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17151000000050

第50章 心系社会 情驻南航(2)

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南航一贯的传统。在姜伟的印象中,在学校附属工厂的金工实习,让他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机械制造流程,对机床各个工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使得书本上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结合了起来。但是实验室的条件比较简陋,当时发动机专业只有一个陈列室,开展试验的机会比较少。临近毕业的时候,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姜伟与班级同学一起到空军长沙发动机修理厂实习,正是这段实习经历,让他对发动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更加深入理解了发动机的结构与原理,为他后来从事发动机研制事业打下了基础。在姜伟的记忆中,毕业设计及答辩要求极其严格,教研室的老师全体出动,听取毕业学生的答辩,比现在的硕士答辩还要严格。

难忘的求学岁月,挥洒汗水、播种勤奋,姜伟用踏实和坚持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校育我成英才,我为母校增光彩”,在南航勤奋求学的时光是他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南航“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校风也是他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打造“中国心” 文化促发展

1981年6月,姜伟从南航毕业。按照当时“就近原则、专业对口”的毕业分配政策,姜伟回到了东北,被分配到了沈阳航空发动机公司 (简称黎明公司)工作。这个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军工大厂,先后研制出了20多个型号的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这里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摇篮”,为各类飞机、舰船打造了强劲的“中国心”,这里也是姜伟奉献青春和智慧、挥洒汗水的热土。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设计员做起,先后担任过试车台主任、分厂的总工程师、总厂的总工程师,直到成为黎明公司的“掌门人”。他与黎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一同经历了黎明公司二次辉煌创业,经历了国企改革之后的发展低潮以及再度走向腾飞的时刻。

20世纪80年代初期,按照党中央关于“军转民”的战略部署,黎明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先后开发出洗衣机、自行车、摩托车、铝型材及其制品、燃气轮机等非航空产品200多种。尽管如此,国家下达的有关涡喷发动机改进型的研制工作同样不能“掉链子”,要严格按期保质完成。因为姜伟性格稳重、做事踏实、专业扎实,厂里给他压担子、下任务。从事实际科研工作后,他发现要把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儿,科研实践需要反复尝试,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军民品的研制工作给予了他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他奋进的巨大动力。为攻克科研难关,他经常加班加点,有时甚至连续战斗几个昼夜,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扑在了科研事业上。姜伟的勤奋和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黎明公司也取得了第二次创业的辉煌,他也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向一个科研团队的管理者慢慢成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进入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由于产品结构、思想观念、企业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昔日“热腾腾”的黎明公司却变得“静悄悄”的。企业怎么走? 如何重新振作起来? 姜伟开始了深入的反思。1998年,黎明公司组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改革奋斗目标。经过4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公司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逐年递增,利税创黎明公司历史最高纪录。

从2001年起,姜伟开始担任黎明公司总经理,他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始终将涡轮制造技术作为公司的核心技术专长,大力推进公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姜伟认为:“改革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黎明公司把“建立一个可以和任何所有制企业相竞争的机制”作为目标,以要素配比为准绳。坚持“多用贤人,不养闲人,使优者有充分发展的环境,劣者将被淘汰出局”的理念;以成败论英雄,依据业绩实施“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公司从2001年起荣获美国GE动力公司“杰出供应商”称号;2002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D128燃气轮机和 WD095微型燃机;2003年,公司计划生产的R0110重型燃气轮机中标国家863计划;2004年,某重点型号在黎明公司进行批生产……姜伟感慨地说,黎明公司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也创造了自己的辉煌;黎明公司经历了令人感慨万千的巨变,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

作为一名管理者,姜伟很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在担任黎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期间,他从创新、素质、开发、销售、能力、基础等方面入手,坚持文化传承,实施流程再造,树立了不言败的团队信念,创立了“改变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的企业发展观、“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思想及“无边界工作、无缝隙链接、通力合作”的团队观,丰富了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在调任中航国际分党组书记之后,他一如既往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他在一次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推进 ‘新国企’文化的提炼、落地和推广,为公司目标落实、战略落地提供坚强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他把建设企业特色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题;他主张用企业文化将员工凝聚起来,将价值取向定位到每一个人,形成一种互敬互爱、平等公平、热忱奉献的企业文化。在中航国际,有很多员工之所以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而选择回来,就是因为他们对中航国际有归属感,他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已经与企业的文化和发展理念融合在了一起。作为管理者,姜伟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指明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每个员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凝聚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心系社会 价值塑高品

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不在于他为企业赚取了多少利润,而在于他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多少力量,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回馈社会。青少年时期的艰难生活,让姜伟备感生活的不易;大学时期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勉,让他体会到真情厚谊。由于国企转制改革等历史原因,黎明公司一些退休职工因年迈多病、家庭变故等原因,生活陷入了困境,面对这些曾经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职工,面对陷入困境的弱势群体,公司领导班子认为帮扶救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公司的统一安排,姜伟与贫困职工戴德水结为帮扶对子,他定期去拜访并帮助解决戴德水遇到的生活困难。同时,在姜伟的领导下,公司2002年启动了医疗扶贫活动;2004年为困难职工子女设立了“金秋助学基金”,开展“阳光助学”活动;2006年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资金会”。这是辽宁省第一家由企业创立的“困难职工帮扶救助资金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姜伟不仅是一名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对于教育事业,他也十分关注。他指出,当前社会缺乏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大学生受到多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有时难辨是非,在这种环境和形势下,大学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和相关领域的大师。他认为,学校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先要做好思想上的引导和价值观教育,先“传道”后“授业”。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就可以完成的,过于推崇实用主义是不能出专家、出大师的。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影响,会更多地关注自己,而忽视他人,这就需要教育进行引导,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和感恩之心。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等优良品质,更多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此,姜伟十分认同南航最近提出的“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他认为“十二项”能力素质凝练得十分到位,这也是一个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所必不可少的素质。他真心希望母校以此目标为引领,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培育出更多的精英人才。

(撰稿:左云飞 杨 波 审稿:刘 鑫 编辑:樊泽恒)

注 释

[1].友寄语: 真诚希望母校以“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培育出更多精英人才。