培多克勒对自己的预言深信不疑,而天国派来的马车却迟迟没有出现,绝望的恩培多克勒最终选择跳入火山,结束自己的生命。

恩培多克勒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作为一个哲学家、预言家和科学家,他的研究更像一名江湖术士。他是与巴门尼德同时代的人,在学说上有许多方面与赫拉克利特相似,他是一位坚持民主的政治家,同时,他又将自己看作是神的使者。

在科学研究方面,恩培多克勒在实验中发现空气作为一种独立的实体,将其放入瓶中或者其他类似的器皿中时,其他物体甚至是水也无法再进入。因此他解释了呼吸作用,正是因为这一理论的发现,使得他将一位死亡三十日的女人救活,在人们眼中创造了神迹。

在哲学研究方面,恩培多克勒确立了火、土、气、水这四种元素,他认为是这四种永恒的元素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之后,形成了世界上丰富多彩的复杂物质。而爱与斗争对他而言,是与火、水、土、气同属一级的原始元素。他认为当爱将各种元素彻底混合后,斗争便会将它们逐渐分开,而当斗争将它们彻底分开之后,爱又会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所以他认为世上所有合成的实体都将是暂时的,而只有元素、爱和斗争才会是永恒的。

用四元素的学说和用爱、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万物的变化,也正是恩培多克勒的创造性所在。他抛弃传统的一元论,将自然变化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偶然和必然,而不是被目的所规定,他的这一思想比柏拉图、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等多位哲学家更具有科学性。

恩培多克勒是一位富有智慧与哲学的伟大人物,他的许多研究和结论都超越了时代,让人觉得无比神秘。而他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传说,只能证明当时人们对他的一种看法。事实上,恩培多克勒最后选择隐居,终老而亡,并非跳进火山口。

德谟克利特真的很爱笑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穷毕一生钻研学问,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并在逻辑学、物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同时他也通晓哲学的各个分支,作为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在古希腊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都在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于灵魂,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而人自然的本性便是求乐避苦,道德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他认为快乐并不是暂时低级的感官享乐,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有节制的,是一种精神的宁静和愉悦。在伦理观念上,他多次强调幸福论,即使处于奴隶制度最为兴盛的伯里克利时代,德谟克利特依然不同流合污,淡泊名利和学位,并真诚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含笑的哲学家”。

早期,刚刚继承家业的德谟克利特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人,因此他经常遭到一些大商人的欺压打击。曾有一次,他的商品本该早早供应,但却被一个大商人恶意囤压,企图将他彻底打垮,而德谟克利特在几位好友的帮助下最终渡过这次难关。五年后,四处留学的德谟克利特在海上遇到了一艘不慎触礁沉没的船只,茫茫海面上,一个男人趴在一块甲板上大声求救。靠近后的德谟克利特一眼便认出这就是当年对他恶意打击的大商人,他迅速将船驶向男人并小心翼翼将他拉进自己的船中。回去的路上,商人问德谟克利特为什么没有弃自己不顾,德谟克利特只是回了句:“因为微笑使我忘记了世人对我的所有恶念,让我只记得美好。”这位商人深受感动,并在回岸后资助德谟克利特求学。

在德谟克利特年轻的时候,为了追求真理,寻找更高深的智慧,他毅然决然拿着和两兄弟分家后的最少家产,踏上了伟大的探索之路,而正因如此,他的邻居企图占有他的其余财产,因此以浪费祖产,不行义务为罪名对他进行控诉。但法庭最终判他无罪,并出五百塔伦特来奖赏他的伟大着作时,他非但没有怪罪自己的邻居,并且拿出很大一部分积蓄来救济自己的邻居。正因为他的平等待人、处事开朗,在他去世之后,古希腊王国以整个国家的名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德谟克利特的处世哲学让后人明白,微笑作为仁爱的象征、最为快乐的源泉,作为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便可以沟通了。

为什么叫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作柏拉图式恋爱,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来命名的一种存在于同性以及异性之间的精神恋爱,所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沟通,而非单纯的肉欲,属于理性的精神方面的纯洁恋爱。它植根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与同性恋爱风尚。

一次,柏拉图问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笑着说:“你去摘一个最好最大的麦穗回来,而且只能摘一次,不准回头,只能向前。”过了很久,柏拉图却空手而回。苏格拉底问其原因,柏拉图答道:“难得看见一个好的,可是却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能摘一个,所以无奈放弃了;越往前走,越发现没有之前见到的好,所以就没摘,只能空手而回了!”这时,苏格拉底慢慢地说道:“这便是‘爱情’。”在柏拉图看来,“当心灵摒弃肉体转而向往真理之时,才是最好的。但是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的时候,人们所追求真理的愿望便无法获得满足。在人类没有对肉欲强烈需求的时候,心境是处于平和的,肉欲属于人性里兽性的表现,属于每一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称作高等动物,原因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人性要大于兽性,精神上的交流才是道德的、美好的。

因此,柏拉图式的爱情,只是在所爱之人身边,默默地守候与付出,不求靠近与拥有,即使毫无结果,却仍然执迷不悔,只想留下美好的永恒的回忆。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选择逃逸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马其顿一个御医家庭,是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柏拉图、苏格拉底一同被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17岁便就读在柏拉图的学园,有20年之久,刚开始是作为学生,之后当了教师。柏拉图死了以后,他去了小亚细亚,担任“家庭与宫廷顾问”,还娶了国王的养女皮蒂娅为妻。后来,他又回到马其顿,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之后,他回到雅典,在那儿创建了一所学校:吕克昂。这所学校的名气很快就超越了柏拉图的学园。可是,亚历山大在远东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却被怀疑是马其顿的叛徒。因证据不足,与当年的苏格拉底一样,亚里士多德被判亵渎神灵。但同苏格拉底不一样的是,亚里士多德选择了逃逸。原因在于他不赞成传统的哲学家的殉道与苦行,他非常注重舒适的生活方式与美味的佳肴:“幸福的一部分还包含充分享受世界的美物。”

亚里士多德并非一个僵化的脑袋,而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公民。他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他不主张当哲学隐士,他结过两次婚,第二次他娶了年轻的女管家赫尔皮丽丝。在他看来,男女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自然规律:“这种生灵间的结合,是有必要的,否则的话,两者便都不能存在。”

谁想做一个享乐主义的猪

享乐主义又叫伊壁鸠鲁主义,它是指脱离现实的可能和需求,大肆挥霍金钱,无休止地浪费物质和时间,把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乐趣,以荒淫无耻的生活为人生追求目标,其实质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把人的物质需要看作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生活状态的物质享受。它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是受到批判最多的一种哲学思想。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追求享乐主义和物质生活的人就像是过着猪栏生活的猪。

在现代社会中,享乐主义进一步发展。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方便的社会生活和多种多样的满足人需求的手段等,已经使现代人普遍地享受到物质化的生活了。物质生活的富裕已经逐渐变成了普遍的事实。但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快乐,相反,人们变得更加痛苦了,其原因在于:人们在物质资料的消费中,变得唯消费而消费,成为消费主义者。

享乐主义为人类带来巨大危害:首先,造成人们的精神颓废,享乐主义使人们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麻木、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其次,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人们用一切手段进行享受,用一切办法来刺激自己的感官,这必然造成人们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加紧张。最后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们如果都以享乐主义为人生目的,就必然各自为己,自私自利,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会难以建立起来。如果一个人只想做一个享乐主义的猪,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绝不会成就健康的人生。

哲学家皇帝是谁

马克·奥勒留,全名马克·奥勒留·安东尼·奥古斯都,是罗马史上最优秀的帝王之一,也是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哲学家,集皇帝与哲学家的身份于一身,因此被称为“哲学家皇帝”。代表作《沉思录》集合了他一生的哲学思想,书中的精神养分至今仍然哺育着许多人。

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从小就表现出对探索万物本原的兴趣。11岁时,他有意穿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经常穿的简陋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斯多葛派认为人应当摒弃肉体的享受,去完善自己的灵魂,奥勒留向往这种高尚的生活,他渴望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与所有真正的斯多葛哲人一样,奥勒留的关怀远远超出罗马的版图,他的志向不在于成为一个万人之上的罗马皇帝,而是要成为一个宇宙公民,他认为与全宇宙相比,所有一切存在物不过尘埃一粒,都是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