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154000000026

第26章 经典命题(2)

通天塔也表现出“天意”与人类改造世界的不可调和性,人与自然的斗争虽具有英雄气魄,同时也充满了悲剧性。人们普遍把巴别塔看作是一座宗教建筑,高塔中途停工的结局,表示如果人类过于狂妄自大,最终只能落得混乱不堪的结局。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是人类能够生生世世繁衍生息的唯一法则。无限制的索取,只能给人类带来毁灭。

通天塔的半途而废正是因为人们互相猜忌导致的。由此可见,团队的协作,要以信任为基础,这也正是当前社会人们所正在流失的东西。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协作,人们的和谐相处更离不了信任。我们有责任重建社会的信任感,还我们一个欣欣向荣而又温馨的社会。

通天塔也启示我们找回一种正在失去的东西:人们没有误解,沟通没有障碍,人与自然能融洽相处的世界。人类原想造一座高塔直通天堂,即巴别塔。人类的语言相通时,工程顺利进行,但是触怒了上帝后,上帝就变乱人们的语言。于是人们各自操起互不相同的语言,因无法交流,思想难以统一,于是出现互相猜忌的现象,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这不是关于物质的先进与否、富裕与否,而是取决于能否容纳不同的声音,是否具有用心倾听的态度和互相尊重、理解的意愿。通天塔因此半途而废,这也是人类误解的开始。

隔阂与沟通也是通天塔折射的哲学道理之一。从古至今,任何两个个体之间的文化交流都会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与困难,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但事物之间也存在着不可断绝的联系,任何两个人、地区或国家都不能独立存在着,普遍存在着交流和沟通。“隔阂”只是通天塔的一个层面,而实现“真正的沟通”才是要告诉我们的最主要的主题,同时这也是全球化的主题。在面对全球化时期的跨文化交流,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跨文化交流的前景充满希望。在全球化不断进行的当代,这不仅表现在个人之间,更体现在不同文化、民族之间。只有允许文化差异的融合共存,才能真正达到社会和谐。

什么是顺应自然与回归自然

什么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要有自我的回应,有自我主动的参与,有与外界的互动,它是从容的、积极的、健康的。其顺应不是被动地服从,而是要积极遵循和契合的意思。而“自然”,它有三种意思。一是“自然界”,平常所谓的顺应自然之自然,即是这个意思,而自然界的力量无穷,顺应自然就是要改变人定胜天的理念。二是“自由的,也就是非人为的”。三就是“理所应当的”。而复归性命本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认识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明智的,相反不认识自然规律而又胡乱行动的,就会受到惩罚。因此“顺应自然”即顺应“人为与自然界之为”。首先,顺应人为之为,在日常生活中,依据自然之道而做事,从容淡定。同时,顺应自然者,要有积极的人生目标,有智慧且主动。一方面,顺应自然是一种人生态度。另一方面,顺应自然就是尊重自然,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环境,以及完善的生态系统。顺应自然就是让我们的生活空间和自然融合,行为方式和自然和谐。

什么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思就是说,人不能永远地被困在自我建成的小天地里面,人们需要返回到大自然中去。回归自然就是要走出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承认自然与人类之间是平等的,和谐的统一,另外,回归自然就是按照人类的本性去对自然。同时,回归自然也是要我们回归自我的心灵,告别不好的心情,穿越生命中的阴影,跨跃中间的障碍,打破心里面的瓶颈,不要整天的抱怨;要剔除冷漠,主动地敞开心扉,让心灵回归自然。

在人类的发展中,回归自然就是,让我们在不忘物质丰富的同时,在对时代进步产生敬畏和尊重自然之美的时候,在诗意地栖居在高楼之中时,也不忘对路边的落满灰尘的行道树深深地鞠躬,不让城市中仅存的绿意也被无情砍伐,也不让单调乏味的群体、转发的短信偷走淡淡的朴实的真情,用一颗向上、和善的心去崇敬自然,用心去感受传统气息文化的流淌,也就是回归了自然,在大自然中间,感悟真理: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那都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予了我们智慧,给予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也给予了我们生命的繁衍。

万物的本原是水吗

万物的本原是水这个哲学问题,自古至今一直是中西方许多哲学家讨论的焦点,欧洲哲学家泰勒斯曾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生有死,唯独水是永恒存在的,万物来源于水而又归于水,水中的“湿气”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力量,它无处不在,正是这种动力才让事物运动变化井然有序。泰勒斯将水的动力看成是一种神圣的力量,是万物存在的灵魂。因此,在他看来,水是万物的本原,也就是万物生存变化发展的基质与原因。除泰勒斯之外,中国的管仲也提出了水乃万物之本原,一切皆源于水。他认为,水一方面和生命联系紧密,另一方面作为最早的交通方式,水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水为人类提供了舟楫之便利,人们通过水域开始了最早的物资交流和文化传播。他的水本原论中也包含了原因与秩序的看法。泰勒斯和管仲提出的水本原论都是源自对世界的感性认识,且感性经验中还包含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即水是万物中最具普遍属性的物质。

可是,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个本原是哲学命题的水本原论,已然成为了自然科学命题,而“水乃万物本原”这一命题也已成为了伪命题。

万物的本原是数吗

数是万物的本原是由古希腊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世间万物皆是数,数乃是万物的原型,一切物质都是模仿数的,属于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所有现象,数量关系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所有事物遵照既定的数量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他认为,一作为万物的本原,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质料,而一是原因。从完满的一和不定的二中产生了各种数目;数产生点,点产生线,线产生面,面产生体,体产生所有形体。毕达哥拉斯还将数的元素分为奇偶,在他看来,奇是有限的,偶是无限的,这个数便是由这两种元素构成的,而且由一产生出所有数目。所以,有限与无限就是宇宙的两大根本原则,世界也是由它们组成的。毕达哥拉斯将数作为物质世界的基础,还将一些非物质的事物也归于数,赋予数神秘的色彩。

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数的本原论,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它标志着人类已不满足使用具体形象的东西来解释世界的产生、存在与发展,标志着人类尝试透过繁杂的现象世界,把握事物间某种数的“比例”关系,孕育着数的规律,可是这个命题本身也带有数的绝对化倾向。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源自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将这一哲学命题当作是自己哲学的第一原理,是他所有认识论哲学的起点。笛卡尔认为,世上所有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唯独除了“我思故我在”,因为在“我思”时,我才存在,没有了“我思”,就没有了我存在的依据。也就是说,“我在思考”这件事情无可置疑,那么有一个在思考的“我”存在就是肯定的了。所以,“我思故我在”,“我思”的绝对性必然造就了“我在”的绝对性,“我在”是无可置疑的,因为“我思”本身是无可置疑的,虽然“思”无可置疑,但是并等于它是正确的。“我思故我在”其实就是“我发现”“我”是存在的,这个发现的过程便是“思”的过程,而这个“我”并不是具备形体的“我”,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它的本质属性便是思想,也就是怀疑、理解等,“我”是与思想一同存在的,有“我”便有思想,有思想也就有“我”。“我思”与“我在”的“我”都同指一个实体。连接词“故”并非是两个实体间的因果联系,而是实体同本质间的必然联系。“我思”是这个实体的本质。“我在”则是这个实体的存在,也就是“自我”这个实体——它的所有本质或者本性只是思想。

所以说,笛卡尔的这句“我思故我在”的真正含义是:通过思考才意识到(我的)存在,经“思”才知“在”,而非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物质和意识到底谁为第一

物质和意识第一性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含两方面内容的其中之一,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具有能动作用。一方面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主观意识必须要符合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它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却会将人的活动引入歧途,有碍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认为物质是意识、思维的派生物。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这充分反映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与保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这充分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因此,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应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白马真的不是马

白马真的不是马,亦称作“白马非马”,来源于《公孙龙子·白马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所提出的一个知名的逻辑问题。它所阐述的哲理是追求事物的真实面貌,“白马非马”中的“白马”指的便是白色的马,一种带有特定属性的动物。而“马”便是马这种动物,是一个生物类群的统称。这句话的关键在于“非”字,这里的意思就是“不是”,但“是”的意思是多种的,有“属于”“等同”的意思,也有“包含于”“等价于”的逻辑关系。所以“白马非马”的意思是白马属于“马”,可是并不等价于“马”。“白马非马”从哲学上来讲,它割裂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来看,“马”与“白马”是有分别的,“马”是对所有马的共性的概括;而个别的“白马”是“马”的一种。前者是凭借理性思维概括的,后者是经由感性认识直接感知的。但是“白马”和“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总而言之,公孙龙“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在哲学层面辨别出“白马”和“马”的不同,还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可是,他否认“马”与“白马”间总体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却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尤其是从本质上否认“白马”是“马”,这违反了客观现实,进而导致了诡辩论。

阿基里斯为何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源自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故事,它的大意是说不管擅长长跑的阿基里斯比乌龟跑得多快,他都追不上乌龟。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发现的。在芝诺看来,阿基里斯在追乌龟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走完乌龟已超过他的路程。可是在阿基里斯走完这段路程之后,乌龟也在这段时间里行进了一段路程,即便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但是乌龟行进的距离永远不会是零,只能是趋于无穷小,所以按照这种思维方式,阿基里斯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的。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这个故事所阐述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以无限的速度作无限分割的问题,这个分割便是无穷小。故事分别运用了形式逻辑与三段论来进行分析,从形式逻辑上来讲,逻辑并非连续的,无穷小在整体上与它的具体表现是没有连续性的,前者虽是零,但后者并非零,也就是零和非零之间是不连续的。从三段论来说,故事的大前提是分割能穷尽或分割后空间能够为零,小前提是不可以穷尽却又不能够为零,虽然大小前提都是正确的,但是结论不一定正确,所以得出阿基里斯是追不上乌龟的。

为何说“肯定即否定”

“肯定即否定”这个著名命题源自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他认为,实体是“在自身中而且经由自身被认识的东西”。换句话说,实体概念的形成,是能够不需借助他物的概念。从实体的定义上来看,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便能独立存在的;实体无须借助他物便可得到说明;实体并非由他物产生或者创造。

所以说实体是无限的。对待无限的东西,不会有质的规定性。原因在于人们对事物做出某种规定的同时,便抹杀掉了事物在规定以外的存在。理性所掌握的东西永远都只是存在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东西都在黑暗无人知晓的深处藏匿着。所以,以任何形式存在的规定或者是肯定,都将是一种限制,而对无限性的实体来讲,是无法存在任何限制的,否则的话它便不能由自身而被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